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缢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弄死 弄死用绳勒或吊死:缢(缢死;缢杀) 经(经死) 磬悬 上吊 另见:杀人 害人 ☚ 弄死 打死 ☛ 缢死俗称“吊死”。一端固定的条索物套缠绕颈部,靠自身体重紧压颈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缢颈方法有:开放式,即颈部仅一部分与绳索接触并压紧,呈马蹄形;闭锁式,即绳索缠绕颈项部一周以上,打结固定,悬挂时使颈部与绳索全部接触。从缢颈绳套压迫颈部的位置和方向,可将缢死分为典型缢死和非典型缢死。兜住弧在颈前部,称典型缢死,或前位缢死。兜住弧在颈侧或项部,称非典型缢死,此种缢死又有左侧位缢死、右侧位缢死和后位缢死。缢死姿势有6种:悬位、立位、跪位、蹲位、坐位、卧位等。尸体征象主要有索沟,眼结膜出血,下肢有溢血点,头面部和四肢突出部位擦撞伤。尸体内部可见索沟下出血,颈动脉内膜裂伤,血液流动状,内脏淤血。 缢死又称“吊死”。将绳索等套在颈部或颈项部,利用体重下坠,使绳索压迫颈项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一般是用绳索做成圈套、悬吊身体,也可用其他条索状物,如树藤套住颈部,悬挂于树枝上,甚至颈部卡于树杈上,以及梯子的横档上,使颈部受压而引起窒息死亡。也有因跌倒,面、颈部卡于沙发边缘引起的窒息死。小孩甚至于可因毛线背心后领被钉子钩住,前领缢压颈部,而引起窒息死亡。由全身体重压迫颈部缢死者,尸体均应两足离地,足尖下垂。部分体重压迫颈部缢死者,缢死时尸体可呈站立位或两膝屈曲的蹲位、坐位、跪位、半躺卧位、甚至俯卧位等。一般来说,颈部受到20~40公斤左右的压力,就是以闭塞颈动脉、椎动脉及气管而导致窒息死亡。 缢死hanging又叫吊死,系一种非正常死亡。缢死多涉及刑事法律,故应由公安司法部门主持尸检与处理。对缢死尸体首先查明为自缢还是他人所为;是真正缢死,还是死后绳缢;各种痕迹、窒息状况、面部淤血表现等均应认真检查并详细记载。对缢尸检查、记录必须实事求是、准确、客观,最后签字盖章负法律责任。 缢死又称“吊死”。以条索状物套住颈部,悬吊身体,由于自己身体的重力压迫颈部引起的窒息死。除典型悬空的前位缢死外,尚有侧位和后位缢死。可有站、坐、跪、蹲、俯、卧各种姿势。鉴定缢死的主要依据是缢绳在颈部皮肤所形成的缢沟,通常位于喉结上方,呈马蹄形,上口中断呈“八”字不交,为常见的自杀手段。 缢死hanging系机械性窒息的一种类型。是利用自身的重力作用使绕在颈部的条索状物收紧或使颈前部卡压在条索状物上,致颈部器官受压而引起窒息死亡。一般见于自杀者;但在特殊条件下,如对昏迷者,可成为他杀的手段。缢死俗称吊死,实际上缢死不需全身悬吊,在任何姿势,只需颈前部受到足够的压迫,即可造成缢死。 缢死 缢死以条索状物套住颈部,悬吊身体,由于自己身体的重力压迫颈部,引起机械性窒息死亡,称为缢死,又称吊死。缢死为常见的暴力死之一,多属自杀,少数为灾害,但也有他杀缢死或死后悬尸以伪装自缢,应十分注意鉴别。 缢套解脱方法 根据缢索压迫颈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种缢型: ❶前位缢型:缢索压迫颈前部(此处即负重侧,多在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然后环绕颈两侧,斜行而上,经双耳下缘,至枕骨粗隆附近发际,缢索上提,离颈悬空。