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精神病和神经生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精神病和神经生理

精神病和神经生理

精神现象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异常精神现象为其病理活动的表现。近年来的脑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心理生理学,研究正常心理过程的生理机理; 神经心理学,系研究脑组织各部位与心理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病变时的引起的心理功能障碍。它们都是精神病学的基础科学。下面叙述近年研究的成果。
精神障碍与额叶功能 十九世纪末,对于前额区域(额极)功能的研究,多限于电刺激与手术摘除两种方法,发现电刺激不引起任何反应,摘除后不引起肢体瘫痪,亦不引起视、听觉或皮肤感觉的障碍,因此,当时得出了很轻率的结论,即认为额叶是没有特殊功能的部分,是一个“静区”。
到二十世纪初,稍微细致的观察,即发现了摘除额叶的动物有行为障碍,不再对主人表示亲近,对食物缺乏选择,不积极去搜寻食物,出现无目的的运动自动症等。据此,便有人对前额叶功能给予最高的评价。提出前额叶统辖其他的两半球皮质,正如大脑各区皮质管理皮质下区域的结构一样。提出前额叶是人类智慧、抽象思维、预见、自知力、掌握技能、运用经验和意识的中枢。
狗和猿猴的双侧额叶实验摘除后,不能在反应之前对各种外界信息预先综合,因此,不能实现复杂操作的运动反应,不能根据环境情况的变化,利用反馈信号迅速改变本身的行为,并出现重复无效的行为与刻板动作。
额叶损害后,不能保存过去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的痕迹,无关刺激与附加刺激都易使动物作出反应,动物不能形成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所需的积极准备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便是注意力分散,不能完成有欲望的行动。
正常猿猴能够迅速形成与较久维持延缓性条件反应,额叶损害后或者不能形成延缓反射,或者已形成的反应很易被其他刺激所破坏,动物的运动明显增多。
对人类额叶损害病例的临床观察,最初有J. Harlow(1868)报告额叶贯通伤的患者出现明显的个性改变与低级本能欲望的释放。以后在额叶肿瘤与外伤的病例中,陆续发现有智能、情感、意志方面的严重障碍,严重病例表现无情感-无意志-少动综合征,这被认为是额叶损害的特殊表现。
不少学者发现额叶损害病人的智能降低,抽象思维障碍,行为退化到原始简单的形式,较严重的病例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估计的能力,对行为是否恰当丧失了判断的能力。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改变不多,可出现共济失调(与额叶小脑径受损有关),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以致呆滞少动,运动转换困难而常有重复刻板动作,并出现原始的反射性动作(吸吮反射、强握反射等),部分病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Лурия(1962)详细研究了额叶损害病人的思维障碍,表现有:
❶缺乏预先的思考,即缺乏各种传入信号的预先综合。
❷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环节和主要联系。
❸不能有选择地、有次序地利用几个环节的因果联系。
❹易受原先刺激兴奋痕迹的惰性影响和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思维中增加了附带的与侧枝的联系,表现言谈累赘与旁题。
