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态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态度 态度tài dù姿态。晏几道《浣溪沙》:“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年年相遇绿江头。” (1—240)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一枝行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3—1880) ☚ 抬帖 贪痴 ☛ 态度tàidu❶举止;仪态 态度tàidù❶ 〈名〉仪态,神情举止:态度大方│态度自然。 态度(tài·dù)<名> 态度tai·du❶人的举止神态:售货员的~好,受到顾客的称赞|你不该用这种傲慢的~来对待群众。 态度tài·du人的举止所表现的神情:(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三·55)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王琢;美彼之~兮,凤翥龙翔。(五·102) 态度神情、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列子·说符》:“人有亡𫔥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𫔥也;颜色,窃𫔥也;言语,窃𫔥也;动作~,无为而不窃𫔥也。”(亡:丢失。𫔥:斧子。意:怀疑,猜测。) 态度 态度由印象、情感、信念等潜在因素形成一定的思想动机,通过表情、书面语言等表现出来的一定的倾向。人们通过自身的态度,证明他们是积极介入,还是消极、被动地卷入舆论。舆论中的态度是由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行为系统三方面构成的。舆论行为总是表现为情感、动作、语言三者相融的态度倾向。 ☚ 传播内容 见解 ☛ 性情 性情性(性子;性儿;性地;性怀;性灵;气性;心性;脾性) 脾气 脾味 脾胃 态度 生相 情心 情涂 心源 另见:性格 脾气 ☚ 性情 秉性 ☛ 态度tài dù❶仪态,举止。《荀子·修身》:“容貌、~~、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态度 态度是个人依据自己的观念对一定对象所产生的一种评价性、持续性的反应倾向。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因素。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认知意向、指示、观念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态度对象的特定思维方式。态度一旦建立就具有了持续性,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认知因素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随着经验的改变,它也会发生变化,它是态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情感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尊敬、同情、轻视、厌恶、冷淡等。行为是指对有关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一旦产生,就必定要影响到人们对态度对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反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不是行为的指向而是行为的方式。态度的特点: ☚ 需要层次说 态度测量及量表 ☛ 态度 态度taidu个体对某一对象(包括人、事、事物、某种社会组织和事业、某种活动或自己的思想行为)所持的一种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稳定、概括的倾向性,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好恶情感; 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心理学中,H.斯宾塞最早使用这一术语。他认为态度是把判断或思维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倾向,和“心理定势”(mentalset)概念相接近。以后的理解不一,有把态度看成反应的先有倾向或准备等。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对态度定义的主要观点为: ☚ 期望误差 态度正向改变 ☛ 态度 态度Taidu个体依据自己的观念,对态度客体所产生的一种评价性的较持久的内部反应倾向。态度客体可以是自己、他人、群体、环境、事物等一切社会存在。评价性指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赞同或反对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相对于需有外在表现的行为来说,态度是一内在的准备状态。态度是用以预测和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是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的较稳定持久的个体内在结构。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焦点在有关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测量、态度与行为、态度与工作效率、态度与学习等课题方面。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理论家认为态度是通过联想(association)、强化(reinforcement)和模仿(imitation)三种过程获得的。凯尔曼(H.Kelman)则认为态度形成需经过服从(compliance)、认同(identific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三阶段。服从是个体迫于外力,而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一致的态度,主要受奖惩制约;认同是个体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在内心与之保持一致,并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不一定受奖惩制约,情感的因素较大;内化则是个体在理智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与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相联而形成某种持久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要取得好成绩,具有积极的学校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应对学校、教师、课程、班集体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要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肯定的学校态度,要让学生信任、喜欢自己,要使教学内容辅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使班集体形成好的班风,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等。 ☚ 晕轮效应 自居作用 ☛ 态度 态度Taidu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这里指的是道德态度, 即人们对道德的看法及所采取的相应行为。端正的道德态度是以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充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的,它在做任何举动时,都能用道德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遵循道德原则去办事。而不正确的态度则是仅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从不考虑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用这种态度来指导自己,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可能培养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态度是否端正,是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与否的前提,同时也是一个人自身修养高低的标志。 ☚ 自卑感 信任 ☛ 态度个体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那种较固定的、有组织的和习惯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份,其中情感成份是核心。 态度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及所有客观对象的反应产生一种指导性或能动的影响。它的特点是:(1)意识和神经系统的某种状态; (2) 反应的准备; (3) 有组织;(4)根据以前的经验;(5)给行为以指导性或能动的影响。态度一般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份组成。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或了解;情感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憎恶等心理体验; 行为倾向是主体对态度对象作出反应的心理准备趋向。态度在社会保障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态度 态度Attitude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心理评价和行为倾向。心理评价实质上就是价值判断,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行为倾向并不是行为本身,只反映为行为的趋向和可能,因而不能直接观察,只能进行推测。 ☚ 价值观 个性 ☛ 态度 态度以外露的方式表达情感与信念,舆论的综合表达形式。态度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印象、情感、信念等潜在因素形成一定的思想动机,通过表情、书面语言等表现出来的一定的倾向。人们通过自身的态度,证明他们是积极介入,还是消极、被动地卷入舆论。舆论中的态度是由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行为系统三方面构成的。舆论行为总是表现为情感、动作、语言三者相融的态度倾向。认知系统是态度的基础,它为主体对客体的了解、判断提供价值依据,形成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做或不做的情感体验,并以此进一步决定行为方式。内在的行为倾向是表现态度的形式之一,它是不用语言表明的态度。表现态度的另一形式是意见,这是用语言表明的属于外露行为倾向的态度。态度是由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与主体的认识、立场、需要有关,并常以利益与势力为转移。态度作为主体的内在动力,始终支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推动着主体的行为,决定着人们要看些什么,听些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不同的态度指导着人们不同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态度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直言 国家舆论 ☛ 态度❶attitude;approach 态度 态度attitude对某种事物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它包括人对对象的某种情感体验,对该对象与自己的需要的关系,和社会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态度产生常导致某种与之相符合的行动。态度在心理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它可以是对某一具体的人或物而发,也可以是指向生活中某一类概括的事物,还可以是对整个世界、人生等的最概括的态度体系。一个人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世界观等,就是最概括的态度体系。 ☚ 素质 探讨 ☛ 态度 态度attitude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个体指向一定对象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意向因素。(1) 认知因素。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2) 情感因素。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3) 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亦即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应。 ☚ 再归因训练 态度成分 ☛ 态度 态度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个体指向一定对象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人对有关事物的信念,情感成分指与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感体验,行为意向指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他人的言行反应中去推断。 ☚ 气氛效应 偏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