此种缢型最常见,又称典型缢死。 ❷侧位缢型:缢索压迫颈部一侧(常相当于甲状软骨水平位置),然后绕颈前后,斜行而上,在颈部对侧缢索上提悬起。 ❸后位缢型:缢索常压迫项部第四、五颈椎部位,然后绕颈两侧,经下颌角,于颈前方上提悬起。侧位及后位缢型又称非典型缢死。 根据缢吊体位,缢死可分为完全性缢死及不全性缢死。前者身体完全悬空,全身体重作用于绳索;后者有部分肢体与地面或其他物件接触,故作用于绳索者仅部分体重,例如站位、蹲位、坐位、跪位或半卧位等。 死亡机理 缢死可由以下四种因素的一种或数种造成死亡。 (1) 呼吸道闭塞。典型缢死者缢索紧压颈前部,迫使舌根向后上方挤压而紧贴于咽后壁,使咽部闭塞。非典型缢死者,喉部或气管也可受绳索直接压迫(侧位缢型)或颈椎前凸而间接压迫(后位缢型)而致闭塞。但呼吸道闭塞并非缢死的唯一死亡机理。曾有一例经气管切开的喉癌患者自缢,缢索位于颈部气管切口的上方,仍迅速死亡。 (2) 血液循环障碍。缢索压迫颈部不仅压迫呼吸道,而且更易压迫颈静脉、颈动脉,甚至可使椎动脉闭塞,妨碍脑血液循环,意识迅速丧失,引致死亡。据实验,约2kg压力,即可使颈静脉闭塞,3~5kg可使颈动脉闭塞,15kg可使气管闭塞,16.6~30kg可使椎动脉闭塞。故在不全性缢死,例如半卧位,其部分体重加于颈部缢索的压力已远远超过3kg,当然可致脑血液循环障碍致死。即使在侧位缢型,其不受压的一侧颈动脉和椎动脉血液虽仍能流通,但颈静脉已因过度伸展而受压闭塞,形成严重的脑郁血,终致死亡。 (3) 反射性心跳停止。颈部受缢索压迫,可刺激颈动脉窦或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喉上神经),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死亡。 (4) 颈椎骨折和脱位,引起颈髓损伤。可见于被处缢刑(俗称绞刑)死者。被缢者颈部套上缢套,站于离地2m的高架上。行刑时,抽去高架,身体猛然坠落,可引起第2~3颈椎,或3~4颈椎骨折或脱位,颈髓被撕断,意识立即消失,而后心跳停止死亡。此种情况在一般缢死者少见,只见于个别自高处悬挂绳索,纵身跳下而缢死者。 由于以上机理,缢死的死亡过程很快。往往在一分钟内或缢索一经紧压颈部,意识立即丧失。因而缢吊者一般不可能自救。例如有的缢死者一只手尚卡在缢套中,有的一只脚尚搁在垫脚物上,均说明缢死时意识迅速丧失,失去控制肢体的能力。在缢吊者意识丧失后,可伴有全身性阵挛性抽搐或全身肌肉痉挛。缢吊者获救后意识不清可延续1~2天或更久。神志恢复后,可发生逆行性健忘症,也有呈痴呆状态。苏醒者每有颈部剧痛,吞咽困难,烦渴,可持续1~2天以至10天以上。有的可有严重迟发性后果,如迟发性休克、支气管肺炎,或因迷走神经损害,引致肺循环障碍,肺充血、水肿和出血,容易感染支气管肺炎死亡。或因脑缺氧而引起持久性脑损害。 尸体征象 缢死除见一般窒息现象外,主要特征是绳索压迫所致的颈部损伤和脸面改变,此外还有因悬吊形成的特殊尸体征象。 缢沟: 缢索在颈部皮肤的印痕称为缢沟,故缢沟能反映缢索的位置、方向、数目、粗细、质地和花纹。缢索的负重侧缢沟最深,逐渐向上斜走而变浅,最后消失于缢索悬提处,如此形成斜上走向的马蹄状缢沟,最为特殊。我国古代即应用“不周项”、“项痕不匝”、“八字不交”等术语,林几称之为“提空”,均表示缢沟的特征。多条绳索绕颈时,可因重叠交叉而致缢沟数目与缢索匝数不符。有时因缢索滑动,一条缢索可形成上下两条缢沟。较宽布带绕颈,可因布带折叠和扭转,使缢沟宽窄不均。