耳气压损伤
大气压力变化,可使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和听觉障碍,一般称之为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俗称航空性中耳炎。潜水作业或低压舱内实验的人员亦能发生。
鼓室是一密闭气腔,由咽鼓管通向鼻咽部和外界相通以平衡气压。平时此管软骨部受周围组织挤压呈塌陷状态,外界气体不能进入。只有在运动软腭使咽鼓管肌群活动时,如作吞咽、咀嚼、呵欠或喷嚏等动作时,此管才暂时开放,以补充中耳气体,使鼓室内、外气压平衡。
减压时,如飞行上升,鼓室内形成正压,使鼓膜向外膨隆,直至鼓室内压力超过咽鼓管软骨部周围组织压挤的力量,其中空气就能冲开咽鼓管逸出管外,使鼓室内外气压重新获得平衡。如继续减压又可出现同样现象,因此在减压过程中,如无特殊情况,很少会发生气压损伤。
增压时,如飞行下降,鼓室内形成负压,鼓膜内凹,出现双耳压迫感和听力障碍。因咽鼓管呈单向活瓣样作用,外界气体不能自由进入鼓室,只在咽鼓管肌收缩时,如吞咽时才能使其开放以调整压力。如增压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飞机下降迅速使咽鼓管不能及时开放,就能出现耳部症状而形成中耳气压损伤。
咽鼓管不能及时开放的原因:
❶非病理性原因。包括缺乏预防知识,注意力集中于操作,入睡或昏迷等。
❷病理性原因。凡能引起咽鼓管通气障碍的疾病,包括鼻腔及鼻咽部的各种急、慢性疾病; 最常见的为急性上呼吸道炎,其他如鼻窦炎、鼻甲肥大、息肉、肿瘤及变态反应等。此外,咽鼓管本身的炎症、水肿、瘢痕狭窄、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增生,尤其是咽鼓管口的淋巴组织增生, 以及下颌关节疾患、牙不良、 软腭瘫痪或咽鼓管肌功能障碍等病,都可能诱发。
由于鼓室内负压使血管高度扩张,血液中液体外漏,粘膜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出现剧痛。轻者鼓膜内陷、松弛部、锤骨柄及周边有血管扩张。较重者鼓膜普遍充血,鼓室内积液或积血。严重者鼓膜破裂,鼓膜破裂时伴有响声和剧痛。当鼓室积液或鼓膜破裂后,负压消失,疼痛缓解,但听力障碍及耳鸣增重。有时负压通过鼓室内壁两窗刺激迷路出现眩晕,称压力性眩晕。听力损害常为传音性聋,绝大多数都能恢复,少数因内耳损伤呈感音神经性聋。某些飞行员可在空中无任何症状,但着地后数小时或入睡醒来出现耳痛。这是因飞行中吸氧,鼓室内存有氧气,着地后渐被组织吸收,同样可形成负压而发生中耳气压损伤,称为氧吸收性中耳气压损伤。潜水作业,由于水下压力较空气中显著增高,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不仅在下潜增压时,也可在上浮减压时出现气压损伤,严重者常使蜗窗膜破裂出现持续的内耳症状。
处理: 如在空中下降出现耳痛,可迅速上升到原高度,再以低速下降,下降时连续作咽鼓管开放动作。着地后可行咽鼓管吹张法。必要时可作鼓膜切开以排出鼓室内积液或积血。鼓膜破裂者可局部消毒后用洁净棉花堵塞外耳道待其自愈。有蜗窗膜破裂者应进行修补,如有急性上呼吸道炎,宜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并用1%麻黄素滴鼻以利咽鼓管通气引流。对反复发病的患者应寻找病因给予治疗。鼻咽部淋巴组织过度增生应予适当处理。此外对职业飞行员或潜水人员应作咽鼓管开放运动训练,包括吞咽、提喉、软腭运动和下颌运动等方法。亦常用各种咽鼓管吹张法(见 “咽鼓管吹张法”)。
耳气压损伤
飞行中,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未能适应环境压力急剧变化所致的中耳损伤称“耳气压损伤”,在潜水作业以及低压舱上升试验中也可能发生。1937年Armstrong等曾对本病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定名为“航空性中耳炎”。目前尽管已广泛采用密封增压座舱,但在军事航空中,其发病率未见明显降低,近年且有波及内耳的病例报道。
病因 特技飞行或下滑时可产生急剧气压变化,是导致本病的特殊环境因素。引起耳气压损伤的机体内在原因则是咽鼓管未能及时开放通气。其原因,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病理性的。
