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里针法
清人冯李骅《左绣·宣公十二年》说:“晋人作吴语,是借此衬出殿卒不败,为上军略见生色,与下不可苟射,为下军略见生色同,皆是暗暗为士会、栾书、荀首出脱。遥映前半篇议论,以反射林父‘不知所为’,为绵里针笔法也。”绵里针,即暗中有刺,表面是叙事,实际是讽刺。冯李骅这段话是指《左传》楚邲之战的描写。晋上军逃跑时兵车陷坑不能进,楚人教他们把车横木扔掉,后来马盘旋而不进是因为旗大兜风,楚人又教他们把车上的大旗拔下来,晋上军边逃边回头对楚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你们逃跑得多,有经验)。晋下军中荀首儿子为楚军俘虏后,荀重上战场寻找可以作为人质去交换儿子的人才射箭,所以有“不可苟射”,略为下军生色。当然,这样写是为了替晋上军和下军的将领们开脱。暗中讽刺的均是指挥这场战斗的无能统帅林父。晋上下二军均不弱,何以遭到如此结局呢?读者深思之后,是不难知道暗讽的对象的。此法须含而不露,耐人咀嚼,亦不可暗藏得过于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