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续资治通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续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成书于乾隆末年。 毕沅,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好著书,通经史、小学、金石、地理等学。曾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之史,莫善于涑水。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续资治通鉴》、《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止于五代十国,后人有续撰之意,如明陈𣐕有《通鉴续编》,王宗沐、薛应旂有《宋元资治通鉴》,清徐乾学,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有《资治通鉴后编》,均或有缺点,或多不令人满意。毕沅于是利用徐乾学等《资治通鉴后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元脱脱《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元史》、叶隆礼《契丹国志》等史书、文集百十余种,阅二十余年而成《续资治通鉴》。由毕沅依照《通鉴考异》体例,写出《考异》分注于正文下,然后经一些学者合作,写成稿本,再复由其门客邵晋涵订正,完成全书。然订正稿已不知所向,附刻本仍为“宾客初定之本”。 该书虽以宋元为线索,在目录上将辽、夏、金排百于外,但实际上却是诸朝并重,故可看作是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书中充分反映了宋、辽、金、元消长的历史过程。如宋太宗统一北汉后,宋辽关系变为紧张,双方战争频繁,均择将帅、筑城防、积极备战。自北汉名将刘继业归宗(改名杨业)并得以重用后,宋朝形势较好,而辽国君主则喜游猎,不听谏劝,反趋劣势。卷九十二始,大金国起,宋朝国势每况愈下,越益艰难,直到元灭宋,而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 总体上看,该书北宋部分编辑较精,元代部分则较为简略。该书的缺点在于(一)虽本文下分注“考异”,但仍不够精详。(二)因全书多取旧史原文入录,故缺乏熔裁。(三)前后体例上也有脱节处,如至卷一○三后,始于凡分年处,各冠年号。(四)内容上有些错误,后曾由容肇祖、聂崇岐校勘书中讹误、遗漏,衍文、颠倒、重复等二千多处。 该书自编成后,陆续刊出,初刻至一百零三卷断,嘉庆六年(1801年)冯集梧补刻一百十七卷,使其刊齐。同治后,有与《明纪》合刊本。又有同治光绪间江苏书局《资治通鉴汇刻》本。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出有校勘本。 续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续书中最著名的一种。撰者毕沅(1730-1797),字秋帆,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学者官僚,官至湖广总督。此书虽然署名毕沅,但实际却出自众家之手,著名史学家邵晋涵、章学诚等均曾参与其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世后,便成为最流行的历史读物,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续书。续书分“续前”和 “续后” 两类,“续前”是补写上古至春秋末年的一段,如宋刘恕《通鉴外纪》和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续后” 则是续写宋太祖开国以后的一段,如南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刘时举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长编》、明王宗沐和薛应旂分别撰写的 《宋元资治通鉴》、清初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等。《续资治通鉴》最晚出,故能兼众家之长。此书以编年的形式,叙述宋、辽、金、元四朝的史事,又模仿 《资治通鉴》,自撰 《考异》,对史事的虚实和史料的真伪,都有细致的分析辨别。但是,此书模仿《资治通鉴》只是 “形似”,缺乏司马光那样的传神之笔,对旧史原文只有剪裁之工而无 “化腐朽为神奇” 的本领,其影响远远不能与《资治通鉴》相比。 续资治通鉴 213 续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220卷,清代毕沅撰。续 《资治通鉴》之未竟,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 (1370),为宋、辽、金、元的编年史。毕沅在湖广总督任内,罗致史学家邵晋涵、章学诚等于门下,以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为蓝本,博采诸书,四易其稿,遂撰成本书。 ☚ 续通志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编年体宋、辽、金、元史。原名《宋元编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毕沅(1730—1797),字蘅、秋帆,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十八年(1753)中顺天乡试。授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二十五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历迁侍读、左庶子。三十一年后被调任外官,历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在陕甘地区为官近二十年。后调河南巡抚,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治学范围甚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虽官至极品,书不离手。一生著述颇丰,有《关中胜迹图记》、《西安府志》、《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记》、《灵岩山人文集》、《诗集》等。