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中风病证名。简称类中。 ❶指风从内生的中风病。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因非外中风邪,故亦称非风。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 “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类证治裁·中风》:“迄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东垣主气,谓猝中乃本气自病;丹溪主痰,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皆辨明类中之由,与真中症异。” ❷指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医宗必读》分为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这些病证临床表现类似中风,但实非中风。 类中风❶指脑血管意外诸症。因非感染所致,故不能用六经辨证。因与《伤寒论》之中风病因不同,而又有相似之临床表现,故称类中风。 ❷指类似中风的八种病证,即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中暑)、气中、食中、恶中(中恶)。临床表现类似中风,而实非中风。参见《医宗必读》。 类中风類中風lèi zhōng fēng病名,简称“类中”。 ❶指风邪从内生而非中风邪的中风病证。《医碥·中风》:“后人袒其说,咸以古人所言为真中风,三子所论为类中风。” ❷指类似中风的八种病证。《医宗必读》指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中暑)、气中、食中、恶中(中恶)。临床表现可类似中风,而实非中风。 类中风lèizhònɡfēnɡ病症名。简称类中。 ❶指风从内生, 而非外中风邪的中风病症(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多由肾阴不足, 心火炽盛, 肝阳偏亢, 肝风内动; 或气虚、气逆; 或血脉痹阻; 或湿痰壅盛, 化热生风, 亦可由外邪引动而发病。主症为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单纯口眼歪斜, 亦可见于面神经麻痹。临床按病情轻重, 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者, 一般无神志改变, 症见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或半身不遂等。如因外邪引动而发, 宜祛风通络, 养血和营, 用牵正散、大秦艽汤加减; 由于肝风内动者, 宜平肝息风, 用镇肝息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中脏腑者, 症见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病情较重。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闭证见牙关紧闭, 两手握固等症, 先宜宣窍开闭, 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灌服; 并配合育阴潜阳、清肝息风、豁痰等法, 用羚羊角汤( 《医醇 义》: 羚羊角、龟板、生地、白芍、丹皮、柴胡、薄荷、菊花、夏枯草、蝉衣、红枣、生石决) 或导痰汤加减。脱证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或汗多等症, 急用大剂参附汤以扶正固脱。中风后遗症以半身不遂较为多见, 宜益气活血, 祛风化痰通络,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并可结合针灸、推拿等治疗。 ❷指类似中风的八种病症。《医宗必读·类中风》指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中暑)、气中、食中、恶中(中恶)。临床表现可类似中风, 而实非中风。 类中风 类中风类中风是指内生之风所致的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语言蹇涩等的病证, 但无六经形症以区别于真中风。类中风出《医经溯洄集》,亦称类中。《病因脉治》称内伤中风。《中风斠诠》称内风。《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内中风。《医宗必读》将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等也归类属类中风。 病因病机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心火炽盛,热极生风;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正气自虚,气逆上冲;血脉痹阻,脏腑被扰;痰湿壅盛,化热生风等。如《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但亦可由外邪引动而发者。类中风亦属本虚标实之证,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以治本,用清火、顺气、化痰、活血、通络等以治标。类中风按病情轻重,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参见“中经络”、“中脏腑”条。 辨证施治 现将常见几种类中风简述如下: (1) 火中: 见《医宗必读》,源于刘河间“心火暴甚”之说。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 面红目赤,烦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红龈肿,脉弦而数。多因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或水亏火旺,心神扰乱所致。治宜清心泻火,宣窍宁神。先用万氏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继用凉膈散泻火通便。水亏火炎者以六味地黄丸治之。痰多者,用贝母瓜蒌散加减。 (2)虚中: 见《医宗必读》,源于李东垣“正气自虚”之说。症见突然昏仆,面色㿠白,鼻息微弱,伴精神疲惫, 懒于语言,舌淡体歪,脉多弦而细。亦有身不仆倒,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者,则不属类中风范围。多由素体亏虚,劳倦过度。耗气伤脾,痰气壅滞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见手撒口开,脉微息弱者,急投大剂参芪以益气固脱。房劳过度,精气耗损而致虚中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 (3)湿中:见《医宗必读》。《证治汇补》称痰中。源于朱丹溪“湿痰生热”之说。症见猝然眩晕,发麻,以至昏倒不省人事,四肢不举,舌本强直,喉有痰声,舌苔白腻,脉象洪滑。多由湿盛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致病。治宜化痰为主,参以熄风。方用苍白二陈汤或涤痰汤加减。 (4)寒中:见《医宗必读》。《证治要诀》称中寒。症见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摇,卒然眩晕,身无汗,舌强质黯,六脉细小或沉伏。上述症状如见㖞僻肢体不遂者为类中风。多由暴中寒邪所致。治宜温里散寒。方用干姜附子汤或附子理中丸加减治之。中焦虚寒,寒邪直中脾胃而见脘腹冷痛,肠鸣泄泻等症,亦称寒中,见《灵枢》及《内外伤辨惑论》等,不属类中范围。 (5)气中: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中气。《丹溪心法》的风中,《医宗粹言》的中喜、中怒、中忧、中思、中悲、中恐、中惊,《医述》之“中七情”等,均属气中范畴。症见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身温,多痰涎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脉浮,舌质淡红,苔薄腻,多由老衰之人气血俱虚,内伤七情怒动肝火,气逆上行而致。治宜开窍理气,散结降逆。先以麻油或姜汁调苏合香丸灌之开其闭,稍醒继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胆南星。 《医宗必读》的暑中,《金匮要略》的中暍,《医碥》的暑风,不属类中,参见“中暑”条;《证治准绳》的中食,及《医宗必读》的食中,也不属类中,参见“食厥”条;《医宗必读》的恶中,也非类中,参见“中恶”条。 ☚ 真中风 中经络 ☛ 类中风lèi zhòng fēngapoplectoid synd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