❺由于对反馈联系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表现为不能经常与及时核对自己行动的结果,屡犯同样的错误而不能纠正。
额叶的眶回(在半球底面)和前扣带回(在半球内侧面),是嗅脑及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与下丘脑、网状结构、其余额叶皮质区域都有密切联系,是调节内脏功能、内环境平衡的高级中枢,刺激这些区域不仅引起呼吸、血压、脉搏、血管舒缩、胃蠕动的变化,还出现体温、代谢、睡眠与觉醒周期的变化。这些区域的摘除可引起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后眶回的摘除,引起欣快、多动,内眶回的切除引起动物的假怒现象与冲动行为,前扣带回的摘除可以消除焦虑、恐惧情绪,表现温顺与冷淡。
一些学者总结额叶损害综合征,表现如下:
❶自制力缺乏,导致自夸、敌视与侵犯他人。
❷注意力分散而难于集中,易受无关刺激的吸引与干扰。
❸活动过度,不安,见于额眶回的损害。
❹观念飘忽、幼稚的幻想、戏谑诙谐、情绪不稳。
❺前额叶损害后呆滞少动,缺乏主动性,行动缺乏计划性。
❻记忆障碍,限于近事遗忘而不累及远事记忆。
❼道德伦理观念丧失,对亲人缺乏感情。
❽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自知力。
精神障碍与颞叶功能 颞叶功能的研究,首先自C.Wernicke(1874),他发现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的损害,患者丧失对有声语言的理解能力,称为感觉性失语症。此种患者难于复述他所听到的语言,虽然他没有发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但由于不能清晰感知有音节的语言而保留普通声响的听觉,因而复述时只是发出近似的声音,而意义差别很大,成为模拟近似声音而无法使人理解的言语混杂,称为错语症,应与破裂性思维相鉴别。患者的自发言语也因缺乏语言听觉反馈联系的校正而失真,发音含糊与脱漏。
Penfield对癫痫患者进行皮质病灶局部手术前,对保持清醒状态的局麻患者采用电刺激不同的皮质部位,发现电刺激颞叶非听觉区皮质时,在病人头脑中涌现以往经历中某种听觉或视觉形象的回忆,如见过的街头景色、亲人,听过的流行歌曲片断。另有人用氯乙烷贴附于颞上回,患者感到周围的声音呈现异常的色调,而自己的思想竟变成了很大的语声,自己可以重新听到,为思维鸣响与回响创建了实验模型。
颞叶癫痫的自发异常放电,引起非常丰富的精神症状。在感知觉方面的症状有幻嗅、幻味、幻听、幻视、前庭幻觉、躯体感觉异常、内脏不适感。运动方面的症状有点头、咀嚼、咂咀、头颈部与躯干的扭转和旋转动作、手脚摸索动作、奔走、冲动行为与抽搐发作。情绪方面可出现恐惧、忧郁、狂喜、暴怒、烦躁的体验。其他精神症状包括对周围熟悉环境的新奇、异样感(旧事如新症)与陌生环境的熟悉感(似曾相识症)、神游症、梦游症与梦幻状态。此外,还有植物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如流涎、饥饿感、呃逆、心跳与呼吸节律的变化。
颞叶癫痫可引起个性的改变,思维过程及其表达都变慢,思维时主次情节不分、转换困难、偏执、多疑、情绪不稳、烦躁、易激惹、忧郁或欣快。年轻男性患者易有暴怒冲动行为,而年老患者多出现忧郁与妄想状态。这些精神方面的改变多紧接于发作前后,在多年发作的病例中亦见于发作间歇期或在药物勉强压抑发作之后。此外,患者还有神经症的症状,如头痛、头昏、乏力等,表现自我中心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困难。这些精神方面的变化是由于颞叶的自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特别是发作阈值下的经常性病理放电(为脑电图所发现),可以引起精神方面的明显改变,而积蓄放电引起一次癫痫大发作之后,精神变化反而可获暂时缓解。颞叶病灶的摘除手术终于可使半数以上的病人癫痫停止发作,而精神障碍亦获明显进步,证明了此类精神障碍是可逆性的生理功能紊乱,异常放电从癫痫病灶向周围正常皮质组织扩散,是造成多种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
