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聋
老年聋是发生在老年人的与年龄有关而无其它原因的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属生理现象。老年聋发生年龄与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有人在青年时开始出现,有人虽已高龄,耳目甚聪。一般认为,40岁以后即可出现无任何原因的进行性听力下降,其进展速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尤其是环境影响。据调查同年龄组男女相比有明显差异,男性听力损失较多。另一调查发现听力在4,000Hz下降者男性比女性多2.5~5倍。同样年龄住在城市的人与住在寂静、偏僻乡村的人相比,城市居民听力减退较多。乡村中同等条件下,男与女平均听力无差别。国内报道,40岁以上的人高频听阈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50岁以上的人1,000Hz以下低频听阈也可出现这种变化。
老年聋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Crows以为首先是基底转螺旋器萎缩和蜗神经部分萎缩,另有人认为首先是基底转螺旋节的萎缩,其次是动脉硬化引起耳蜗上皮退行性变。Sehukneeht根据生前听力曲线及死后颞骨组织学研究,将老年性耳聋分为四种类型:
❶感音性老年聋。自中年开始,耳蜗基底转螺旋器和蜗神经纤维发生萎缩,逐渐向顶转发展,临床表现8,000Hz明显下降,初期无语言频率的缺陷。退行性变最早发生部位可能在支持细胞,听神经为继发性改变。
❷神经性老年聋。是从基底转开始的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进行性退行性变,且听神经通路的神经元亦有缺失。通常在神经性老年聋患者,言语辨别力明显下降,而无相应的纯音下降,称为语音退化,老年人的言语理解力比声音感觉力差,亦称听觉分裂症。
❸代谢性老年聋。病变多为耳蜗中阶的血管纹萎缩,表现为全程听力下降,呈平坦型听力曲线。
❹机械性老年聋。由于耳蜗受机械性损伤,基底膜弹性减弱而僵硬,影响振动,基底转最容易受损,表现为高频损失重,低频损失轻。研究结果以为纯音测听正常的老人言语辨别力下降是由于听中枢传导途径病变,如神经核的固缩、萎缩和节细胞轮廓模糊。此外随年龄的增长内听道多在基底转的螺旋道区有骨质增生和钙质沉着,且因压力增加而出现耳聋及耳鸣。老年聋的基底转螺旋节细胞中度到重度减少或退行性变与内听动脉狭窄有关,明显者螺旋节细胞萎缩亦显著,听力损失也较重。听力正常者无一例内听动脉有狭窄,故老年聋与动脉硬化有直接关系。从发生学观点看听觉的高频区发育晚,其结构又较复杂,代谢率高,易受不良因素影响,故随年龄的增长双耳出现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
老年聋的表现为听不清电话声、门铃声、手表声及鸟叫声,甚至无法参加集体活动谈话。由于糖尿病、老年性血管改变等内源性损伤及环境中慢性噪声的外源性损伤,病理性老年聋较生理性老年聋发病为早,发展亦快,但听力减退与全身衰老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耳鸣常为双侧,有时与脉率一致,有时为持续性。声调强度有时恒定,有时变化,性质似雷声或尖哨声。老年人除中枢传送或信息分析方面受损外,听觉记忆亦有不同程度减退,因此语言辨别力差,对正常社交活动日感困难,语言内容变得贫乏,性格变得孤僻、忧郁。纯音测听曲线,一般为高频下降。最近有报道,老年人听力曲线分为正常范围(25dB以内)、平坦、陡坡下降及缓慢下降四种类型,听力曲线根据听力分为正常范围内、轻度或中度听力损失及重度听力损失三种。若病变位于螺旋器毛细胞,可有复聪现象,表现为对高频音调不能耐受,如病变位于耳蜗后则无此现象。此外尚有言语测听检查,以明确言语听力缺失和辨别缺失,中枢听觉试验可以发现中枢综合功能障碍。借助这种听力检查法,不但能区别耳聋类型、程度和病变部位,而且可确定能否配带助听器。如果有复聪现象,则配助听器效果不好。根据患者年龄,双侧慢性进行性耳聋,听力检查系感音神经性聋,高频听阈提高等特点,并排除其它原因的耳聋以后,始能诊断老年聋。双侧较单侧多见,老年人有单侧耳聋时,应注意听神经纤维瘤或颅后窝占位性病变。
老年聋系听觉细胞及其神经系老年性的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迄今尚无有效疗法。但平时注意增强体质锻炼,避免外界环境噪音刺激,慎重使用有损害听力的药物和防止血管疾病的加重,或可延缓其发展。对因耳鸣而引起烦恼和失眠可给予镇静剂。若耳聋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语言频率损失达35~80dB时,可配戴适当的助听器,以补偿听力的损失。目前,助听器有气导型与骨导型两类。又有盒式,耳背式,眼镜式及耳内式四种。还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单耳或双耳选配。不过,是否需用助听器以及适用哪一种,应经过详细检查。因为,助听器无助于言语识别力的提高,所以对言语识别力较差者,以及有复聪现象者,戴用助听器常不满意,但若能通过练习并结合看话法,对补偿听力损失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