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维生素a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维生素Avitamin A维生素A1(视黄醇)和维生素A2(3-脱氢视黄醇)的总称。化学结构本质是一个β-紫罗兰酮环和二个异戊二烯组成的一元醇。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易氧化。具有组成视色素、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促进黏多糖合成和骨骼形成及生长等功能。缺乏时,会出现食欲不佳、角膜溃疡、骨骼和牙齿软化、上皮组织角质化和对疾病抵抗力下降等情况。蟾皮病、干眼病和夜盲症为典型缺乏症。咸水鱼的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1,维生素A2则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内。有色蔬菜中虽不含维生素A,但含有β-胡萝卜素,后者在人和动物体内可经酶作用转变为维生素A1 。 视黄醇(维生素A1) 3-脱氢视黄醇(维生素A2) 维生素A 维生素Aweishengsu A英文缩写 V ☚ 维生素缺乏症 夜盲症 ☛ 维生素Avitaminum A又叫维生素甲,系人体重要营养素之一。为脂溶性,主要存在于鱼肝油、各种动物肝脏、奶油、蛋黄、西红柿、胡萝卜和绿叶蔬菜中。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结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与暗视觉有关。如维生素A缺乏可发生皮肤角化症、干眼病、夜盲症等。医疗用于预防时1日2 000~4 000u;用于治疗量1次2.5万u;但不可长期大量应用、防止中毒。 维生素A脂溶性维生素类。为不饱和的一元醇,包括维生素A1和维生素A2两种。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体只存在其前体,即β-胡萝卜素,故称维生素A原,在动物体内能转化为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夜盲症和干眼病。 维生素Avitamin A亦称视黄醇。通常所谓维生素A系指维生素A1,主要存在于海产鱼类的肝脏中。维生素A2为3-脱氢视黄醇,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在视觉中起着感光及分辨颜色的作用,同时对保护上皮粘膜的健康非常重要。缺乏时即出现暗适应不良、夜盲、干眼病、干皮病、生长延缓及不良等。 维生素A 维生素A维生素A又名视黄醇。植物不含维生素A,只含有各种胡萝卜素(有α、β、γ…等种)。许多动物包括大鼠、家兔、猪、羊、鸡等动物的肠壁细胞、肝细胞都能转化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人则只在肝中有这种转化作用。故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组织。此外淡水鱼类还含有一种结构与维生素A基本上相同,不过β白芷酮环上多一个双键的物质。其生理意义也与维生素A完全一样,故称维生素A2,原称为A的则改为A1。动物体内有一种双加氧酶能在温和条件下使一分子β胡萝卜素转化成两分子维生素A醛(亦称视黄醛)。产物由视黄醛还原酶 (亦称视黄醛脱氢酶)催化转变成视黄醇,NADH参加反应。视黄醛与长链脂肪酸缩合成酯,由血液中一种特异的视黄醇结合蛋白运载至需要的场所。应该注意: 食物中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肠道吸收和体内利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光照视紫红质引起神经兴奋导致视觉的机理已略有所知,看来这与视紫红质的变构,Na+透性及Ca++和cGMP浓度的增减有密切关系。 反视黄醛在视黄醇脱氢酶催化与NADH参与下转变成反视黄醇再经特别的异构酶作用变为11顺视黄醇(肝中也有此酶),后者又氧化成11顺视黄醛,在眼内与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发挥作用。从弱光破坏视紫红质到它在暗处的再生称为视循环。如果血液中维生素A的供应不足,延缓了恢复过程,致使患者暗适应不灵,称为夜盲症。 视循环 视锥是人类视网膜主要视觉因素,保证辨色视觉。其敏感的最高光谱为555nm,与视杆的500nm不相同。视锥的视阈比视杆高50~100倍,含色素甚少。视锥细胞虽有红、绿、蓝三种,但它们的生色团都由同一种视黄醛与不同视蛋白结合构成,所以每一个锥细胞只对一种颜色光敏感(少数细胞有混杂),每个细胞又各有自己的神经通路。当红光闪耀时,对红色敏感的视色素蛋白分解,引起相应的细胞神经兴奋并通过它自己的神经通路传到中枢,使人能看到红色。蓝色和绿色的辨认机理也相同。有色盲的人缺少对某种颜色敏感的视色素蛋白质。这是基因缺陷所致,称为遗传病,与维生素A缺乏无关。