校注的古籍有《山海经校注》、《晋书地理志校注》、《新校正长安志》等。又善网罗士人,延请学者助其著作,撰有《传经表》、《湖北通志》、《史籍考》等。 ☚ 陔馀丛考 文史通义 ☛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Xuzizhitongjian清人毕沅修撰的记载宋、元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毕沅(1730—1797)字秋帆,清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乾隆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毕沅以清康熙年间徐学乾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四易其稿,历时20年,撰成《续资治通鉴》。参加修纂的还有程晋芳、邵晋涵、洪亮吉、孙星衍、章学诚等史学家。《续资治通鉴》220卷。记事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计409年的历史。《续通鉴》综括宋、辽、金、西夏五朝的主要史实,博采正史及其他资料百余种,不仅内容丰富充实,而且所用史料都有所本。其中北宋部分校辑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作者还把歧异的史料编成《考异》,辨明原委,分注于相应的原文之下,十分有益读者。1957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参考宋、辽、金、元史做了初步的校补工作,是目前通行的读本。 ☚ 资治通鉴 通典 ☛ 续资治通鉴编年体宋、辽、金、元史。清毕沅撰。二百二十卷。上与《资治通鉴》相接,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止于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年)。以辽、金与宋代史事并重。史料丰富,据事直书。但多录旧史原文,“考异”欠精,内容有误。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 (1730—1797)撰。沅字秋帆、儴蘅,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通经史及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其他著述收入《经训堂丛书》。本书原名《宋元编年》。沅以前人诸《资治通鉴》续作未尽完善,因延请当时学者严长明、程晋芳、邵晋涵、洪亮吉、孙星衍、章学诚等协力,另著此篇。书成于乾隆末年,历时二十余年。包括宋纪一百八十二卷,元纪三十八卷。凡二百三十五万余字。该书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底本,并博采元代脱脱的 《宋史》、《辽史》、《金史》,及明代宋濂等的《元史》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叶隆礼《契丹国志》等书,还参考了各家文集、说部一百一十余种,予以剪裁充实。其记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 (1370),较《通鉴后编》多三年。宋纪部分,叙事辽、金、夏与宋并重,对辽、金和宋末史实增补甚多,最称精详。改变了以前诸家详宋而略辽、金之弊病,为贯通宋元基本史实较好的书。惟元纪部分,稍流于简略,通编文字缺乏熔铸,考订亦未尽精审。正文之下,取《通鉴》之例,自撰《考异》辨别史事的虚实和史料的真伪。总体说来,该书取材丰富,铨真条理,叙事详而不芜。此书原经邵晋涵最后审定,据章学诚说,邵氏订正之本未及刊行。毕氏生前书仅刻成一百零三卷,毕氏卒后,因贪污案发而全家被抄,书稿亦乱。嘉庆六年(1801)桐乡冯集梧得其稿本,续刊一百一十七卷,始成全书。故一百零三卷后,卷中凡分年处,都各冠年号,与其前体例不合。本书被收入《资治通鉴汇刻》和《四部备要》,有同治间江苏局本。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容肇祖、聂崇歧校勘本,发现书中讹误、遗漏、衍文、颠倒、重复等问题约二千四百条,胜于前刊之本。另有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书局1964年新1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续资治通鉴书名。清毕沅(1730—1797)撰。220卷。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秋帆。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曾以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通经、史、小学、金石及地理之学。宦迹所至,延揽学者,搜求古籍,从事著作。是书即其与邵晋涵诸学者合作编撰而成。体例仿《资治通鉴》,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与该书相衔接,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述26帝410年史事。主要参考宋、辽、金三史,《元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契丹国志》等书,以徐乾学等所撰《资治通鉴后编》为底本,重定义例,校订史实,编次而成。亦对史料取舍作出《考异》,但皆分注于正文之下,不另刊。由于沅居高位,有机会接触若干珍贵史料,因能对前人同类著作加以增补改正,收为已用,使其有异于前修。书中北宋部分较丰富,元代部分殊嫌简略。行文不参己意,据事直书,使其善恶自见,是其不同于《通鉴后编》之处。缺点在于多抄录旧史,缺乏熔铸剪裁。编撰时邵晋涵自参与商定义例,校订事实,以至审阅全书并加润色,用力独多。通行有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勘本。 续资治通鉴书名。清毕沅撰。二百二十卷。采《资治通鉴》体例。上限与《通鉴》衔接,下迄元末。是宋、辽、金的重要史籍,有关元代的叙述稍见粗略。但仍不失为一部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史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