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病机
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的联系,是通过经络而实现的。十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各属一脏一腑,表里相接,阴阳相承,互相通连,故疾病时则互相影响,脏腑之病可累及经络,经络之病亦可内传脏腑。
由于经络是气血循行的通道,其发生病变,主要表现在气血的偏虚偏实,以及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等方面。
经络气血虚少,不能濡润或温养所联系的器官组织和所络属的脏腑,以致功能低下,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如果气血偏实,常以功能亢盛,生克反常而为病。无论虚与实,最后都会导致经络气血的逆乱与郁滞。例如《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肌,溺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巅,虚则不收,胫枯。”足阳明胃经有实或虚的病变,其它诸经,亦复如此。《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阴。甚至入肾。”因足太阴膀胱经从巅顶直络脑,并络肾属膀胱。肾虚不能引导巨阳之气,于是太阳之气逆于上,故头痛而为巅疾,病甚则入肾。这是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逆乱所致。故经络病机虽极复杂,但不外虚实两途,所以《灵枢·经脉》指出经络病证的治疗原则为“盛者泻之,虚则补之”。
经络气血运行逆乱,主要是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气血的上逆与下陷而形成的病变。《素问·厥论》说:“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厥即气的上逆。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故气上逆则为肿首、头重,眴仆之证。气既逆于上,则不足于下,故足不能行。又如《灵枢·经脉篇》说:“足太阴之别,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由于足太阴之别入络肠胃,其气上逆,扰乱肠胃运化功能,使清气不升,下为泄泻; 浊气不降,上为呕逆,故出现霍乱病证。而足厥阴之别经胫上睾,结于茎,其气上逆,故发为睾肿,卒疝。《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也是经络气血上逆,而发为昏仆和不省人事的病变。
经络气血郁滞不畅,可因外感六淫所伤,或七情怫郁引起,且可影响到五脏所属之外窍发生病变。如风寒伤于手太阴肺经,失其宣肃的功能,即出现咳嗽,气喘,无汗或自汗出,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 湿热阻滞于足太阴脾经,运化呆滞,则可出现胸脘痞满口淡乏味黄疸等; 如情志怫郁,肝经失其条达,则胁痛苦满; 思虑过度,脾经失其运化,可发生不思饮食等。如肌表肢体筋骨之经郁滞,则可出现局部的肿、痛、寒、热、痿、痹、挛、废种种病变。
经络气血衰竭,通常是经络病变发展的终局。由于各经气血多少和循行部位不同,故其衰竭的变化亦各有特点,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也。”所谓“终”、“绝”就是极度衰竭的意思。因为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行于背,其气血外荣一身之表,如极度衰竭,则目失濡养而戴眼,筋失滋润而反折、瘛疭,卫外不固而汗出。由于各经互相衔接,环周不休,一经衰竭,它经亦将因之而受到影响。故观察经络气血衰竭的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由于经络是联系人体表里内外的通路,故经络发病可以累及脏腑,脏腑病变也可以从经络上反映出来。经络主病有病在经、病在脏、病在腑、经腑同病、经脏同病等具体内容,并都通过经络的循行部位反映出来,因此,经络脏腑病变总有其特定的症状。例如足厥阴肝经布两胁,开窍于目,疏泄胆汁,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胁痛,目黄等症状,即从胁痛,目黄等症状便可测知是厥阴肝经病,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胸部,开窍于鼻,司呼吸,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咳嗽、气喘、胸痛、鼻塞等症状,即从这些症状便可测知是手太阴肺经之病。再以头痛为例,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等,都是根据经络的行径来确定的。关于经络发病,《灵枢·经脉》有“是动”、“所生”病之分。《难经》并为之解释说:“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流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不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是动”、“所生病”原本所讲即是两组病证变化的先后过程。“先为是动”,表述了经脉因异常变动(包括郁滞不畅和运行逆乱等)而发生的病变; “后所生病”,是指后一段的病变,这是一个由浅而深,由经脉而脏腑津液血脉筋骨气病的变化过程。有人称“是动”为原发性或急性病候,或前驱症性质,“所生病”属于继发性或慢性病候,或后遗症性质,但实际上这两组病证的区分是相对的,通常都是相互出现,其应用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