Klüver与Bucy切除猿猴的双侧颞叶,出现下列多种症状,称为Klüver-Bucy综合征。
❶视觉失认现象。正常动物接触某物,熟悉后不久就丢弃不理,术后动物表现一再弃而复拾,总象新鲜物体一样。它不能辨认毒蛇伸出的舌头、猫嘴、粪便、铁丝笼,一律当作食物。
❷口探索症状,代替前肢,用口探索周围它所接触的一切物体。包括嗅、舐、衔、嚼等动作。
❸视物强迫拨弄反应。对于任何见到的东西,引起强迫性的动作反应,注意随境转移。
❹情绪改变。缺乏恐惧与愤怒反应,当生人临近或食物被另一猿猴夺走时,没有正常的激情而表现非常驯顺。
❺性行为改变。经常舐生殖器、手淫、与同性对象或猫狗等异种动物性交。
❻贪食、食肉(正常猿猴不吃肉类)。人类的双侧颞叶,包括颞极、钩回、海马、杏仁核的摘除,出现类似症状:不认识周围人物(包括近亲),缺乏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性欲亢进有自淫与同性恋倾向,贪食,视物强迫拨弄反应和严重的记忆缺陷。
颞叶损害综合征包括下述症状:
1. 听觉损害与幻听。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 听觉失认症: 完全不能辨别音调高低的声音性质(不能辨别风雨声与鸟叫声,更不辨音乐与语声),为双侧颞横回损害所致。
(2)感觉性失音乐症(sensory amusia): 不能欣赏音乐,不理解乐调,颞上回中段、颞横回前段或颞极损害均可引起,定位于优势或非优势侧半球则意见未统一。
(3)感觉性失语症: 不理解有声语言的含义,如我们听到陌生的外国语一样,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段及其周围区域损害所致。
(4) 遗忘性失语症: 不能说出所示物品的名称,由于大量名词的遗忘,在会话中使用其他代替词和描述词来表达。为颞下回后部或顶颞交界区损害所致。
(5) 幻听: 颞横回激惹引起单纯幻听,颞上回前部激惹引起音乐幻听,其后部受激惹引起语言幻听,但语言幻听只见于优势半球病灶。
2. 前庭症状。颞叶癫痫常有眩晕先兆,颞叶病损患者站立不稳,先向后继向健侧倾倒,处于坐位时,将坐椅突然倾斜时,常缺乏代偿性平衡动作而跌倒。
3. 视觉障碍与幻视。颞叶视放射纤维受累,则出现同侧偏盲或同侧上1/4视野象限性盲。可出现单纯幻视(简单的颜色或圈点)和复合幻视(人物、动物、景致),均源于邻近枕叶的外侧面颞叶皮质激惹性病灶。
4. 嗅觉味觉障碍与幻嗅幻味。在钩回发作时,有讨厌的幻嗅、幻味为先兆。海马与钩回病变亦可引起嗅觉减退。多数学者认为此区亦系味觉中枢,另有人认为它定位于中央沟下底的口部感觉运动区皮质内。
5. 颞叶癫痫发作前已述及。
精神障碍与顶枕叶功能 正常的体象知觉,是触觉、位置觉、视觉、前庭觉等综合形成的。一侧顶叶损害,便引起对侧体象知觉的障碍,表现于患者梳头、洗脸、修面、洗澡、穿衣、穿鞋袜时,都只注意健侧,忽视患侧,容易发现健侧视野的东西而忽视患侧视野的东西,画像时健侧线条轮廓清晰,患侧涂以模糊阴影。严重病例由于患侧各种感觉的减退而否认患侧躯体的存在,常见于非优势侧顶叶损害,有左半身的不存在感,不承认左侧肢体是他自己的,同时否认患侧的瘫痪,出现疾病失认症,不能认识躯体功能的缺陷,此外,可能出现一种患侧躯体大小、形状、重量、性质起了变化的变形感觉。
正常的空间知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知觉,自幼儿时期开始,即依据视觉、运动觉、前庭觉的综合,即根据观察、触摸、转动眼睛和头部,来区分前后、上下、左右。是与左右手的区分相联系的。顶枕区皮质损害的患者,出现空间定向障碍,在病室找不到自己的房间,穿衣服时由于不能分清衣裤的前后左右上下而出现穿着失用症; 患者不知铺床折被,因为缺少空间结构的概念;患者不能依次序识别自己的手指,不能区别顺数第二的食指与倒数第二的无名指,称为手指失认症;患者不能分辨无字钟表指针位置所示时间的意义,不能区别处于对称位置的3点和9点,6点和12点,也不能判断地图的方向。