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红旗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旗渠hóngqíqú70年代初修成于太行山区河南林县的一条渠道,引漳河水灌溉林县农田,工程艰巨。例如:“‘引漳入林’红旗渠,高悬在太行山腰,蜿蜒伸展。”(《人民日报》1970. 9. 7)“‘红旗渠’干渠和密如蛛网的支、斗、农、毛渠配套完成。”(同上)“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决心发扬修建红旗渠的革命精神,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人民日报》1975.3.7) 红旗渠 红旗渠在林州市西部太行山麓,是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完工。 ☚ 龙亭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 ☛ 红旗渠开凿于太行山上的引水灌溉工程。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县)境内。该渠开凿于太行山腰,西起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浊漳河侯壁断下,东入林州,干、支、斗渠全长1500千米。红旗渠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林州市人民称其为“生命渠”、“幸福渠”。20世纪70年代来林县参观的外国人,赞誉红旗渠是“人造天河”、“世界第八大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州市人民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奏响艰苦创业的“二部曲”,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甚至走出国门,以优质承建各种工程,使建筑业成为林州市的支柱产业。之后,又奏响艰苦创业的“三部曲”,利用当地“铁、石、果、药”的资源优势,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利用红旗渠的“险、秀、雄、奇”景观发展旅游业。至1997年的11年间,来林州旅游的中外游客达54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020万元,间接收入3亿多元。红旗渠上景点门票收入超过水费收入。红旗渠为人民造福,大大改善了林州市人民生活,全市的年人均收入已达2000多元。红旗渠也造就了林州当代新型的农民。 红旗渠开凿于我国华北太行山区的一条人工引水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县(现为林州市)境内。林县处于太行山脉,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水源匮乏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最大障碍,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工兴建从境外引水的红旗渠。红旗渠工程经过10个春秋,于1969年7月6日竣工。该工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0个渡槽,凿通180条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 408座。红旗渠以山西省境内的漳河水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总干渠墙高4.3米,底宽8米,长70.6公里。总干渠在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延伸至林县腹地。第一条干渠长39.7公里,第二条干渠长47.6公里,第三条干渠长10.9公里。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2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全部渠道总长2000多公里。沿渠兴建水库50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红旗渠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占林县实有耕地面积的67%,解决了67万人口和3.7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红旗渠是当时改善农业自然条件典型的成功事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宣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