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电影符号学seconde semiologie
又称结构精神分析符号学。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进入电影符号学产生的电影理论。1975年法国大型综合性理论刊物《通信》第23期精神分析与电影专号的出版,是该理论问世的标志。重要著作有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莱蒙·贝卢尔对希区柯克影片《群鸟》、《玛尔妮》、《西北偏北》的片断的详尽读解,确定了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实践蓝本。蒂利·孔采尔则试图建立电影与梦的平行研究。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两个基本模式,其一来自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爱欲(死)本能理论;尤其是他对梦的论述及释梦说;其二来自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学,即根据拉康对于镜象阶段及菲勒斯(男性生殖器中心主义)的意指作用的论述,来建立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模式,其核心是电影即梦的平行类比,银幕即镜子的核心隐喻。与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相比,第二电影符号学更注重电影的一般机制(银幕的镜象特征、影象作为想像的能指、影院机制的特性),观众的观片心理(窥视癖、恋物癖、一次认同与二次认同)等等。影片的本文系统由封闭而开放,影片的符码系统由确定而可变。该理论为电影批评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