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翁卷《乡村四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翁卷《乡村四月》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①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子规:即杜鹃。 【译文】 春绿已染遍山岗平原,白水已溢满河川。子规鸟的啼叫声里,笼罩着细雨如烟。四月的乡村,闲人少见,他们才忙完蚕桑,就又去插田。(王 洪译) 【集评】 今·金性尧:“诗人在落笔时或许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择,但乡村四月中最能反映生活节奏的事物却被他抓住了。”(《宋诗三百首》第339页) 今·程千帆:“这是一篇被后人传诵得很广的诗,它以朴素的语言,赞美了农民们辛勤的劳动。”(《古诗今选》第595页) 今·吴熊和:“诗中写的都是四月间当令的景色和农事,但紧张的农忙并没有打破农村平静的气氛,倒和周围的山光水色十分协调。这种紧张而又宁静的情调,正是生活本身的和谐的节奏。”(《唐宋诗词探胜》第370—371页) 今·张燕瑾:“不直接点明树和水,而是从视觉角度着眼,用‘绿’和‘白’这两种对比之色来表现远望中的整体形象,色彩明丽动人。更妙的是,……他还要写出山水的精神。农历四月已是初夏,自然不同于芽叶方抽、朦胧新绿的初春景象,所以在‘绿’字之后用一‘遍’字,‘白’字之后著一‘满’字。诗人写的不是一棵树、一片林,而是满山遍野的树;不是一条小溪、几畦秧田,而是视力所及的所有川渎。这才是初夏的景象。这是乡村的静景。下面又进一步描写:‘子规声里雨如烟。’以烟喻雨,把那如烟似雾、霏霏霂霂的细雨形象,描摹得非常传神。更妙的是还加上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本草·杜鹃》)的子规鸣声。……便由静入动,显示了活泼的生机。”(《宋诗鉴赏辞典》第1212页) 【总案】 翁卷长期生活在下层,所以,他才能画出这样形象生动的农家图来。诸家评赏,精细、美妙。 翁卷《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写夏初江南乡村景致,作者所选取的景色以及观望的窗口,都是江南所特有的,“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是典型的南国夏景,起伏环绕的山丘上,草木葱郁,缓缓地与田野里绿茵茵的秧苗相连接;清澈流淌的溪水,在山间环绕,勾通了一片片的水田和陂塘,山光水色,交映生辉,形成一种自然的乐趣。下面一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仍写南国景致,只是不仅与前面那样仅写视觉,更有听觉。子规即杜鹃,每逢夏日长啼不休。这句讲,在一片迷濛飘洒的雨雾中,远远近近间或响起一声声长长的杜鹃啼叫,在山乡的宁静中显得那么悠然。后面两句从乡景转入对农事的描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前句总说季节之繁忙,既以时令照应了前面乡景的描写,复以“闲人少”开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写农事的繁忙,农人们辛勤紧张,但并不因此而打破全诗和谐宁静的气氛。相反,倒是由于“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有序的动作,更增加了乡村里井然条理的景象,使人感到生活与自然有机的融洽。 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在创作中很注意色彩的调节与动静的配合,如首句的“绿遍”与“白川”,就宛然一张广阔的画布上,勾划出一道蜿蜒自然的曲线,通过色调对比来显示整个景象的层次和衔接;而次句如烟细雨在漠漠水田上飘动,在淡淡的雾气里传来子规的长啼,这种动与静的配合,不仅显示了自然万物的立体性,而且表现出自然的灵性与生命的情调。此外,对乡村农事的描写,亦十分注意情趣的结合,赋予繁忙的农事一种井然的秩序。整首诗都给人一种清新淡远的意趣。 翁卷《乡村四月》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1。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子规:即杜鹃。 今译 春绿已染遍山岗平原,白水已溢满河川。 子规鸟的啼叫声里,笼罩着细雨如烟。 四月的乡村,闲人少见, 他们才忙完蚕桑,就又去插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