较粗缢索压迫和磨擦,常使颈部皮肤发生表皮剥脱,干燥后形成皮革样化,使缢沟呈浅褐色或深褐色; 但缢吊时间短暂者,缢沟仍呈苍白色,随着时间经过,色泽乃逐渐变深而明显。缢沟一般不出血,即使血管破裂,因受绳索压迫故血液不能外溢。缢吊者获救后,因去除绳索压迫,缢沟处组织便可发生反应性充血及出血。双匝以上缢套,在缢索与缢索之间的皮肤被绞榨成小嵴状隆起,常有点状出血。缢沟上下缘有时可见小水泡形成。柔软宽阔的布带不易损伤皮肤,一般不形成皮革样化,故缢沟色泽较淡而不明显。缢沟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往往可见角质层缺损,表皮各层受压而变致密、变薄,真皮也致密、贫血,并呈嗜碱性变,若压痕不明显,可做黑岩、绪方的压痕反应作为佐证(苦味酸靛胭脂红染色)。 ![]() 缢 沟 反映缢索编织形态,缢沟上缘水疱形成 缢沟处深部组织损伤: 颈部肌肉受缢索压迫可呈压陷现象及局部肌肉挫伤、出血,胸锁乳突肌起始部可见轻微出血,其锁骨附着端可见骨膜下出血。神经血管周围疏松组织也可因挫压而有灶性出血。若由高处坠下缢死,颈部肌肉受缢索猛烈牵拉,更易发生肌肉撕裂和出血。颈动脉内膜可因缢索牵拉发生1~2条横裂,并伴内膜下出血。横裂常位于颈内和颈外动脉分支的下方。老年人多见。半数为单侧性,半数为双侧性。死后悬尸虽也可见横裂,但无内膜下出血。舌骨大角骨折在40岁以上的缢死者较多见,可因缢索的直接压迫或肌肉牵引而引起骨折,伴有出血。骨折多位于舌骨大角的远侧端或近侧端的1/3处,按形态可分为三型: ❶内向骨折。舌骨大角向内折断,折断处内侧面骨膜存在,外侧面骨膜撕裂。 ❷外向骨折。大角向外折断,折断处内侧面骨膜撕裂。 ❸牵引性骨折,大角呈坼裂骨折。此外,还可发生舌骨大角的关节脱位。甲状软骨上角也可发生骨折,且较舌骨大角骨折多见。舌骨体和甲状软骨板很少折断。气管损伤也少见。颈椎骨折和脱位仅见于从高处坠下缢死者。 颜面特征: 典型缢死者因两侧颈动、静脉受压,故颜面常呈苍白或铅灰色。非典型缢死则可因颈静脉受压以致头面部郁血,颜面呈青紫色肿胀,并有眼结膜、颜面部皮肤点状出血。颜面部郁血在死后可因血液经椎静脉丛(此处不易受压)下坠而消失,但点状出血仍存在。口鼻涕涎流注现象也是缢死征象之一。在其他原因死亡,死后不久悬吊的尸体有时也可见到。由于缢索压迫,刺激颌下腺,引起分泌增加,故唾液从口角或下唇中间向外流出。同时鼻粘膜分泌也增加。涕涎下流挂于胸前,沾染衣襟。少数缢死尸体可见鼻粘膜渗出性出血,随鼻涕流注,有的滴注于地面,但血量不大。当缢索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时,舌根被向后上方挤压,舌尖仅抵齿列或微露于齿列外。如缢索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则舌根被压上移,舌尖乃露于齿列外约1~2cm。舌尖可有齿压痕。 体表损伤: 自缢者很少有体表及手足损伤。但可因阵挛性抽搐或缢索扭转,身体摆动碰撞于附近坚硬物体而形成擦伤、挫伤甚至挫裂创。 尸斑尸僵状态: 与悬吊的体位有关。尸斑坠积于上下肢的下部,并在裤腰带上缘呈围腰的带状尸斑,裤带压迫处苍白。但死后不久悬吊的尸体,尸斑也可坠积于下垂部。缢死尸体尸僵形成后,其悬吊姿势固定不变。完全性缢死尸体两足尖下垂,不全性缢死呈各自特殊姿势。 缢死尸体可有大小便向下流注现象,男子有精液排出,女子在月经期衬裤可被血染。 缢死的检查 首先应了解案情,分析有无自杀的迹象或可疑的他杀情节。现场勘验时要详察现场的一切陈设与尸体的关系,注意是否可能有伪装。注意有无搏斗动乱迹象。有无垫脚物。现场有无别人的指纹、足印。