在言语中,同样不理解表示空间概念关系的语句,不理解圆在三角形之内和三角形在圆内的区别,不懂我比你高和你比我高的区别,这就是优势半球顶枕区损害出现意义性失语症的情况。计算能力是与空间测量和空间结构概念(几何学、三角学等)紧密相联的,幼儿形成数的概念与运动演习,最初都具有直观具体的特征,依赖外界具体的东西,石子、火柴棍、手指头都是计数的工具,后来才摆脱对于这些直观工具的依赖而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顶枕区病变可造成空间知觉和结构概念的混乱,便必然同时出现计算障碍,不知每个数字的不同前后次序,具有个位、十位、百位的不同意义,13+5的计算,可能将5与1相加而得63,对分数计算就更不能理解。
优势半球顶下小叶(角回与缘上回)及其邻近的枕叶皮质的损害,出现多种症状而称为Gerstmann综合征,包括手指失认症;失写症;左右空间辨别不能;计算不能。此外,近有人补充另一症状,空间结构失用症,即不能描图、画图,不能将积木块构成规定图样。
幻肢症可在突然截肢后发生,偶亦见于乳腺、鼻子切除之后,保留残象,继续感知其存在,有一定的形状(原形或稍有变形)和位置。另有一种局部的自体部位觉异常,感觉身体某部呈畸形连接,如感觉到手腕与肩部直接相连,自己有多余的三臂或三腿,或将自身的局部肢体认为是他人的、附属的异物等。这些症状都与顶叶的功能障碍相关。
Munk(1877)在动物的枕叶切除实验中,发现动物能够看见物体却不知道其意义,除了皮质盲(看不见物体)外,提出了 “精神性盲” (不理解所见东西的意义)的名词。Head(1926)改用视觉失认症一词,描述患者能见到所示的物体,但不知物体的名称、性质、意义和用途,记不起过去是否见过,但只要通过其他感觉渠道、例如触觉抚摸一下这个物体,便立刻能够明瞭。
视觉失认症的表现有下列多种型式,在不同病例中有不同的组合。
1. 物体失认症: 视力存在,对所见物体不能命名,不理解其意义与用途。
2. 色彩失认症: 给予不同深浅颜色的绒线,不能按色彩排列分类,不能在彩色图片中指出天空、草地、蕃茄的颜色。
3. 综合失认症或同时失认症(simultagnosia): 不能同时感知整体景象中的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给患者一张画有眼镜的图片,患者边看边说:“一个轮子、又一个轮子、一根拐杖、一根横杠,这是一部自行车。”患者难于从背景中或在轮廓上划了平行斜线条之后,分辨出物体的图象。
4. 相貌失认证: 看到别人的面孔或相片以及自己的镜像,不能辨认究竟是谁,不能理解面部表情的意义,但只要听到语声,或根据戴有眼镜和步态,即可辨别周围熟悉的人物。
5.视觉空间失认症: 不能描绘各物体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不能识别地图上山河城市的位置与方向。不能划出自己住房的平面图或由家庭至工作场所的路标,不能识别连环画中图片的次序与内部联系。
6.文字的视觉失认(失读)症: 不能阅读文字,不理解文字的意义,并无失语与失写,如把字写在患者手掌上,根据触觉位置的分析,可以理解词义。有时患者能够写字,却不能阅读自己所写的东西,或虽然朗读,却不知道自己所读词句的意义。
枕叶皮质损害可产生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对物体大小、形状、动态或颜色出现了感知的变化,或视觉映象不能引起视觉回忆与相应的情绪,以致有陌生感或熟悉感。简单的视错觉有视物显大、显小、肿胀、延长、轮廓发光、颜色消失、颜色错视(如紫视症)、单眼复视、视物显多症、静物移动症、动的物体不动或运动加速感。复杂的视错觉有视物远离与缩小、近移与扩大、立体感消失、物体消失后视觉映象持续或重复出现、视物的空间错误定位等。
Penfield对清醒的受试者视觉皮质投射区给予电刺激,可引起简单的视幻觉(如星星、线条、光圈、烟雾、火焰等),而刺激视觉皮质的联络区,可引起较复杂的形象性视幻觉,出现以往生活经历中视觉表象(如人面、动物、树木等)的活跃化。非优势侧颞叶后部的激惹常引起全景性的复杂幻视。
