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干枯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干枯病die back又名胴枯病,桑树枝干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苏联,中国的山东、河北、辽宁和新疆等省区都有发生为害。
侵染 病菌以菌丝或子实体在被害枝条上越夏和越冬,于第2年散出孢子,从伤口侵入,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从皮孔侵入。 本病的发生和冬天严寒有密切关系,凡耐寒性弱的桑树容易受害。此外,凡皮孔较少的桑树,比较抗病,因为病菌能从皮孔侵入内部。一般低干养成的桑树,发病较重,过施氮肥也易导致发病。 病症 桑干枯病一般发生于比较寒冷的地区,且大都在桑树枝干的基部受害,开始在树皮表面发生油浸状暗色的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的病斑,常以冬芽为中心向外扩展。当大病斑围绕枝条周围时,养分通路被阻,致使枝干枯死。一般在五、六月时,病斑扩张最大,带赤橙色,随后,在病斑上形成针尖状的微小突起,6、7月时,外皮破裂,露出黑色的顶端,肉眼观察,好象外皮被针穿刺而生的许多小孔。病菌不侵入根部,所以枝干枯死后,根际能再发不定芽。 防治 注意冬季对于桑树主干基部的防冻保护措施或在秋季可喷药消毒枝干,预防发病。早春融雪后,检查枝干基部,若有油浸状的病斑发现,且限于局部的,可用锐利的小刀刮去病部组织,使呈梭状再行消毒,并涂抹保护剂。 桑干枯病die bark又称胴枯病。分布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山西、福建、安徽、江西、河北、陕西、甘肃、辽宁、新疆、台湾等省区的蚕区;印度、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在冬季寒冷和积雪地区危害严重,多发生早春融雪后。枝干上最初出现淡黄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以后渐变赤褐色、橙黄色,上生鲨鱼皮状小疹,病原Diaporthe nomurali Hara,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科间座壳属的真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被害枝干上越冬。宜采用选栽抗寒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枝干;秋末冬初树干刷石灰或石硫合剂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