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经济增长理论jīng jì zēng zhǎng lǐ lùnтеóрия эконом ческого рóста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经济能力的增长。从广义上讲,在提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有效使用时,就会出现经济增长。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的增加来表示;后者不仅具有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以及某些制度上的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但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的物质条件。 实际核算经济增长时,无论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都要剔除价格变动的因素,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国民生产净值。此外,还要按人口的数量,计算出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经济增长的程度一般由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大程度来表示。 经济增长理论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内经济增长的理论。至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通常归入发展经济学或称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哪些因素决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什么样的增长才是符合理想的?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1939年发表《论动态理论》,1948年发表《动态经济学导论》;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6年和1947年先后发表了《资本扩大、增长率和就业》、《扩张和就业》两篇论文。上述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增长问题开始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研究课题。而在以往的经济学著作中,这只是附带述及的一个问题,当时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有趋于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应是探讨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在二战后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环绕着三个中心。第一个时期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主要是建立各种“增长模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第二个时期从60年代开始,着重从数量上分析导致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对增长所作出的贡献,如称为“增长要素分析”。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开始,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增长极限”。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❶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凯恩斯主义的中心是储蓄—投资分析,要说明短期内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当代经济学家建立的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有三种:一是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二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斯旺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三是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提出的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学派提倡的“罗宾逊模型”。这些模型都是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和途径。 ❷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把经济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得出结论说:“起飞”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积累率,二是要建立起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或几个主导部门,三是进行制度改革,建立起一种能保证“起飞”实现的政治社会制度。 ❸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等人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具体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他把经济增长因素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分为劳动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分为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的节约以及知识的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然后对这些因素逐一分析,以说明它们各自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❹零增长理论。主要代表是美国教授福雷斯特尔和麦多斯,发表有《增长极限论》等著作,分析了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认为如果经济不受阻碍地继续增长下去,那么到2100年,由于环境污染、粮食短缺、人口过多、自然资源耗尽,将会出现“世界的末日”。所以主张从现在起实行零经济增长率,使世界保持生态平衡。 ☚ 世界经济一体化理论 货币主义的经济思想 ☛ 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变数,然后在这些变数之间建立某种函数关系,用来说明 一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且研究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理想的,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又称 “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分析。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决定一定时期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即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别,无不研究资本积累、劳动力和人力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至于社会经济制度,尽管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承认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往往把它作为给定因素而不予以更多的考虑。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但它的基本方法、理论、政策主张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有关经济增长及其路径的理论的总称。经济学家主要集中在对增长源泉、增长因素、增长类型、增长阶段等方面的研究。对增长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是分工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积累使劳动者的人数增加。英国古典派经济学家李嘉图(Ricardo,David, 1772—1823)研究出资本积累会造成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的趋势。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Alfred, 1842—1924)强调资本积累和企业家的组织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 Alois, 1883—1950)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尽管这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但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那时到现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 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建立各种经济模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从理论上看,这些模型是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John Maynard, 1883—1946)关于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均衡这一公式动态化、长期化的描述。在这些经济模型中最主要的有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oy Forbes, 1900—1978)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vsey D., 1914—1997)提出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Robert Merton, 1924— )等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Robinson,Joan Violet,1903—1983)和卡尔多(Kaldor,Nicholas, 1908—1986)提出的新剑桥增长模型。(2) 60年代后,主要是在经济增长各种因素的定量分析上有所成就。其中突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Kendrick,John W.,1917— )和丹尼森(Denison,Edward F.,1915—1992)等,他们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和实际资料对有关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美国、西欧、日本诸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研究。(3) 70年代以后,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人类经济增长的前途作出了悲观的结论,提出了实现“零增长”的主张,而另一些学者则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注意力又集中在经济增长极限问题上,主要讨论经济能否无限地增长下去,以及经济增长的价值标准等问题。此外,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Walt Whitman, 1916— )研究经济增长历史过程的增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Simon Smith, 1901—1985)关于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分析,以及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增长理论中都有相当的影响。(4) 80年代以来,内生增长理论发展起来。该理论强调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来源于外部因素,而是由经济有机体内部因素引起的。在此之前,新古典增长理论持“外生”说,即技术进步是一种外生的力量,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当扣除了物质资本要素和劳动增长因素之外,剩余部分便是由外生技术进步带来的。但是这样的理论无法解释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以及先进国家发展加速、落后国家发展相对迟缓等现象。