精神障碍与边缘系统功能 Broca(1878) 使用大边缘叶一词概括大脑两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的门区结构,包括扣带回与内侧面的部分额叶和颞叶皮质。Papez(1937)提出由海马、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再到海马的情绪回路学说,近二十余年的研究,对边缘系统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它不仅是与嗅觉相关的“嗅脑”,不仅是单纯调节内脏活动的 “内脏脑”,也不仅只是调节情绪活动的“情绪脑”,还与自我保存和种族保存的本能活动相关,与记忆功能有肯定的联系。至今不能认为对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已经基本明瞭。它包括额叶眶回后部、梨状区、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脑岛、颞极等皮质区和杏仁核、隔核、丘脑、下丘脑、中脑边缘区等结构。现将已知的边缘系统生理功能分述于下:
边缘系统与嗅觉相关,嗅觉在发生学上是一种古老的感觉,在低等脊椎动物中,嗅脑在端脑之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在高等动物中嗅觉功能的重要性相对地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嗅觉与食、性本能的关系密切,这些本能受嗅脑调节。额叶眶面皮质与嗅觉关系最密切,以往曾假定海马回是嗅觉的最高中枢,海马钩回激惹的癫痫发作有不少出现嗅觉先兆,也证明海马区域与嗅觉有关,但是无嗅觉和嗅觉迟钝的动物,海马仍获得充分的发展,证明海马不单纯与嗅觉相关。
许多边缘系统区域的刺激,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如血压、呼吸、胃肠蠕动的变化,特别是扣带回前部、额眶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的电刺激,内脏活动的反应甚多,然而这些区域的损害,往往并不引起内脏功能持续的或显著的变化,而扣带回后部与海马的电刺激或摘除,更少有内脏活动的变化。边缘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一般都是通过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来实现的。
据Maclean的研究,额眶回、脑岛、颞极、梨状区皮质与自我保存的本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区域的电刺激,一方面可引起动物的舐舌、咬嚼、吞咽等进食动作,另一方面出现探索食物的动作,如闻嗅、发声与争夺的动作。这些区域激惹性病灶引起的癫痫,亦常以饥饿、口渴、呕吐等感觉为前兆。
边缘系统对性欲的调节,首先从双侧颞叶切除出现Klüver-Bucy综合征中包括性欲亢进而引起了重视。对鼠、猫、狗等动物双侧梨状回与杏仁核的损害,在雌、雄动物中均引起性欲亢进,猫在术后两周内,春情的鸣声频发,雄猫性交时不择对象,包括异种的动物。刺激一些哺乳动物的海马、内侧隔核、扣带回后部,亦出现性欲亢进。人类扣带回上边中央旁叶肿瘤,亦有性欲亢进的报道。切断猿猴双侧的额颞叶间纤维联系和破坏颞叶内底面皮质,发生母爱的丧失,不再照顾幼仔。
Olds与Milner(1954)在鼠脑中安装微电极,导线连接杠杆开关,发现某些部位的电极,动物反复按压杠杆使之通电,进行自我刺激,出现趋向反应,而安装在另一些部位的电极,动物按压杠杆一次通电后,再不去按压。后来改良设计,先使动物脑组织通电,而按压杠杆可以中断电流,同样证实这些部位的通电可驱使动物去按压杠杆,中断电流,出现逃避反应。频繁进行自我刺激的脑组织各区域,组成犒尝系统,引起逃避反应的脑组织各区域,组成惩罚系统。这个犒尝系统的性质,发现与食欲、性欲有关,例如下丘脑外侧核的自我刺激与摄食活动相联系,断食后自我刺激频率增加而强制鼻饲后自我刺激的频率减少,此区脑组织的破坏,动物拒食,除非强迫喂饲,动物便饥饿致死。而内侧前脑束后段的自我刺激,雄鼠出现射精现象,去势后自我刺激频率即减少,注射雄性激素后这个区域的自我刺激又增加,显然此区与性欲中枢相联系。