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谐趣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谐趣园 谐趣园前身为惠山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 (1751年),位于清漪园万寿山东麓。园林设计以无锡寄畅园为蓝本,园门西向,门内池数亩,池西为就云楼,楼东是幽趣无尽的寻诗径,其侧有类似寄畅园八音涧那样逐层迭落的流泉玉琴峡。水池北岸的青石叠山,平岗小坂,是北京园林叠山精品之一。寻诗径东端的墨妙轩,三开间,轩内庋藏三希堂的临摹法帖。它的北面紧邻峭立的岩石,南面为曲径中的流泉。水池东岸的载时堂是惠山园的主体建筑物,位置与局部环境很像寄畅园的嘉树堂;正面隔水借景万寿山。山脊的就云楼稍南为澹碧斋,水池南折而东为水乐亭、知鱼桥。池南的建筑以曲廊与池东、西岸的个体建筑相连贯,形成池北以山石林泉取胜,池南以建筑为主景的对比态势,建筑疏朗,山水林木秀美,为当年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园中之园。嘉庆十六年 (1811年) 在水池北加建体量巨大的涵远堂,并改园名为谐趣园。1860年谐趣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八年 (1892年) 重建,建筑重心转移到池北岸,另在园的西南角加建方亭“知春亭”和水榭“引镜”,环池一周以弧形和曲折形的游廊联系围合,曲尺形拐角处建饮绿亭和洗秋轩。涵远堂之东建瞩新楼、东南为澄爽斋。池东北岸为知春堂、湛清轩、兰亭。由于亭榭廊庑增加,与原惠山园的格调大异其趣。见 《日下旧闻考》、乾隆 《惠山园八景诗》序。 ☚ 颐和园 避暑山庄 ☛ 谐趣园 谐趣园清代苑囿。为颐和园内园中之园。位于颐和园东北隅。乾隆时建,因仿照无锡惠山寄畅园格式,故建成后称为“惠山园”。乾隆自题《惠山园八景诗序》中说: “江南诸别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得景凡八: 曰载时堂、曰墨妙轩、曰就云楼、曰澹碧斋、曰水乐亭、曰知鱼桥、曰寻诗迳、曰涵光洞……”1893年重修,改名为 “谐趣园”。宫门三楹西向。园中央为莲池,方约3亩,以太湖石砌岸,池周有亭台楼榭13座,以曲折游廊相连通。园中正殿为涵远堂 (即墨妙轩),全系檀香木构成。乾隆时於轩内贮三希堂法帖续摹石刻,并于墙壁间嵌墨妙轩法帖诸石。光绪间改建时,将法帖诸石移嵌于宜芸馆门内壁间。慈禧到此观鱼、垂钓时,常于此堂内喝茶、休息。堂内陈设有泥人张塑造的《红楼梦》人物,还有以竹根雕成的帆船,船上又雕有神态各异的68位老人像。池西有瞩新楼 (即就云楼),楼上下二层,其上层临于园外之山径。楼之北有修篁万竿,凉颸郁郁。丛篁之北山石间架有板桥,镌“岚沼”二字,下导小溪,细流淙淙,注于莲池内。溪侧石上,一镌“川流不息”,一镌“玉琴峡”。玉琴峡在园之西北,系仿寄畅园八音涧所建。水源来自后湖东端,谐趣园较低,泉水与园内水面形成一段落差,又运用山石的堆叠形成几个层次,细流潺湲,高低扬抑,有琴之韵,故为此名。在饮绿亭 (即水乐亭) 和知春堂 (即载时堂) 之间有一石桥,以青石平建,桥身接近水面,便于观鱼,称为“知鱼桥”。桥上有石坊,镌乾隆诗联,其一曰:“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其二曰: “迴翔凫雁心含喜,茁萍蒲意总闲桥”。该园小巧玲珑,结构精致,建筑典雅,景色清幽,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 ☚ 颐和园 德和园 ☛ 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万寿山东麓。清乾隆年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建造,取名惠山园,有浓郁的江南园林风格,人称“移天缩地自江南”。乾隆帝《惠山八景诗》序有“一亭一径,足谐其趣”之语,园由此得名。嘉庆年间重修。咸丰十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中有池水,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13处亭台楼榭环池而建,百间游廊和5座小桥沟通其间。循廊而游,步步景异。西北角有玉琴峡,利用地形落差,引后湖之水形成山泉。东南角一石桥名“知鱼桥”,系取名于战国时庄子和惠子濠梁之辩故事,增添了园景的文化意蕴。慈禧常来此垂钓,涵远堂即为其歇息处。有园中园之称。 ☚ 石舫 黑龙潭 ☛ 谐趣园xie qu yuan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in Summer Place) 谐趣园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