显然,经济增长的原因需要从其内在的本质中去寻找,同时又必须限制在新古典理论体系的整个框架内。这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基调。即便如此,在新古典增长函数形式中,仍可以纳入不同的因素,从而对增长有新的解释。譬如,它将资本这一基本要素广义化,不但用来指物质资本,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本在内,它通过生产者“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外部利益”的作用,使得投资收益递增,从而避免了资本积累收益递减倾向。另外,内生增长理论对研究与开发活动更加重视。在技术进步中包含着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生成机制,并且这些研究与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因此,市场结构和垄断地位为技术持续进步提供了动力。增长理论是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各种问题的,不同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理论。经济增长指一国的国民财富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该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2)从60年代开始,主要进行经济“增长要素分析”,特别着重研究美国经济能否迅速增长的问题。(3)70年代起,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极限”问题。有三类模型:接近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强调非充分就业和很难实现稳定均衡增长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接近传统庸俗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均衡的“新古典”模型;新剑桥学派倡导的联系到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增长模型。 ☚ 新福利经济学 新制度学派 ☛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它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过研究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长期发展的态势。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出量的增加,一般用国民收入总量或人均国民收入量作为测量经济增长的尺度。经济增长理论试图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上突破凯恩斯的短期、静态分析,实现对国民收入长期和动态化分析。 (1) 经济增长模型。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 F.) 在 《经济学杂志》 上发表了 《一篇关于动态理论的论文》,在文章中,他批评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所使用的短期静态分析方法以及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的心理预期分析上的做法,指出忽视经济增长问题,缺乏对国民收入长期和动态的分析是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根本缺陷。哈罗德力图建立起一种旨在反映国民收入长期发展的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 (Harrod,1939)。哈罗德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标志。 1984年,哈罗德在 《动态经济学》 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Domar,E. D.) 也提出了在表述形式上不同于哈罗德模型,但实质上一致的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把他们二人的增长模型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通常用哈罗德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表达二者的经济增长思想。 在吸收乘数—加速理论的基础上,哈罗德提出了 “资本—产出比率”概念,利用它来推算下一期达到充分就业时所需的追加投资,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这样,哈罗德将时间因素引入了宏观经济分析之中。根据对投资作用的动态分析,哈罗德认为,在本期内,在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下,投资决定于储蓄倾向,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两个因素,即:
 上式中G是经济增长率; s为储蓄率; V为资本—产出比,它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哈罗德模型是对凯恩斯国民经济均衡条件,投资等于储蓄 (I=s) 的动态表述,(哈罗德,1973)。即在分析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和资本—产出比概念,强调了投资对增加收入和生产能力的作用。哈罗德模型更着重强调的是,只有具备了凯恩斯的均衡条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同时,他还指出,考虑到企业家的预期,只有V代表的资本—产出比与企业家意愿的这一比率相一致时,这时的增长率才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再考虑充分就业目标,还必须使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只有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由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很难找到上述各种因素保持一致的协调机制,所以西方学者认为实现哈罗德模型中的均衡增长是非常困难的。 哈罗德和多马的增长模型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索洛 (Solow,R.)、斯旺 (Swan,T.)、米德 (Meade,J. E.)、罗宾逊 (Robinson,J.)、卡尔多 (Kaldor,N.) 等人分别对这两个模型提出修正和补充或建立了新的增长模型。其中尤以索洛和卡尔多创立的增长模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索洛1956年在 《经济学季刊》 上发表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补充》。在该文中,索洛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为基础,推导出一个新的增长模型。这个模型假定,第一,资本一产出比率是可变的; 资本和劳动可以互相替代; 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价格机制发挥主要调节作用; 第三,不考虑技术进步,技术变化不影响资本—产出比率,因而规模收益不变。用α和1-α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量的贡献,ΔK/K为资本增长率;ΔL/L为劳动增长率,该模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G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决定。依据这一模型,人们可以通过调节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即调整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以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有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索洛也意识到这一点,(Solow,1957) 并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了修正,米德也于1960年对索洛模型进行了补充(Meade,1960),在原有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修正后的模型被称为“索洛—米德模型” (Solow-Meade Model),其基本公式为:
 上式中ΔT/T代表技术进步。索洛模型和之后的索洛—米德模型不仅体现了凯恩斯主义,而且体现了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属于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理论,常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 卡尔多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即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极易发生偏差问题,新古典模型并没有解决。因为投资一旦形成资本,凝固在其中的生产技术是难以改变的,这就决定了生产要素不易迅速替代,从而资本—产出比率不易调整。卡尔多试图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角度解决上述问题,认为实现均衡增长的办法是将技术进步与资本-产出比率结合起来,而不能像索洛—米德模型那样将技术进步当作一个单独的因素。如果技术进步比资本存量增长快,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导致更多的投资。反之,如果资本投入比技术进步快,资本的边际产值就会减少,从而抑制投资速度。罗宾逊持有与卡尔多基本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根本途径是调整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卡尔多和罗宾逊属于凯恩斯“左派”,他们的增长模型代表了新剑桥学派的观点,通常被称为新剑桥增长模型。 (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是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并衡量它们所起作用的大小,寻求正确利用这些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上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中已包含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 (Denison,E.)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长的 “余值”分析法,以解释无法用生产要素投入说明的那部分增长率 (丹尼森,1962)。1967年,丹尼森研究了9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发现经济增长中有近三分之二来自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以外的因素,他称之为“余值增加” (the residual growth)。 凡尼森之后,肯德里克 (Kendrick,J.W.)、乔根森 (Jorgenson,D.)、索洛等人又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发现余值增长一般有三种发生方式: (1) 向上移动生产函数。由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技术进步使总量生产函数“向上移动”,索洛等认为,技术进步是向上移动生产函数的主要动力 (2) 由于体现技术进步的新机器设备等的资本存量增加,表现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不断增大。(3) 由于“质量改善了的劳动”投入增加,表现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大,丹尼森认为它也体现着技术进步,主要是教育对劳动质量的提高。这三种方式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中余值增长加速,其中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 库兹涅茨 (Kuznets,S.) 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他通过对国民生产总值及其组成部分的长期估量和分析,比较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Kuznets,1966)。 从60年代末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对经济增长限度问题的研究。其中以 “罗马俱乐部” 的 “零增长”理论影响最大。该理论着重分析了资源、环境污染对增长的限制。 ☚ 新经济史学派 厂商理论 ☛ 00000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