自我刺激为本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Papez与Maclean提出边缘系统是情绪调节的高级中枢。Papez假定源于大脑皮质的情绪过程,即伴随感知觉、记忆、思维而产生的情绪过程,神经冲动形成于海马,经穹窿达乳头体和下丘脑,从这里冲动有两条传出途径,一条途径下行至脑干与外周效应器官,引起与情绪相应的内脏、腺体、表情肌肉的活动,另一条途径上行达丘脑前核,再上行到扣带回,它是情感的皮质体验中枢并与海马相联系。他认为在情绪回路上如果传导的神经冲动量宏大,便产生兴致勃勃、自我感觉良好的体验,如果传导神经冲动量微小,便产生索然无味、淡漠的体验。
杏仁核的电刺激,动物首先出现注意反应或警觉反应,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动物出现愤怒、恐惧反应。杏仁核的损害,动物变得对环境漠不关心、活动减少,较以往安静而驯顺,原在群体中称霸的猴子,术后甘受侮辱而不动怒,术后的猫、狗可以和平共处。据此,曾有医师使用手术损害双侧杏仁核来治疗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多数病例术后攻击行为减少,表现温顺、幼稚、易接近,但个别病例出现多动、异食、贪食、多饮、易怒、性欲亢进等类似Klüver-Bucy综合征的症状。精神运动性癫痫患者病灶侧杏仁核的摘除,可见棘波消失,自动症症状消失,性格改善,冲动行为减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
猴类双侧前扣带回摘除后,动物变得驯顺,术前对人的恐惧和愤怒情绪反应均大为减少,也失去了亲热而比较淡漠。精神科临床曾使用双侧前扣带回摘除术,希望破坏情绪回路中的情绪体验中枢,来治疗激越、冲动、多动、强迫性与焦虑性神经症、顽固性疼痛等症状,术后部分病例变得安静温和一些,但效果不恒定,亦不持久。
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即已有人发现双侧颞叶损害引起记忆障碍,钩回发作亦出现往事涌现的先兆,二十世纪发现双侧钩回、杏仁核和海马前部损害,可引起健忘综合征,双侧海马与主要传出通路穹窿的切除,引起近事记忆的明显障碍,而两侧乳头体的损害,亦可造成严重记忆障碍,临床发现慢性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脑炎、脑外伤、脑肿瘤时的柯萨可夫综合征,均以乳头体的受累为特征,可以没有大脑皮质的损害。双侧穹窿的凝冻、双侧海马的损害,都以铭记能力的损害为突出症状,对远事记忆影响不大。
Penfield对局麻下开颅手术的患者电刺激海马,在后发性放电的同时,患者回忆起以往耳闻目见的事件。有人电刺激杏仁核也获得相同结果,而且同一部位不同日期的刺激,可引起相同生活经历的回忆,略有细节上的差别。癫痫病人可出现相同回忆景象的先兆,颞叶病变患者可在一段时间内重复相同的梦境,都证明有定位的记忆痕迹的兴奋。看来大脑皮质是储存大量记忆痕迹的场所,而中轴性结构(乳头体、Papez回路、丘脑与脑干网状结构某些部分)的完整是铭记与回忆所不可缺少的。
精神障碍与大脑两半球功能 大脑两半球在结构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在功能上,动物中也无分化,但是人类则有两半球功能的分化,与语言有关的功能如语言的感知、语言运动、文字的认识和书写、计算、语言对运动的调节(随意运动)等,都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人类的劳动促进了双手的发展,两个手也有合作与分工,一个手由于惯用而掌握较多的技能,另一个手使用较少而相形成拙,这样就使绝大多数人形成了右利手(或由于遗传倾向、或由于后天教育)、少数人(10%以下)形成左利手。劳动促使惯利手的形成和语言的出现,控制惯利手的一侧大脑半球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语言功能定位的一侧半球,对于右利手来说便是左侧大脑半球。