红与绿两色的视蛋白由X染色体控制,蓝色的则由常染色体控制。 维生素A缺乏日久将出现干眼病、毛囊角化,以及泌尿生殖道、呼吸道、消化道等的粘膜表皮细胞角化,甚至引起各种感染。因为维生素A是粘膜组织生成粘蛋白所必需的。它涉及粘蛋白的糖基化,可能是单糖的一种载体。故缺乏维生素A也影响骨胳生长,体内粘多糖与胶原物质的形成减少,细胞膜及亚细胞结构膜的完整均受不良影响。 鱼肝油,乳汁及黄油中富于维生素A。青、绿和黄色蔬菜中则含胡萝卜素。食物中每1μg视黄醇=6μgβ胡萌卜素=12μg其它胡萝卜素。或者3.3IU视黄醇=10IU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过多时不能排出,储在肝中,易造成骨折、恶心、无力、皮炎、头痛、腹痛等。 ☚ 维生素 维生素D ☛ 维生素A 维生素A维生素A(vitamin A),是以视黄醇(retinol)为代表的一组化学和生物活性相类似的化合物,含有2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属化合物,具有一个6元环和侧链的二萜类的基本结构,有促进生长、繁殖、维持正常骨胳、上皮组织、视力和粘液分泌等多生理功能。在体内视黄醇氧化代谢为相应的醛—视黄醛,和酸—视黄酸,后两者均有活性。是脂溶性维生素,故不溶于极性溶剂,而溶于非极性溶剂和油或脂肪中。它对紫外线不稳定。视黄醇易被空气氧化,但在油溶液中较稳定。其酯较游离醇稳定。于1913年两组美国学者同时提出在脂溶性食物如鱼肝油,蛋黄和黄油中存在一种营养必需品,命名为脂溶性A。Karrer于1931年由鱼肝油中分离出视黄醇,并确定了它的结构。故它是维生素中结构式阐明最早的一个。视黄醇的侧链末端为羟基,侧链上的四个双键均为反式,是一种最普通的维生素A,以前维生素A即指视黄醇,现命名为维生素A1,以区别于环上有两个双键的脱氢视黄醇,维生素A2。视黄醇以棕榈酸酯形式存在于鱼的油和脂肪、肝、黄油和蛋黄中。视黄醇占体内维生素A总量的95%。脱氢视黄醇不同于视黄醇,主要存在于淡水鱼中,而视黄醇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海水鱼中,脱氢视黄醇的生物活性为视黄醇的40%。 维生素A除了上述的生理活性外,最近还认为具有辅酶作用,如调节糖蛋白合成。它有类似于甾体激素的作用,在细胞核中使组织分化。还发现缺乏维生素A使甲状腺合成降低,增加甲状腺肿的发生率,影响蛋白质合成等。 除了具有维生素A基本结构的化合物外,与之相关的存在于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转化量的种属和个体差异较大,这类化合物称为原维生素A或维生素A的前体。在植物中至少有10种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α-,β-,和γ-胡萝卜素和在玉米中存在的主要胡萝卜素—玉米黄质等4种最为重要。在此4种中尤以β-胡萝卜素最为重要,在人类营养中约2/3的维生素A来自β-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一般用国际单位表示,它与视黄醇及其衍生物的关系如下。 1 IU(1国际单位)维生素A=0.3mcg视黄醇 =0.344mcg视黄醇乙酸酯 =0.6mcg β-胡萝卜素 =1.2mcg其他具有维生素 活性的胡萝卜素混合物。 在体内维生素A的酯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胡萝卜素与脂质蛋白复结合。有大量维生素A储藏于肝内,在肺、体内脂肪和肾内储藏量较少。在体内储藏量与饮食有关但与年龄俱增。成人能在肝中储存维生素A的量足够4~12个月的需要量。游离的视黄醇由肝中转入血液供给各组织。婴儿和小孩没有这种储存,所以对维生素的缺乏更敏感。维生素A由于不溶于水,故不由尿排出。 膳食供给不足而产生维生素A缺乏时可引起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毛囊角化与皮肤干燥等。 摄入大量维生素A可产生急性或慢性毒性,成年人急性中毒通常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症状:嗜睡、兴奋、头痛、呕吐和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大幅度升高,慢性维生素A中毒症状包括:皮肤病、秃发、厌食、顽固性恶心、广泛的骨病理学的变化(包括脱无机盐,肝、脾增大等),婴儿对过量的维生素A较成年人更为敏感。常会发生短暂的脑积水现象。 对维生素A中毒的敏感性个体差异很大。成人长期每日服用5万IU出现慢性中毒。婴儿每日服用2万IU连续12周出现症状。 由于维生素A有保护细胞膜的作用,特别是上皮细胞膜的功能,它和其它视黄醇类物质曾广泛地成功地用于治疗粘膜白斑病,近来视黄醇曾用于治疗许多皮肤病,如痤疮、牛皮癣等。并发现维生素A及其类似物有阻止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 维生素 维生素B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