非病理性的原因多发生于缺乏经验的飞行人员中,约占病例总数的60%。多系不会做主动通气动作,或忽视其重要性,或在初学飞行时,因集中注意力操纵飞机,而忘记作通气动作。有经验的飞行人员常发生于漫不经心时。乘员则多因缺乏预防知识之故; 飞行中曾应用镇静剂或入睡亦可引起。
病理性因素如急性和慢性上呼吸道炎、鼻阻塞、鼻窦炎、息肉、变态反应、肿瘤、咽鼓管口附近淋巴组织增生肥大、咽鼓管炎症以及腭肌麻痹等。以急性上呼吸道炎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鼻阻塞最为常见。国外报道有牙不良易致病者,但在我国飞行人员中罕见。早期鼻咽部肿瘤引起本病已有报道,应予重视。
另有一种耳气压损伤,称“延迟性航空性中耳炎”,又称“氧吸收性气压损伤”,是由于飞行中曾连续呼吸纯氧,使中耳腔内充满氧气。着陆后缺少咽鼓管通气动作 (如飞行后立即入睡),氧气渐被组织吸收,中耳内呈负压所致。
症状 中耳气压损伤颇为常见,军事飞行人员大多有过本病病史,但又多能在短期内学会预防方法,使在以后的飞行中可不再发病。急性而严重的中耳气压损伤多发生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和缺乏经验者,且几乎都在飞机下降过程中发生。在上升过程中,由于中耳腔内正压能使空气从咽鼓管自动排出,除非咽鼓管有严重病理性狭窄,一般不致引起损伤。咽鼓管狭窄通常在选飞体检时就能被发现,或首次飞行中即出现中耳压力平衡困难而不得不放弃飞行。在飞机下降过程中,当中耳内呈现一定负压时,鼓室粘膜即急剧充血、水肿,引起剧痛。疼痛可向颞部、面颊或腮腺区放射。鼓膜明显充血内陷。随着负压的增大,鼓室内可有渗出液或出血,此时负压消失,疼痛即缓解,但听力障碍和耳部不适症状却加重。严重者可发生鼓膜破裂,听骨链折断或脱位。听力损失为传音性,往往有15~30dB的气导损失,骨气导间距增大。在鼓室内积液、鼓膜破裂和听骨链受损时尤为明显。中耳的急性气压损伤经适当处理后,一般可在短期内恢复,但能否继续参加飞行,应视功能恢复情况而定。在有上呼吸道炎症的情况下,可继发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患者飞行中会屡次出现较轻的症状,平时多有耳不适或压迫感,或伴有耳鸣;少数有持久性听力损伤,迁延较长时间,常在飞行后或鼻阻塞时症状加重,终至不能完成飞行任务。
此外,通过鼓室内壁的卵圆窗和圆窗,气压变化也可影响内耳,出现前庭和耳蜗症状。轻者只有一过性眩晕,称“变压性眩晕”,可无明显的耳蜗症状。重者足以造成卵圆窗或圆窗破裂,形成外淋巴瘘,出现持续性眩晕,且常伴有明显的耳蜗性耳聋。据统计,在244例耳气压损伤患者中,有18%出现明显的骨导损失,成为永久性听力障碍。前庭损害,可根据冷热试验中眼震反应减弱确诊。此种前庭症状常可恢复或得到代偿。耳蜗的损害则常是不可逆的,主要表现为骨导的显著损失,尤以高频区为甚。
处理 在飞行中出现耳剧痛时,如条件许可,应迅速上升到一定高度以缓解症状,然后再低速下降,同时连续进行咽鼓管通气动作。着陆后施行咽鼓管吹张法以取得气压平衡。鼻腔宜用血管收缩剂以利通气。除非鼓室内积血明显,否则无需切开鼓膜。中耳渗出液多能自行吸收。鼓膜破裂者可在外耳道消毒后用消毒棉花塞耳待其自愈。疑有听骨链受损或外淋巴瘘者可作鼓室探查和修补。如伴有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可应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对反复发病者应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可用放射线治疗。对反复发病治疗无效或证实为顽固性咽鼓管狭窄者,应停飞。
预防 严格选拔飞行学员,凡有咽鼓管功能障碍者均不合格。教会飞行人员主动进行咽鼓管通气的方法,并应经常练习。咽鼓管通气法有吞咽动作、运动软腭或下颌、捏鼻吞咽和Frenzel或Toynbee通气法等,只要掌握得当都有效果。根据对1000名飞行人员的调查,实际上每个有经验的飞行人员都能掌握某种自己习惯用的有效通气方法。但飞行员在飞行中不宜连续采用Valsalva通气法,因连续应用可能引起晕厥或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