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粟白发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粟白发病millet downy mildew

由禾生指梗霜霉引起,为害粟地上部的 一种系统性侵染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粟产区均有此病的发生,尤以中国、朝鲜、日本和印度等粟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发生较普遍而严重。中国的晋北、陕北、冀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等粟集中产区,发病较严重。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开展综合防治,病害明显减轻,但近年来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
粟播种后,从萌芽到抽穗期均能感病。由于病菌引起系统性侵染,在粟的各个生育阶段和不同器官上,陆续显露出不同症状。幼苗受害后,叶片逐渐褪色,产生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斑,叶鞘肥厚卷曲,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叶背面病斑上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霉层(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这一症状称为“灰背”;生长后期发病,下部叶片不表现明显症状,仅顶部1~2片叶症状明显,呈直立黄白色,称为“白尖”或“露心”; 顶叶由黄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并纵向破裂,散出大量棕色粉末(病菌的卵孢子),称为“枪杆”或“枪谷”。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坏,残存的灰白色叶脉散乱成白发状,粟白发病由此而得名。前期发病的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后期发病的植株,穗变畸形,不结实,颖片变形呈小叶状丛生,全穗肥大呈刺猬状,直立田间,这一症状称为“看谷老”或“刺猬头”。病穗深褐色,组织破裂后,飞散出大量卵孢子。
病因 病原物为禾生指梗霜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属卵菌,霜霉目。病组织内的菌丝达到一定发育阶段,产生雄器和藏卵器,交配后形成卵孢子。无性生殖是在病株表面产生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见图)。孢子囊萌发后从气孔侵入而造成局部性病斑。游动孢子囊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是病菌的主要来源。该菌的寄主种类多,除粟外,中国报道的寄主有梯牧草(Phleum pratense)、金色狗尾草(Setarialutescens)、狗尾草(S.viridis)等。春粟早播的较晚播的发病重,原因是早期土温低,幼苗出土慢,致使感病期延长。病菌以土内、粪肥中或粘附种子表面的卵孢子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粟白发病病原菌


1.孢囊梗及孢子囊; 2.孢子囊脱落后的孢囊梗; 3.孢子囊; 4.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5.休眠孢囊及其萌发; 6.卵孢子萌发
(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著:《农业植物病理学》)


病害控制 种植332、大白毛、大黄谷等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或施用净粪,能有效地控制粟白发病的发生和为害。

粟白发病millet downy mildew

粟的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的禾生指梗霜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 Schrot〕。粟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表现不同的症状。幼芽出土前后受害易褐变腐烂。苗期叶片生黄白色不规则形条斑,潮湿时叶背生灰白色霉状物,俗称“灰背”。病株陆续长出的叶片有不规则褐色条斑,背面亦生白色霉状物。孕穗前,病株心叶不展,最上部3~4片叶黄白色,直立,称为白尖;以后白尖变为黄褐色、褐色并纵裂为丝状,形如发丝并散出黄褐色卵孢子,称为白发。穗部发病时短缩肥肿,畸形,不结实,外颖伸长,肥肿而卷曲,常称看谷老。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冬场所以土壤为主,其次为带菌厩肥和种子。卵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幼根或幼芽鞘,系统侵染。侵入的最适条件为土温20℃,土壤相对含水量60%。在高湿条件下,病菌的分生孢子能引起局部或系统再侵染。防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重病田实行3年轮作,用药剂处理种子,连续2~3年彻底拔除、烧毁或深埋病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