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第三节 水利建设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兴修水利,防治水害,是关系到首都国计民生和稳定发展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市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抗御洪、涝、旱、碱及水土流失的能力很低,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不仅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增产,而且为城市工业和生活提供了水源,大大减轻了洪水威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三) 农业保险的社会效益   一、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第三节 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非常重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从除害入手,逐步走向洪、涝、旱综合治理。50年代前期和中期,全省水利建设的重点是江河防洪、淮北除涝和沿江圩区的治理。这个时期的工程建设,特别是规模宏伟的治淮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防洪标准过低的状况。从1958年开始,利用治淮在淠河、史河建立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水库和杭埠河的龙河口水库的水源,兴建了淠史杭灌溉工程,同时修建了大量水库、拦河闸和机电排灌站等。60年代,开挖了新汴河、驷马山引江水道,同时兴建了乌江引江枢纽和花凉亭、驷马山、炉桥和撮镇等大中型灌区。70年代,开挖茨淮新河、整治裕溪河并开始建设以灌溉为主的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和女山湖灌区。80年代,引用外资治理巢湖,开挖牛屯河分洪道、西河小断面整治,建设大型凤凰颈排、灌站,按设计标准加高加固同马、无为两座重要江堤及黑茨河治理等。90年代初掀起第二次治淮高潮,开挖怀洪新河,进行淮干整治和治理包浍河,同时进行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湖洼治理。
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了巨大的工程量。1949—1994年累计投入水利资金106亿元(不含运行费和劳务工日),其中淮河流域62亿元,长江流域44亿元。全省包括劳动力和运行费合计投入水利总经费约168亿元,其中基建投入62亿元。累计完成土方185亿立方米(其中基建土方32亿立方米)、石方3.16亿立方米、混凝土938.6万立方米。1949—1994年各个时期水利资金和完成工程量见表2-3-1。建成水库4 771座,总库容18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0座,总库容12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3座,总库容33亿立方米。建成中小型水电站859座,总装机51.65万千瓦,其中中型水电站8座,总装机37.6万千瓦。建成水闸9 679座,其中大型水闸36座,中型水闸255座。累计整修、加固堤防1.94万公里,其中主要堤防5 368公里。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62处,全省机电排灌拥有量341万千瓦,建成机电排灌站15 540座,总装机301万千瓦。打机电井12.07万眼,已配套机电井5.66万眼。

表2-3-1 水利资金投入和完成工作量

时 期年数资金
投入
(亿元)
完成工程量
土方
(亿立方米)
石方
(亿立方米)
混凝土
(万立方米)
1949—1957
1958—1965
1966—1978
1979—1994
1949—1994
8
8
13
16
45
8.68
12.94
23.37
61.01
106
18.67
26.11
85.97
54.25
185
0.09
0.25
1.78
1.04
3.16
125.04
142.94
267.8
402.82
938.6
合计     
☚ (二)种植业保险   一、淮河治理 ☛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第三节 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到1995年的46年间共兴建了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103座,塘坝242座,蓄水总库容26.95亿立方米。固定机电排灌装机容量达到50.7万千瓦,为1949年的82倍,其中大、中型国有扬水站281座,装机容量21.14万千瓦,1 369台机组,总提水能力2 498.13立方米/秒。固定小型泵站(点)4 000余处,装机容量近9万千瓦。防渗渠道和低压输水管道6 010千米。喷滴灌设备992台,装机容量0.969千瓦。开挖疏浚二级河道92条1 400千米,干支渠道10 867条17 487千米。配套桥、闸、涵28 000座。有效灌溉面积35.46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83.2%,为1949年的7.4倍。除涝面积40.403万公顷,占易涝面积97.83%,为1949年的29.2倍。盐碱地改良面积达到21.228万公顷,占盐碱地的90.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1.79平方千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已有278.69万人、42.3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35千克增长到444千克,相当于1949年的12.69倍;总产量由2.3亿千克增长到20.75亿千克,为1949年的9.02倍。全市已初步形成防洪、抗旱、除涝、治碱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而且为城乡工副业、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了水源保障、防洪安全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 (二) 作用与成效   一、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第三节 水利建设

广西是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之一。1988年全自治区人均占有水量为4 598立方米,耕地平均每公顷占有水量为73 170立方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地表水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桂东南较丰,桂西北偏少。全自治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250—1 700毫米之间,由于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量的地区分布和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全年降雨季节主要集中在4—8月,其雨量和径流量均占全年的70%以上,其余月份降雨较少,经常出现春旱(桂西、桂南)和秋旱(桂北、桂中)。据水文资料记载,从1612年到1992年的381年中,共发生旱灾191次,特大旱灾11次,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特大旱灾4次。大旱之后又往往发生洪涝,或者洪涝后又发生大旱,旱涝交替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种自然条件的特点,决定了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和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把它当作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并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以蓄为主,小型为主,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的方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自治区从1950—1992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6.614亿元(含贷款8.0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7亿元,建成了各种水利设施工程30万多处,其中蓄水工程11.34万处,总库容185.5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13.7万处,正常引水流量1 157立方米/秒;机电排灌工程3.61万处,装机4.22万台,容量66.33万千瓦,其中喷灌工程779处,977台,8 832千瓦;水轮泵提灌工程0.57万处,装机0.85万台;水闸0.24万处;水火电站0.66万处,装机0.82万台,容量162.45万千瓦。这些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可达280亿立方米,1992年供水203.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1.4万公顷,为1949年的5.67倍;有水利灌溉的耕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由1949年的11.6%增加到58%,其中历年最大有效灌溉面积为1978年163.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2%。全自治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水利灌溉网络,其中万亩以上灌区有353处,设计灌溉面积89.1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9.9万公顷,约占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的42.8%;防洪排涝面积40.18万公顷。此外,还修建沿江沿海堤防工程总长2 350公里;水土保持治理9 267平方公里;造田造地41.83万公顷;解决农村饮水困难650.18万人。这些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而且为城乡工商业、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了水源保障、防洪安全保障,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 2.农业特产税负担   一、水利建设历程 ☛
000146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