优势半球发展了语言文字活动,发展了抽象思维和间接认识的能力,非优势半球发展了对具体刺激进行分析综合形成复杂知觉,如体象知觉、空间结构与定向知觉的能力,发展了直接地形象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幼年两半球功能的分化没有成年人那样固定,一侧半球的病损,另一侧半球的代偿能力很强。
优势半球的损害,出现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视野偏盲。同时出现失语症,包括感觉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失读症、失写症、计算不能症。
非优势半球的损害,出现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视野偏盲。不出现语言的听、说、读、写功能的障碍,不出现对逻辑、语法的理解、计算等抽象思维能力的障碍; 但是体象障碍、空间定向障碍、空间结构性失认症与失用症、穿着失用症、相貌失认症、疾病失认症等比较常见,比优势半球损害时的发生率高出数倍。
大脑两半球一方面有功能分化,另一方面又协同活动,协同活动依靠胼胝体与前连合的纤维联系。以往报道胼胝体的损害,出现许多精神症状,如意志缺乏-情感淡漠-少动症状群、近事遗忘、记忆障碍、定向障碍,一般无智能障碍。胼胝体损害的症状,反映了两半球功能协同活动的障碍,或者夹杂了一些邻近的脑组织同时受累的缺损症状。
近年用胼胝体与前连合全部切断的手术治疗顽固的癫痫发作,积累了纯粹的胼胝体综合征与两半球分离活动的裂脑综合征的新资料,促进了大脑生理的研究,现分述如下:
胼胝体完全切断后,表现有:
❶闭眼后一手触知过的物体放在桌上后,只有同一只手能够辨认,对侧手完全不能辨认与拾取。
❷用速示器在一侧视野显示过的字母与图形,在对侧视野中重现时不能辨认。
❸由于优势半球(假定为左侧)的言语功能不能向右侧半球传达,因而言语难于指挥左手的活动。右手可以正确执行口头命令而左手执行不正确。有许多失语性的谬误。闭眼后触摸物体,右手触摸后可说出物体的名称,左手触摸后不能说出它的名称,但可在一大堆物品中选出同样的物品来,证明保存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右侧视野可正确读出所显示的文字,左侧视野所显示的文字则不能读出。
胼胝体与前连合切断后,有两个完全独立的大脑半球,它们分离活动,有各自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它们仍然可以通过脑干进行联系,由于不完全的交叉,不仅有通向对侧的感觉、运动纤维,也有通向同侧的感觉、运动纤维,利用这少量的同侧不交叉的传入与传出联系,仍可对半球同侧的肢体活动进行部分的调节,而且有通向双侧枕、颞叶的视、听觉投射纤维继续实现两半球的联系。
裂脑中两个半球单独活动,感觉方面的症状有:
❶双侧肢体远端定位觉传导障碍,闭眼时接触患者一侧拇指,患者可以同侧食指指出所触位置,不能用对侧食指指出,头颈、躯干、四肢近端无此种障碍。
❷双侧实体觉传导障碍,闭眼时一侧手所触知的物体,对侧手不能辨认。
❸双侧本体觉传导无明显障碍。运动方面的症状有:
❶左手失用症,无随意动作,仍可有自发搔痒、推开被子的动作。
❷双手协同活动障碍,如令患者用双侧食指同时或交替反复击桌,则速度完全不一致,又如一手企图移开的物体却被另一手紧握不放,一手系好纽扣又被另一手解开,这些现象仅见于手术后早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患者仍可骑自行车、游泳、打字、弹钢琴。
外科手术的进展,可以完全切除一个大脑半球。只有一个大脑半球的患者,表现下列的症状:
❶眼、舌、头颈、躯干、四肢近端运动无障碍,仅有面肌、腕、指、踝、趾关节运动的完全或部分瘫痪。
❷患侧皮肤触、痛、温觉保存但有减退,有定位觉与实体觉缺失。
❸患侧偏盲却保存黄斑部视觉。
❹双耳听力减退,特别是高音调阶段。
❺儿童期手术后可有数周缄默而无永久性失语症,亦无失用症。
❻智能较低,缺乏主动积极性,注意力易疲劳,理解能力差,缺乏想象与预见能力,情感较幼稚。部分病例可读书写字,个别病例甚至可参加劳动、自谋生活。
