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怀麓堂诗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又名《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一卷。论诗反对模拟, “贵情思而轻事实”,提倡“台阁气”、“山林气”。在风格上推尊盛唐,讲究法度音调。在当时影响很大,称为“茶陵诗派”。《四库总目提要》:“李、何未出以前,东阳实以台阁耆宿,主持文柄,其论诗主于法度音调,而极论剽窃摹拟之非,当时奉以为宗。至何、李既出,始变其体,然赝古之病,适中其所诋诃,故后人多抑彼而伸此。”实则其“风格论”为前七子源流所自。有知不足斋本、淡生堂余苑本等。近人丁福保亦收入其所辑《历代诗话续编》中,有中华书局1983年本。 ☚ 诗薮 四溟诗话 ☛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诗话著作。明李东阳撰。该书亦称《麓堂诗话》,一卷,一百三十多则。其诗学见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唐抑宋。如称:“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粘皮带骨,至于江西诗派极矣。惟严沧浪所论,超离尘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可见其理论渊源于严羽《沧浪诗话》。不过,李东阳还承认宋诗“就其佳者,亦各有兴致”;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陆游等宋代诗人,虽各有微词,但也都有所肯定。书中充分肯定了苏轼继杜、韩之后对于诗境开拓和诗歌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指出,经过韩、苏的一衍再衍,诗境虽开阔,“而其为格,亦渐粗矣”。后来胡应麟的“体以代变,格以代降”(《诗薮》)说,即由此而来。二是提倡“格调说”。书中强调:“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汉以上古诗弗论。所谓律者,非独字数之同,而凡声之平仄亦无不同也。然其调之为唐、为宋、为元者,亦较然明甚。此何故耶?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律”只是一种规矩,而“调”则大有巧妙,由其“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一听“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分辨何为唐音,何为宋调。这就是“格调说”的主要精神。三是不赞成刻板摹拟。如称:“诗贵不经人道语。自有诗以来,经几千百人,出几千万语,而不能穷,是物之理无穷,而诗之为道亦无穷也。”但李东阳的实践与理论并不一致,他说自己少时曾对盛唐李杜诸人“极力摹拟,恨不能万一耳”,而他最得意的诗作也恰恰是拟古乐府诗百首,实际上对后来的复古、拟古潮流,还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 琼台诗话 麓堂诗话 ☛ 怀麓堂诗话诗话集。一卷。又名《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怀麓堂文集》,内有《诗话》一卷,一百三十多则,单行本题为《怀麓堂诗话》或《麓堂诗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指出此书“论诗主于法度音调”。李东阳认为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文章的体制不同。诗成于声。诗异于文就是因其有声律讽咏,可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他指出诗文异体自古而然:“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乐始于诗,终于律。”他认为“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特别是调,体现在“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等方面,包含无穷奥妙,唐音、宋调就是以此分别。因此他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李东阳偏重主“具耳”,从“初欲求声于诗”到“论诗专取声”。如他推崇杜甫诗就着眼于声调顿挫起伏,音响与格律正相称。 《怀麓堂诗话》中论述音调的协和、用字的虚实、结构的安排等诗歌创作的技巧也有其独到之处。如“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仅以上古诗弗论,所谓律者,非独字数之同,而凡声之平仄亦无不同也。然其调之为唐为宋为元者亦较然明甚。”又如论诗的结构布局:“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论用字:“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亦当深戒。此予所独得者。” 《怀麓堂诗话》的主要精神大抵祖述南宋严羽。他宗唐贬宋:“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但是“惟严沧浪所论超离尘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李东阳论诗推崇唐格、唐调、唐人句法、唐人声律。他说自己少时曾对盛唐李杜诸人诗“极力摹拟,恨不能万一耳”,而他最得意的作品也是拟古乐府诗。因此,对明代诗坛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有重要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长沙(李东阳)之于李(梦阳)何(景明),其陈涉之启汉高乎?” 但是,李东阳同前后七子还是有所不同。他在明代诗坛上以宰臣的地位企图以唐诗雄浑的格调来纠正“台阁体”萎靡平庸之失,毕竟开了风气之先。他也发表过反对摹拟的很好的意见。如:“诗贵不经人道语。自有诗以来,经几千万人出几千万语而不能穷。是物之理无穷,而诗之为道亦无穷也。”在《镜川先生诗集序》中,他明确说:“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俯首缩步,至不敢易一辞出一语,纵使似之,亦不足贵矣。”在诗歌发展方面,他肯定宋代诗人苏轼的贡献。 《怀麓堂诗话》对唐诗声律格调的研究与提倡,为清代沈德潜“格调说”诗歌理论所吸收。