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粘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 ![]() 害虫 害虫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粘虫armyworms以为害粮食作物、牧草为主的多食性、迁徙性、暴发性害虫。又名虸蚄、天马、剃枝虫。鳞翅目,夜蛾科。地理分布广,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寄主,大发生时可在一两天内吃光大片作物,造成严重失收。
幼虫食性较杂,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和牧草。野生寄主有蟋蟀草、画眉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低龄幼虫常栖于心叶、穗码轴间、叶鞘、干叶卷缝及植物中、下部茎叶丛间等环境。4龄以上幼虫也时常潜伏在寄主植物根际附近的松土或土块下,深约1~2厘米左右的干湿土交界处。幼虫期总食量为麦或粟叶120平方厘米。1、2龄幼虫食量很少,只啃食少许叶肉,残留表皮,造成条纹形为害状,两龄食量约占总食量的0.8%。3龄以上幼虫沿叶缘蚕食叶片,3、4龄幼虫食量也小,两龄食量占总食量的9.8%。5、6龄幼虫食量较大,合计占总食量的89.4%,为害严重时食光叶片,残留少许主脉,甚至幼苗茎叶也被吃净。1、2龄幼虫受惊或感到环境不适时,即吐丝下垂,借风力飘散。3龄以上幼虫受惊时,立即落地不动,安静后爬回植株或就地潜土。当吃光一片庄稼后,便成群结队爬行到其他地里继续为害。在迁移中,所遇绿色植物往往掠食一空,甚至为害苹果、榆、柳等。有时虫群横穿马路,行人、车辆为其所阻; 涌进村庄,居舍什物亦被咬食。如遇江河,则结团漂渡而过。幼虫蜕皮5次,环境不适,则增加蜕皮次数。6龄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排尽粪便,钻入松土作一土茧化蛹。 图 2 中国粘虫迁飞路线示意图 发生为害规律 粘虫在各地发生世代数和主要为害世代、历年发生消长与迟早、各虫态的发育进度等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食物营养等其他因素也起一定作用。成虫产卵适温为15~30℃,最适宜产卵的温度为19~21℃,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其产卵数量明显减少。在产卵适温条件下,相对湿度低于50%以下时,产卵量明显下降,对其交配亦有不利影响,相对湿度增高,产卵量随之增加,但饱和湿度亦有不利。幼虫喜湿润而畏干燥,当相对湿度低于40%时,1龄幼虫全部死亡; 相对湿度增高时,幼虫成活率也随之增加。成虫产卵和幼虫低龄时期,雨水协调,气候湿润,粘虫发生则重,气候干燥发生则轻,尤其是高温干旱对其发生更为不利。雨量过多,特别是暴雨或暴风雨的袭击,低龄幼虫种群数量显著下降。 70年代以来,在华北等地区麦套玉米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二代粘虫的发生与为害随之加重。农田灌溉、施肥、密植等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作物茁壮茂密,农田小气候相对湿度增高,适于粘虫发生,致使粘虫发生为害面积和地区范围有所扩大。华北地区玉米中耕除草,对三代粘虫起到很大抑制作用。 食物营养对粘虫发育与繁殖机能也有一定影响。在同样温湿条件下进行试验,用麦叶饲养幼虫,成活率高,发育快而整齐,幼虫期平均不到20天,均为6龄。蛹较重,平均0.43克左右,成虫期产卵也多,平均1头雌蛾产卵1 900多粒; 而以小蓟为饲料的幼虫,总成活率只有70%左右,幼虫发育慢而不齐,平均约38天,有6~7个龄期,蛹较轻,平均约0.26克。成虫产卵少,平均每头雌蛾产卵不到1 000粒,其发育状况和繁殖力明显减弱。成虫发育与产卵数量多少,与补充营养的关系密切。 蛙类、鸟类、蝙蝠、蜘蛛、线虫、螨类、捕食和寄生性昆虫、寄生菌、病毒等天敌,对其起一定抑制作用。中华广肩步甲和赤胸步甲指名亚种等可捕食大量幼虫;粘虫寄蝇已知有14种,分属于寄蝇科12个属,一代粘虫被寄生率一般达40%以上;粘虫黑卵蜂对粘虫卵的寄生率有时也高;在河南许昌、南阳、驻马店等地,粘虫卵索线虫寄生率有的年份高达80~90%以上。燕、麻雀、蝙蝠等可捕食大量粘虫蛾,瓢虫、食蚜虻、草蛉等也可捕食低龄幼虫。除核型多角体病毒外,70年代又发现粘虫痘病毒。这些天敌在某些年份可形成抑制粘虫发生与为害的主导因素。 图3 清代陈崇砥《治蝗书》中的捕粘虫图 防治 在中国古代,多称粘虫为“虸蚄,最早见于西汉的《氾胜之书》。从北魏太和六年(482年)到明代至元二十三年(1360年)的800余年中,见于文字记载的粘虫为害约35则。古代人民对粘虫的为害习性已有所认识,在防治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清代蒲松龄《农桑经·杂占》中写道:“虸蚄之害,唯除子之法,最捷最易,用力少而成功多。”“蚄初出,小如蚕蚁,一见,便宜打之”,“至大时,遍地蠕蠕,打稍懈,则禾立尽;打太久,则禾亦枯,难为力矣。”陈崇砥《治蝗书》(1874年)附“捕粘虫说”中写道:“北地值田禾茂盛之时,或遇大雾,或阴晴不时,则生青虫。形如蚕,能吐丝,害苗食心,藏于苗心,遍野皆是,俗呼粘虫。”“治之之法,宜用滑车”(滑车即粘虫车,图3)。此外,挖沟封锁也是流传已久的群众治虫经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统治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也有不少人把粘虫为害视为“天意”,称之为“神虫”,甚至修虸蚄庙(图4)祭奉,祈求“神灵”免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开始深入调查研究,分区研究了粘虫生活史及其种群数量变动与各种生态因子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粘虫越冬迁飞规律,查清了各地主要为害世代的虫源性质,创造性地拟定了粘虫异地测报办法,提高了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在大量发生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做到及时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为害。