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学food economics研究粮食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粮食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对粮食和粮食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视。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对粮食供求调节、贮备、购销、课税、运输、保管等的理论和政策,均有所论述。在公元1世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食货志》及历代史书的《食货志》中,都有全面、系统的反映。中外古代思想家对粮食贸易、粮食供应与人口的关系等问题,也多有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粮食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农业(主要指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科学论断,恩格斯提出了“两种生产”即粮食等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均衡发展的理论。列宁在其著作中, 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粮食经济问题,他还提出了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的科学命题。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粮食问题的日益突出,粮食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日益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集中大批专家,长期从事粮食经济的研究。中国于1987年2月成立了全国粮食经济学会,从事中国与世界粮食经济问题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粮食经济的研究中,出现悲观论和乐观论两大学派。前者的代表作有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布朗的《世界粮食的前景——马尔萨斯的阴影》(1982年)等;后者的代表作则有美国朱·西蒙教授的《最后的资源》(1981年)、苏联科学院士A.H.涅斯米扬诺夫等著的《未来的食物》等。粮食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和发展粮食经济学的基础。在中国尽管对粮食经济问题的研究历史悠久,著述甚多,但粮食经济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则较晚。1983年《中国社会主义粮食经济》一书出版,该书由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编著,由齐兴启、李思恒负责总纂, 内容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商品流通、粮食消费等三个部分, 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粮食经济问题。 粮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❶粮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❷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的关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经济规律在粮食生产中运用;粮食产品与粮食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单位的规模效益;投入产出法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等。 ❸粮食分配。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粮食分配关系和分配模式,粮食分配的依据,粮食分配与粮食保障等。 ❹粮食交换。粮食商品经营方式、经营渠道,粮食流通方式,粮食价格、贮藏、运销、贮备等。 ❺粮食消费。粮食消费对粮食生产的反作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粮食消费,粮食消费与人口、粮食消费与营养战略等。 ❻粮食发展战略。 粮食经济学是从农业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部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粮食领域中应用的经济学科,它综合地应用多种学科特别是多种经济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来解决粮食的经济问题。在研究粮食生产问题时,要应用国民经济计划学以及经济地理、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等学科;在研究粮食分配与交换时,要应用商品经济学、市场学、价格学等学科;在研究粮食消费时,要应用营养学、人口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学科。 粮食经济学研究粮食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商业经济学中分化出的一门新兴学科。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特殊的商品。在我国现阶段具有如下特点: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给部分远远大于商品部分;粮食生产成果既要按产品分配形式分配给农业内部各个用粮方面,又要通过商品交换形式,销售给消费者。科学地组织粮食商品流通,是加速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粮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体系以粮食商品流通为中心,根据历史的和逻辑的顺序逐一考察它的经济关系及其相关的问题。主要研究:(1)粮食经济原理与粮食商业工作的规律,包括粮食商业的发展过程、地位、作用,我国粮食经济的特殊性,粮食商业体制等。(2) 粮食商品流通过程的特有经济规律与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包括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所采取的流通形式,经过的流通环节、流通渠道、以及粮食商品收购、销售调拨、库存和加工过程中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业务内容;粮食生产、粮食消费与粮食流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性;我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过程及演变情况,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等。(3) 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粮食价格,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粮食商品价格的形成、作用和特点;粮食商品价格在整个市场物价中的地位; 我国粮食商品价格政策的主要内容、执行和修订概况,粮食商品价格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等。(4) 科学组织和经营粮食商品流通的方法、途径与粮食商业的经济效益,包括粮食商业管理和核算,粮食商业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粮食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它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并吸取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它在研究粮食商品流通的经济关系时,必须与粮食再生产全过程,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联系起来,研究各地区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的变化趋势; 粮食商品生产的发展前景; 研究粮食生产品种构成及质量状况; 必须与对粮食消费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粮食消费的关系; 研究人口的发展与粮食供求的关系,研究人民的食物构成以及粮食消费数量、品种构成的变化趋势等。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根据地公营粮食商业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粮食经济的理论研究就已萌芽。五十年代末,先后开设了粮食商业经济或社会主义粮食经济的课程。1983年,商业部修订指导性教学计划时,明文规定粮食经济为粮食系统财经类有关专业的必修课。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招收“粮食经济”本科生,出版《粮食经济研究》刊物,为这一学科的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阅读书目: 《粮食经济》该书编书组,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