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本有中华书局《历代诗话续编》排印本。 怀麓堂诗话 李宾之《怀麓堂诗话》,首正古、律之体,次贬宋人诗法,而独宗严氏,可谓卓识。其所引诗句虽多鄙拙,勿论也。 《怀麓堂诗话》一卷,明李东阳撰。……其论诗主于法度音调,而极论剽窃摹拟之非,当时奉以为宗。至何、李既出,始变其体, 然古之病适中其所诋诃, 故后人多抑彼而伸此。此编所论,多得古人之意,虽诗家三昧不尽见于是,要亦深知甘苦之言矣。 怀麓堂诗话明李东阳著。有《历代诗话续编》本。著者论诗,推崇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强调诗歌的艺术特点。书中对盛唐诗人多所推重,论述唐诗有一些可取的见解。一,诗意贵淡远。“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维“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二,温庭筠诗意象的鲜明性和音韵的谐和性。自《六一诗话》标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后,效颦者、评论者不乏其人。著者进一步从意象、音韵两方面加以探讨:“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缀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三,杜甫古诗用韵的变化处。“五七言古诗仄韵者,上句末字皆用平,唯杜子美多用仄……其调起伏顿挫,独为矫健,似别出一格。”诚如著者所言,“此虽细故末节,盖举世历代而不之觉也。”书中还论述了盛唐诗人用虚字而臻“悠扬委曲”之境,李贺诗过于雕刻而失天趣、韩愈诗的“意象超脱”处、杜诗的集大成(从风格多样化的角度来谈,实《诗薮》之嚆矢)等问题,“所论多得古人之意,虽诗家三昧,不尽于是,要亦深知甘苦之言矣”(《四库提要》)。此书犹之曲涧流泉,虽无风卷长河之势,清意妙响,时得而闻。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一卷。又名 《麓堂诗话》。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 (今属湖南)人。英宗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其论诗强调比兴,认为“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下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真情实意”、“天真兴致”。否则,“疲神思,弊精力,穷壮至老,而不能得其妙”。针砭了当时盛行的内容上空洞无物,艺术上枯燥无味的“雍容典雅”的“台阁体”诗风。推尊李、杜,崇尚唐人“音韵铿锵,意象具足”之作。尤提倡学习盛唐诗歌的法度和格调,以为入门之径。认为学诗“先得唐调”,经过反复吟诵,则“得于心而发之声”,“不越乎法度之外”。在当时影响颇大。虽开明“七子”崇古复古之先声,但却反对剽窃摹拟,亦与“七子”有所不同。书中有很大部分谈论诗歌的艺术形式,从声调音节的轻重、清浊、长短,到用字遣词的虚实、创新,结构的起承转合,以及表现手法等均有所探讨,且不乏精到之见。以为诗的“陶写情形,感发志意”的作用,往往要通过和谐的音律来显示。又谓“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诗贵不经人道语”,“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等等,都是很好的意见。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丛书集成》本。 ☚ 中原音韵 南濠诗话 ☛ 怀麓堂诗话即《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诗话集。一卷。又名《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怀麓堂文集》,内有《诗话》一卷,一百三十多则,单行本题为《怀麓堂诗话》或《麓堂诗话》。 ☚ 修辞鉴衡 升庵诗话 ☛ 怀麓堂诗话一名《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一卷。论诗主于法度音调,强调以唐格、唐调、唐人句法、唐人声律为主。对明前后七子、公安三袁、王士祯、沈德潜等均有影响。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1卷。(明) 李东阳撰。李东阳,茶陵人。此书卷辽阳王铎序云: “是编乃今少师大学士西涯李先生公馀随笔,藏之家笥,未尝出以示人,铎得而录焉。其间立论,皆先生所独得,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先生之诗,独步斯世,若杜之在唐,苏之在宋,虞伯生之在元,集诸家之长而大成之。故其评骘折衷,如老吏断律,无不曲当。”卷末有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 番禺陈大晓重刻此书跋。全书凡文138则。其内容主要有三: 论作诗之法; 评论诸家之诗; 述诗坛掌故并自身经验。言诗歌要有“真情实意”、“诗贵情思”、“诗贵意”。表情用辞要有 “新意”,“诗贵不经人道语”,反对“泥古诗之成声”、“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强调诗要有声韵,“虽有格律,而无音韵,是不过为排偶之文而已。” 提出作长诗“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又说“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 “唐律多于联上着工夫。”对于用字造句,他别具独见,认为作好诗,要“善用虚字”,取“宫声”,甚至可 “用倒字倒句法”。然为诗之道,至要者在于读书明理,言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读书之多、明理之至者,则不能作。论诗者无以易此矣。” “而所谓骚人墨客学士大夫者,疲神思弊精力,穷壮至老而不能得其妙,正坐是哉!”其论诗,宗唐。言 “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对杜诗尤多好评。又言 “宋诗深,却去唐远; 元诗浅,去唐却近。”然 “顾元诗不可为法”。东阳为当时“茶陵诗派”领袖,主持文坛20年。其诗作诗论,对明代中后期文学倾向有一定影响。此书有明正德、嘉靖,清乾隆多种刻本。收入其《怀麓堂集》及《历代诗话续编》。《四库全书》著录。 ☚ 黄周星诗话 雪涛诗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