所采取的主要防治方法是:根据粘虫迁飞为害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压低越冬代及一代虫源,以控制一代粘虫危害,在幼虫低龄阶段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灭幼脲以及氯菊酯等农药(液剂、粉剂或毒土);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利用灭幼脲类农药防治粘虫,用药少、效果高,对人畜安全,对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的杀伤作用也很低。在粘虫成虫初盛期开始,用草把(或毒草把)大面积诱卵灭卵; 在华北地区秋季玉米中耕除草对粘虫(3代)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粘虫 粘虫nianchongLeucania separat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成虫淡黄褐色或灰褐色。雌蛾体长约1.6~2厘米,雄蛾略小。前翅顶角至后缘,有褐色斜纹1条,外缘有小黑点7个,翅面中央有2个淡黄色圆斑;后翅淡灰色,外缘色泽较浓,呈淡棕色。老熟幼虫长2.7~3.8厘米,头部褐色,上有“八”字形黑褐色纹,胸腹背侧有5条彩色纵纹,故又称“五色虫”。幼虫为害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甘蔗及禾本科杂草等茎叶。成虫的飞行能力很强,有迁飞习性,飞行时速可达70~80公里,能连续飞行数小时,早春由南方向北方迁飞,晚秋由北方向南方迁飞。每年发生2~8代,完全变态。雌虫一般将卵产在叶片上或叶鞘与茎杆之间处,卵呈馒头状,排列成行或重叠一起。幼虫常于夜间成群列队迁移寻找食物,故又称“行军虫”。为农田作物的主要虫害。 图185 粘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 ☚ 棉铃虫 松毛虫 ☛ 粘虫Leucania separata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成虫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20毫米,前翅中央近前缘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雄蛾稍小,体色较深。成虫有迁飞习性。以幼虫危害小麦、玉米等。防治方法:糖醋诱杀成虫,草把诱蛾产卵,捕杀初龄幼虫,严重危害时可喷洒高效低毒农药。 粘虫 粘虫俗名叫五花虫、花姐等。禾谷类作物的历史性、暴食性害虫。成虫:为黄褐色的中型蛾子。触角丝状。前翅外缘有小黑点7个,中央稍前缘处有两个圆形淡黄色的斑纹,外侧斑的下方有一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 翅顶至后缘有一条黑色斜纹;后翅基部淡灰色,端灰褐色。卵:半球形,黄色。排列成行,呈块状。幼虫:头部棕褐色,中央有“凸”字形黑纹,两侧有褐色网纹。胸腹部的颜色变化很大,一般背面带黑色,上有许多小黑点和5条纵线。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带。蛹:红褐色。腹部的5、6、7节背面各有一排横列齿状点刻。尾端有6根刺。受害作物,轻则叶片被食成残缺不全;重则叶、穗被全部毁坏,仅留光秆。防治法:(1)诱杀成虫:一种方法是采用5%敌敌畏乳油1两, 加水50公斤, 浸沾玉米穗轴1 000个,在捆绑好的每个柳枝把子内塞一个, 在禾谷类作物的田间, 每亩按一定的距离插3~4个柳枝把子, 诱杀成虫。另一种方法是, 在麦田、谷田里,每亩用5个绑好的大的谷草把子(每把小碗口粗),分别吊在离地面1~1. 5米高的木棍上,每隔20~30米插1个, 在每日的清晨抖动草把, 消灭成虫;在蛾子发生盛期,每亩地可插小的谷草把子(6~8根谷草捆成一束)10~15个,草把应高出田间作物33~67厘米,诱集成虫产卵。上述的大、小谷草把子都应每隔5天更换一次, 并将换下来的草把立即烧掉。(2)在成虫发生盛期6~8天后,开始用药剂防治幼虫。可分别喷洒2. 5%敌百虫粉; 2. 5%敌百虫粉与5%滴滴涕粉二者各等量的混合粉剂;2. 5%敌百虫粉、5%滴滴涕粉与1%六六六粉三者各等量的混合粉剂; 5%杀虫畏粉剂; 5%马拉松粉剂;2%杀螟腈剂,每亩1.5~2.5公斤。或分别喷雾50~75%辛硫磷乳油3 000~5 000倍液; 5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 80%敌敌畏乳油2 000~3 000倍液; 60%敌敌畏与 20%乐果混合乳油2 000~3 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 000~2 000倍液,50%杀螟腈乳油1 200倍液;20%杀虫畏乳油250倍液,每亩喷洒60~70公斤。还可采用撒毒土防治:防治麦田中的低龄幼虫, 每亩用5%滴滴涕或25%敌百虫粉1.5~2公斤,兑过筛的细土20~25公斤,掺匀后顺垄撒施。防治玉米地中的4龄、5龄幼虫,每亩用5%滴滴涕2~2.5公斤,兑过筛的细土10~15公斤, 拌匀后顺垄扬撒。(3) 人工捕打。(4)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适当控制灌水量,防止倒伏等。 ☚ 粟茎跳 地老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