精神障碍与脑干功能 以往认为意识、感知觉、记忆、情感与性格都只是或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近来的研究发现脑干疾病对这些精神功能有重要的影响,现分述于下:
网状结构有非特异性的上行性纤维到达大脑皮质各区,起广泛激活的作用,维持皮质的张力。网状结构这个上行激活系统的损害,引起注意障碍,损害范围越广泛,意识障碍程度也越深,而各特殊感觉传导径路的实验切除,对大脑的觉醒状态,可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丘脑背内侧诸核区和下丘脑前方区域的低频电刺激,均可引起动物入睡,据此Hess提出丘脑存在“睡眠中枢”,因而,脑干网状结构不仅有上行激活系统,维持大脑的觉醒状态,还有上行抑制系统,降低皮质张力,使动物进入睡眠状态。最近的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张力改变的方向,不仅与电刺激的部位有关,亦与电刺激的频率的强度有关,同一部位采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可以引起相反的效应,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网状结构有下行的激活与抑制纤维影响脊髓平面的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特别对姿势的调节运动和全身肌张力的维持有影响。此外,对外围感觉器官传入的神经冲动量有调整作用,对呼吸、血管运动功能有调节作用,刺激网状结构某些部位引起典型的呼吸和血管运动变化。近来一些学者提出网状结构参与感觉强度与注意集中程度的控制、参与学习与习惯化过程,而且通过海马与颞叶的联系,参与记忆过程。
由此可见,网状结构不是仅具有单一功能的结构,而是有各种不同细胞群与联系纤维,实现着不同的机制,在这方面的研究远未完善,但也不能将这种比较古老原始的结构,设想具有超越于大脑皮质的高级整合功能,不存在如Penfield所假定的 “脑中央系统”那样的最高整合或意识中枢。
大脑皮质的充分觉醒、意识清楚、注意集中、高度警觉状态主要依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第三脑室附近和脑桥基底部的损害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或运动不能性缄默症,此时特殊上行感觉传导通路和上行激活系统无损,因而病人意识清晰,感觉存在,但皮质脑桥束和皮质脊髓束受损,因而病人完全失去了语言和运动的能力。
间脑、中脑区域的病变,出现意识障碍的同时,可有幻觉产生,Lhermitte称之为脑干幻觉症。多表现为黄昏与夜间幻视,有人物与动物的形象,色彩鲜明、活泼运动,具有客观空间实体感觉性质,亦可出现幻听,患者可能知道是幻觉,不伴继发性妄想,当意识障碍加重时批判力亦消失,此种幻觉类似催眠幻觉,与发作性睡病中的幻觉体验相同。
下丘脑和垂体区域病变,包括颅咽管瘤、慢性酒精中毒、脑炎与脑外伤过程中,乳头体的损害出现Korsakov综合征,有明显的记忆障碍,已为临床和病理解剖所反复证实。丘脑两侧受累的肿瘤、软化灶、萎缩变性病,特别是侵及丘脑内侧部分,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近似Korsa-kov综合征的丘脑性痴呆。
丘脑、下丘脑的脑炎、肿瘤可以引起情绪和性格的改变。情感性精神病的丘脑起源说也已受到充分的重视。此区病变一方面可引起抑郁、淡漠、少动、意志缺乏的症状,但与此相反,亦可引起轻躁狂状态: 情感高扬、幸福感、冲动性与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症状特点是周期性、波动性,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症状,与额叶眶区面病变的症状难于鉴别,有时是两者同时受累的病变。

☚ 精神病遗传学   精神病和神经生化 ☛
000182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