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义】总目录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署

总署/民曹/版部

☚ 阁部   总署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末成立的办理洋务外交的机关。1860年,《中央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与侵略者办理议和,处理“善后事宜”外事往来频繁迭加。原有的“抚夷局”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负责外务的恭亲王奕訢,于1860年末上奏设立总理衙门:咸丰十一年(1861) 1月,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管理各国通商事务;命崇厚为牛庄、登州、天津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称北洋通商大臣),命署钦差大臣苏抚薛焕兼办上海等处通商事务(即五口通商大臣,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总理衙门的机构设置,初仿军机处,设三大臣、四章京、五股制的办事规范。总理大臣的职掌,据《光绪会典》规定:“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飨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凡与各国订立条约,通商贸易、关税、交聘、定界、海防、传教、文书往来等事,都由大臣议办,重要事务奏报皇帝裁决。四章京,即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和额外章京,其职责是协助总理大臣办理具体事务。五股制,系指分英、法、俄、美、海防五股,办理与各国的交涉事务。总理衙门设置后,凡属外交事务,通商贸易,悉均总理衙门执掌,而变成了包罗万象的洋务衙门,因此被世人称之“洋务内阁”。它与军机处的职权有明确划定,凡对内事件,一律归军机处,对外属总理衙门,犹如清朝前期军机处同内阁的关系。1901年6月,改为外务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28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咸丰十年(1860)《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处理外交事务,根据恭亲王奕诉等人的建议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规定由亲王一人总领,成为首席大臣。总揽外交及和外国有联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的大权。光绪二十七年 (1901),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原机构撤销。

☚ 理藩院   五口通商大臣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Zongli geguo shiwu yamen

清政府办理洋务的中央机构, 亦称 “总理衙门”、“总署”、“译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訢鉴于外事纷繁而中国无一机构“专一其事”,奏请设立。清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 (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 批准正式成立。该衙门仿军机处体制,设大臣、章京两级。大臣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各部院堂官中选派, 首席大臣则由亲王一人担任。最初大臣有3名,即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后渐有增加, 多时达到12人。章京亦称司员,是总署大臣的助手,分担具体工作,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署官员中挑选。初建时满汉各8人,多时达到40多人。章京分为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和额外章京四类。内部机构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掌管各国外交、派出使臣、通商、关税、筹办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购制船炮及制造、矿务、电线、铁路、学堂等事。另有司务厅、清档房,掌办往来文件及署内行政事务。下属机构有京师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总揽国家的外交及涉外的财政、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大权。与各省督抚无隶属关系,也无权指挥南、北洋通商大臣。它对他们仅备顾问和代转达而已。庚子事件后,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清廷于1901年7月24日(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九日)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总理衙门先后有过两位首席大臣:奕訢和庆亲王奕訢。奕訢任职凡28年(1861—1884,1894—1898);奕劻任职凡12年(1884—1894,1898—1901)。

☚ 洋务运动   同文馆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官署名。清代置。掌总国家外交事务。后改为外务部。《清史稿·职官志六》:“〔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其冬,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恭亲王奕䜣领之。 司员统称章京,置满、汉各8人。 时行分署治事制。明年,置总办4人,曰总办章京。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增置额外章京,满、汉各2人。三年,设司务厅,置司务2人。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和约》成,更名外务部,班列各部上。”

☚ 总领左右护卫司   奏事处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又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清政府于中央特设的外事机构。1891年初成立于北京。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除主办外事外,还兼理通商、海防、关税、路矿、军工、译文,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1901年改为外务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称外务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是晚清时期由办理对外事务逐渐扩及到办理跟“洋”字相牵连的有关国防、国计民生等事务的机关,被人称为内阁之外的“洋务内阁”。在其设立之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由理藩院和礼部兼掌。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渗透的范围日益广泛,中外交涉频繁,清政府迫于西方各国的压力,同时也出于加强与西方合作以摆脱内部危机的需要,遂于咸丰十一年(1861)初正式设立这一外事机构。其官职仿军机处,分大臣与章京两级。大臣又分三种: 总理各国事务亲王、郡王等由皇族中特简; 大臣,以军机大臣兼任,也是特简; 大臣上行走,由内阁、各部院满汉堂官内特简;以上均无定员。章京分为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下设独立公所,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分理各有关“洋务”。举凡关税、贸易、边界谈判、翻译、洋教争端等皆掌之。以后,其职权又逐步扩及电信、铁路、矿务、海军、制造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务,也归其掌管,成为清政府兴办洋务的“内阁”机关。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外务部。

☚ 勋、爵制度   总税务司署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政府办理对外事务的中央机构。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861年初奕訢等奏请设立组织模仿军机处。奕訢、桂良、文祥任总署大臣。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驻各国公使,兼管通商、海防、关税、厂矿、铁路、军工、译文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是权力大、职能广的清朝中枢机关,外国侵略者把它看成是清政府的实际上的内阁,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直接对总理衙门负责。1901年改为外务部,为各部之首。

☚ 洋务运动   曾国藩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末外交性质的中央机构。简称“总理衙门”,也称“总署”或“译署”。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1861年1月20日)正式成立, 由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任管理大臣。内分为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五股。主要办理外事交涉、派遣驻外使臣,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训练新军、订购军火以及筑铁路、开矿山、制造机械、主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其编制主要有大臣和章京两级。大臣级的又分为管理、帮办大臣、总署办事、行走、大臣上行走、学习行走。章京级员的分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总理衙门下设南洋通商大臣(即原“五口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即“三口通商大臣”),分驻上海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外务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官署名。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外交)的需要,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原定名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节去“通商”二字。简称“总署”、“译署”、“总理衙门”。掌管与各国订约,并遵约办事,凡通商贸易、关税、交聘、定界、海防、传教、文书往来等事,均由大臣等议办,重要事务须奏报皇帝裁决。职官设置仿军机处,主要为大臣和章京两级。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为长官,章京又称司员,分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吏员有供事、苏拉(差役)、领催马甲。官署内部组织分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以办理各国交涉事务,又有司务厅与清档房办理行政事务,电报处掌翻译电报,银库掌管总理衙门出纳的现金。由于总理衙门是当时唯一对外机关,除对外交涉、通商外,后来军政、财经、文教、内政各方面,凡涉及洋务的,均由其经办。光绪戊戌间,刑部郎中沈瑞林曾上条陈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其条陈中列举总理衙门兼各部职掌的情况,原折说:“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夫铨叙之政,吏部主之,今则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而吏部仅司注册而已。出纳之令,户部掌之,今则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而户部仅司销核而已。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燕劳赉赐之繁,皆该衙门任之,而礼部主客之仪如虚设矣。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而兵部武库、车驾之制可裁并矣。法律本掌于刑部,自各国以公法相持,凡交涉词讼之曲直,悉凭律师以为断,甚或教案一出,教士多方袒护,畸轻畸重,皆向该衙门理论,而刑部初未与闻也。制造本隶于工部,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而工部未遑兼顾也。是则总理衙门之事,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乎六部矣。”这是总理衙门总汇新政的记录,可见它已属具体而微的另一个政府,即“洋务内阁”的性质。总理衙门与军机处虽无明显的对等关系,却有实际上的分工,故总理衙门又可看作是军机处的分局,犹如军机处与内阁的关系。可是帝国主义列强犹认为总理衙门体制不崇,职责不专,遇事拖延。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次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三月,由西班牙公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要求“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清政府遂于同年七月改组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参见“外务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