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僵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僵蛹 【名称出处】:《中草药通讯》1972 【概况】: 基源 为家蚕蛾科蚕属动物家蚕蚕蛹感染白僵菌发酵的制成品。 原动物 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原植物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 余项参见“白僵蚕”条。 【生药】: 制法 取白僵菌在25~28℃下经斜面培养10~12天,再将菌种用煮茧液作液体扩大培养,在摇床上振荡36小时左右,使菌液呈均匀混浊状,即可接蛹。 另将蚕蛹洗净、烘干、破碎后,作为发酵底物,接种上述菌液。在25~28℃下,经过封闭培养或半裸露培养2~3天,再经浅盘裸露培养5~7天,使蚕蛹产生孢子而呈白色或白中带黄色,即成僵蛹。然后灭菌(90~100℃,2~3小时),烘干。 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轻脆,易碎,有霉菌味及特有的腥气。 加工炮制 麸炒僵蛹 将铁锅烧熟,撒入麸皮少许,待冒烟时即加入净僵蛹,用武火迅速翻炒至表面呈棕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及灰屑。每僵蚕100g,用麸皮10kg。 贮藏 置干燥密闭容器中,防蛀。。 【药理】: 10%的僵蛹水煎剂2g/kg ig,能明显对抗硝酸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反应,其有效成分可能为草酸铵[1,2]。 50%的水煎剂0.2ml/只/d ig,对小鼠S180有抑制作用。 2g/(kg·d)连续ig 20d,未出现死亡及衰弱现象,肝、肾、脾病理检查未见异常[1]。 水煎剂ig的LD50为44.5±1.4g/kg[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2;(6):5 [2] 中草药通讯 1978;(12):24 。【药性】: 功效 退热,止咳,化痰,镇静镇惊,消肿,以及调节神经,参与脂肪代谢。 主治 治癫痫,高热惊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遗尿,荨麻疹,高血清胆甾醇等。可作白僵蚕的代用品。 用法用量 制成片剂,每片0.3g,成人每日20~30片,分3次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支气管炎:僵蛹3~10g,水煎服或焙研吞(量减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