尸体附近有无涕涎、血痕、尿粪等。测量尸身高矮和缢索长度,缢套周径,尸体离悬吊处及垫脚物距离。观察悬吊处迹象,死者姿态。检查缢型、缢套,分析缢索来源和结扣特征。注意尸体服装和装饰。 尸体检查要注意全身有无损伤、手上及指甲内有无异物,有无精液、大小便等排出,尸斑、尸僵情况。对颈部缢沟要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缢沟处若发现纤维等微细附着物,可用透明胶纸粘贴取下,并和死者手中或指甲内可能发现的纤维等物证作对比观察。尸体解剖时对颈部要采用特殊技术。凡疑及颈部损伤(包括缢、勒、扼等损伤)都应采取这种术式:先取出脑和心肺,使颈部血管内残留血液随上下断面流走,然后进行颈部逐层检查。即自颈部两侧切开皮肤,与胸部切线相连结,然后从下向上翻转皮肤,检查有无出血、出血部位和范围。再逐层分离和检查皮下组织及肌层,最后检查喉头与气管,注意出血、骨折等情况。缢沟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必须作组织学、组织化学检查,以鉴别生前或死后形成。若见出血及水疱可确定为生前形成,但生前缢沟也不一定有出血及水疱。浦元力时提出采用弹力纤维染色进行鉴别,生前缢沟处弹力纤维走行紊乱,死后缢沟弹力纤维走行整齐。Fazekas和Viragos-Kis (1965) 发现生前缢沟皮肤游离组织胺增加,较缢沟附近正常皮肤大3倍。Raekallio (1970)证明生前缢沟皮肤内游离组织胺和5-羟色胺均显著增加。 缢死的鉴定 根据颈部缢沟的特征及缢沟处皮肤及深层组织的生活反应、颜面部的特征及特殊的尸体现象,可正确作出缢死的鉴定。更重要的问题是鉴别自缢、他杀缢死,灾害缢死或死后悬尸。 自缢一般有自杀案情,如对亲属交代后事,或留有遗书。现场多在僻静的小屋内、丛林中。绝大多数为单独自缢,偶有男女双双自缢。室内现场常紧闭门窗,无搏斗迹象。现场仅有死者足印。在较高处缢死时尸体旁有垫脚物或倒地的凳椅。有的身穿新艳或洁净衣服,装束整齐,偶有裸体自缢。不全性缢死可能多属自缢。缢索来源、长短、结扣特征和悬挂高低均符合自缢条件。无严重外伤。但应注意被虐待后自缢者,或其他方法自杀 (服毒、自刺、自刎)未遂而后自缢者均可有相应暴力征象。也有自缚手脚、自堵口腔后自缢者。还应注意缢死过程中肌肉抽搐引起的碰撞伤、死者企图自救而用手指抓绳引起的指甲伤以及急救时胸腹部因人工呼吸引起的濒死伤或死后伤等。 他杀缢死极少见,只有当被害人处于沉睡、酒醉、昏迷或其他失去抵抗力的情况,可被罪犯缢颈致死。俗称“套白狼”或“背死狗”的抢劫行为,乃罪犯从被害人背后,突然将绳索套住颈部,背起身体以致缢死,也是一种他杀缢死。灾害缢死可发生于幼年孩童,可因玩耍失慎被绳索缠绕颈部、或被钉子钩住衣领而缢死,也有模仿自缢而不幸缢死。有报导男子因性欲错乱症误致自缢死者。 死后悬尸指的是死后被人将尸体悬吊于高处,伪装自缢。由于缢死一般为自杀,故有的凶犯用其他方法(如勒死、扼死、毒死)将被害人杀害后,悬吊尸体以造成自杀的假象,企图掩盖罪行。因此在检查悬吊尸体时应十分慎重,认真鉴别生前缢死或死后悬尸。死后悬尸,尸体位置多为悬空(完全性),也可与地面接触(不完全性),颈部也可形成索沟,其位置、走向、深浅、印痕等均与缢死者无异。若死亡原因有窒息因素(如勒死、扼死),则也有一般窒息现象。所不同者,索沟是死后形成,尸体上还有其他暴力征象或检见其他死因,尸斑、尸僵可不符合自缢体位,现场可有特殊征象。 ☚ 机械性窒息 勒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