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箭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箭袖jiàn xiù

一种带箭袖袍服。原为便于射箭,在袖口接上一半圆形的袖头,似马蹄。满语“哇哈”(waha)。俗称“马蹄袖”。后来成为家常礼服:贾母见宝玉身上穿着荔色哆啰呢的天马~,大红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五二·1216)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箭袖
箭袖  jiàxiù

箭衣之袖。袖端上長下短僅覆手,以便射箭,不同于日常之寬衣大袖,故稱。見於明代。清代時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明·葉紹袁《啟禎記聞録》卷七:“撫按有司申飭,衣帽有不能備營帽箭衣者,許令黑帽綴以紅纓,常服改爲箭袖。”引申指箭衣。《紅樓夢》第三回:“[寳玉]頭上戴着束髮嵌寳紫金冠,齊眉勒着二龍戲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着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宫縧。”清代用爲禮服。參見本類“箭衣。”

箭袖jiànxiù

❶俗称“马蹄袖”。服装袖式之一。袖身窄小,紧裹于臂;袖端裁为弧形,上长下短仅覆手,以便射箭,不同于日常之宽衣大袖,故称。清代统治者崇尚骑射,遂将箭袖用于礼服。平时朝上翻起,行礼时则放下。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端罩、行褂等服之外,其余诸服皆用之。亦代指缀有箭袖的衣服。明叶绍袁《启祯纪闻录》卷七:“抚按有司申饬,衣帽有不能备营帽箭衣者,许令黑帽缀以红缨,常服改为箭袖。”《红楼梦》第十五回:“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只见一个人……穿一件缺襟箭袖袍子,却将袍脚撩起,掖在腰带上面,外面罩一件马褂,脚上穿了薄底快靴。”《花月痕》第四十二回:“有个垂髻女子,上身穿件箭袖对襟,鱼鳞文金黄色的短袄,下系绿色两片马裙。”
❷即“箭衣”。参见下条“箭衣
❷”。

箭袖

清代满族旗袍的袖头式样。见“马蹄袖”。

箭袖

箭袖

俗称“马蹄袖”,满语叫做“哇哈”。是清代满族袍褂中很有特点的一种袍袖。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开衩之袍,也叫“箭衣”。箭袖就是在开衩袍褂的狭窄袖口前边,再接出一个马蹄状的半圆形袖头,一般最长径为半尺。袍褂上接箭袖的形式,是满族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尤其适应冬季的骑射,将它覆盖在手背上,即可保护手背不被冻坏,又不妨碍盘弓搭箭。满族进关之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之风渐衰,日常穿用的袍褂,也多改为平袖,不必再镶箭袖了。但是,作为满族的一种民族传统服饰,清朝对箭袖袍子在使用上仍非常重视。《清会典》规定,皇帝、皇后龙袍,亲王、贝勒、文武官员的蟒袍,都一律带有箭袖。有一定身份的满族人,也仍然做一些箭袖袍以为礼服。平时将袖头搅起,行礼之时,便敏捷地将“袖头”掸下来,这一动作,满语称“放哇哈”。这种礼节后来也在汉族官员中流行起来。即使平时穿著平袖长袍,遇到事情,必换上箭袖袍,以示庄重、守礼。还有一种特制的带箭袖的“套袖”。如穿无衩的平袖长袍作为礼服时,则用纽扣把套袖系在平袖的夹缝上,礼毕解下,非常灵活、方便,俗称这种套袖为 “龙吞口”。

☚ 端罩   披领 ☛
000022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