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纯红再障)于1922年首先由Ka-znelson自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分出。其特点是骨髓中红系造血组织极度减少甚至缺如。可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慢性型又分为获得性(后天性)及先天性二种。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是一种少见病,其特点为骨髓中红系细胞减少,并且常合并胸腺瘤。至今国外文献报道150余例,多见于中年患者,约半数有胸腺瘤。国内报道63例,多为20岁左右,合并胸腺瘤者5例,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别。本病合并胸腺瘤提示免疫作用在病因和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由胸腺素作用分化而来,与细胞免疫有关。胸腺瘤时细胞免疫作用增强,提示纯红再障是由于异常的免疫机制对红细胞系的免疫排斥。近年来,在一些患者血清中发现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这种抑制因子对骨髓中尚不可辨认的早期红系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国内报道的63例,除5例合并胸腺瘤外,其他有服氯霉素,接触农药,感染及肝炎等既往史,有的患者病因不明。
贫血是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有的病人合并感染。合并胸腺瘤者,胸腺瘤大多体积不大,不易从体检查知。实验室检查示贫血属于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血红蛋白多在5g/dl以下,网织红细胞多为0%,白细胞和血小板大多正常。骨髓中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不减少。但红系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很难找到,形态无明显异常。偶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血清铁增加,血清铁饱和度增加,注射核素铁后血浆中半衰期延长,铁利用率降低,这与骨髓中红系细胞减少是一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正常。免疫学检查示多数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正常,但有些患者γ球蛋白增高或降低。血清中有多种抗体,如冷凝集素、温凝集素、冷溶血素、异嗜性抗体、抗核抗体、红斑狼疮因子等,梅毒血清试验可得假阳性结果。
为了改善症状常需输血。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治疗:
❶激素: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使某些患者的造血功能得到改善,贫血缓解。雄激素也对某些患者有效,但都须用较长时间,如数月至半年.缓解后还须长时期维持治疗;
❷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及6-巯基嘌呤都可应用,对有些病例有效。也有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者,每日10ml(相当于0.05g球蛋白)静脉滴注,疗程十天。用药后网织红细胞迅速上升,随之血红蛋白上升,但可有发热等副作用.
❸胸腺切除术。如发现胸腺肿大者可作胸腺切除手术; 有人报道56例纯红再障,25例作了胸腺切除,16例有效,5例作胸腺X线照射,皆无效。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于初生时发病,或于出生后2周至2年内发病,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约1/4患儿合并轻度先天异常,此点与Fanconi综合征合并明显的先天异常有别。本病偶见于兄弟姊妹中,曾有一例报道有染色体异常。未发现本病合并胸腺瘤。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的症状和体征,有的合并心力衰竭。血象示正常细胞型贫血,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使贫血缓解,用药量须大,疗程4~6周方可见效。当有网织红细胞反应后可适当减少剂量,并长期维持。主要的合并症为发育障碍和继发感染,经过治疗后约1/3患儿病情进步。近年来国内曾报道5例,1例因呼吸道感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