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它和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体温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反过来体温又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新陈代谢是以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而酶必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才具备较高的活性。体温的降低或升高,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例如,当人的体温降低10℃,代谢率便会降低50%;如果体温超过43℃,酶的活性可因蛋白质变性而降低,从而导致人体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的正常温度随部位的深浅而有所不同,直肠温度为36.9~37.9℃,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口腔温度平均为36.7~37.7℃;腋温度平均为36.0~37.4℃。为测量方便,临床上多测口温或腋温。老年人基础代谢较低,体温比青壮年人低,并且对外界温度变化耐受能力较差。在一昼夜中,体温有周期性波动,即清晨2~6时最低(称基础体温),下午2~5时最高,以后又逐渐降低,其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这种昼夜波动是由生物节律所决定的。此外,体力活动、精神状态和环境温度等也影响体温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