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派清代古音学界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等人,在古音研究中特别重视对《诗经》等用韵的考证,特别注重汉字谐声体系的考证,不用后代的审音理论解决有关问题,所以被称作古音学中的考古派。这一派除了缉、叶等极少数入声韵部之外,都因为押韵、谐声之故把入声韵字归入阴声韵部之中。 考古派 考古派古音学的一个派别。考古派把古韵分为阴声、阳声两大类。所谓阴声,就是以元音收尾的韵,入声也被看成是阴声。所谓阳声,就是以鼻音收尾的韵。考古派的特点是比较注重材料的归纳,“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王国维语)。清代的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以及后来的章太炎,都是考古派古音学家。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江有诰、王念孙分为二十一部,章太炎分为二十三部。越分越密,实际上都是对顾氏分部的补充和修正。由于考古派把入声派入阴声,因此他们分古韵,最多只有二十三部。 ☚ 古音学 审音派 ☛ 考古派清代古音学派之一。与“审音派”相对。以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其特点是: “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江永《古韵部标准》例言)。注重以文献资料的归纳和排比来探求上古韵部。例如: 以“诗韵系联法”归纳先秦韵文韵部;建立“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以其归纳古韵部;依据诗韵、谐声,进而从离析唐韵入手,观察古今音的变化, 确立“古本音”,从而使上古韵部的研究建立在语言发展的系统性的基础上。在对待入声的问题上,他们把入声当作调类, 分为四部,但多不独立成部,对上古韵部采取阴阳两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