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一节 讹字概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一节 讹字概说

第一节 讹字概说

古代医学文献由于简籍错乱,辗转抄录,随意改写,往往出现鲁鱼亥豕的现象,不经校勘,则令人不能卒读。古人正误的术语常用 “当为”或 “当作”。段玉裁说: “其音无涉而改字之误,则曰 ‘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 (《周礼汉读考》) 讹字不外形误和声误两大类,兹分述如下:
(一) 形误
古医籍中常见的形误有如下几种情况:
1.字形迥异者 《素问 ·缪刺论》: “刺足中指。” 王冰注:“中当为大,亦传写中 ‘大’ 之误也。” 《素问·脉解篇》: “少阳所谓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太素·卷八·经脉病解》两 “盛”字皆作 “戍”。杨上善注: “戍为九月,九月阳少,故曰少阳也。”原篇以六经分属六个月份,并配以六个地支,正月太阳寅,五月阳明午,九月少阳戍,十一月太阳子,七月少阳申,三月厥阴辰,则原文 “盛”字误,当作戍。《素问 ·疏五过论》: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 张志聪 《集注》本 “必”作 “不”,“不”字误。《素问·玉机真藏论》: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新校正》: “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 ‘息’ 字误,‘息’ 当作呼乃是。”《素问·离合真邪论》: “血气已尽。” 《新校正》: “全元起本 ‘血气已虚’。尽,当作虚。” 《素问·八正神明论》: “故曰月生而写,是谓藏虚。” 《新校正》: ‘按全元起本‘藏’作减。”“藏”当作减。《素问·三部九候论》: “余闻九针于夫子。”《太平圣惠方·卷一·辨九候》引 “九针”作九候。详此篇只论脉,与针无关。“九针”当作九候。《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偏枯候》《全生指迷方》引此文 “鬲”作 “为”。此与上文 “皆为偏枯。”“皆为疝”,句法一致。周学海 《内经评文》注: “鬲, 当作为。”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者, 多血少气。”张景岳说: “‘多血’二字,乃传写之误也。观本篇下文云:‘刺者, 无令其血出。’ 其为少血可知。 仲景 ‘者, 营气不足。’是亦少血之谓。” (《景岳全书·卷四·脉神章上》)《灵枢·经水》: “骨枯脉。” 《太素 ·卷五·十二水》”作 “绩”,“绩”字误。《灵枢·本神》: “故恐惧不解则伤精。”《甲乙》卷一第一 “解”作 “改”,“改”字误,当作解。《灵枢·九针十二原》: “写曰: 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疾气得泄。”《太素》缺卷覆刻本第一个 “得”作出。“得”字误,当作出。杨上善注: “内针心持,出针必放之,摇大其穴,排阳邪而出针,邪病之气得泄。”《灵枢·九针十二原》: “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太素》缺卷覆刻本 “妄”作忘,“按”作悔。“按”字误,当作悔。杨上善注: “欲去欲作为行悔也。” 《肘后备急方》卷二第十三: “金色脚鸡䧳鸡血在治如食法。”“血在”当作无在,“无在”系古俗语词,意为无差异。《千金要方》卷十第五: “男女针灸无在。”《千金要方》卷十二第七: “若不用丹砂者,内真珠四两无在。”《医心方》卷十四第十引 《小品方》: “取䧳雄鸡无在。”句式、意义皆相同。《古今医统大全》卷三: “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阳之春。”“阳”当作陈。《本草纲目》卷五十: “或云为物苟且,故谓之狗。韩非云: ‘蝇营狗苟’ 是矣”。此韩非当作韩愈。“蝇营狗苟”见 《韩昌黎文集·送穷文》。
2.形似而误 《灵枢·九针十二原》: “膏之原,出于鸠尾。”《太素》缺卷覆刻本 “膏”作鬲。鬲,古膈字。杨上善注: “膈气在于鸠尾之下,故鸠尾为原也。”“ 鬲”义较膏字明白易解,“膏”当作鬲。《素问·脉要精微论》: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诸病源候论·卷十五·五鬲气候》及林亿《新校正》引全元起本“高”均作鬲。鬲,古隔字。隔者,塞也。“气鬲”谓气塞于胸。“高”字误,当作鬲。《素问·五常政大论》: “阳明司天……火行子槁,流水不冰。”于鬯说: “此必 ‘子’ 字之误…… 《庄子·田子方》陆 (德明) 释云: ‘干,本作乾’”。(《香草续校书· <素问〉 二》) “子” 当作干 (乾) 《素问 ·咳论》: “咳而遗失。”《甲乙》卷九第三、《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咳嗽候》、《太素·卷二十九·咳论》 “失” 皆作矢。“失”字误。矢通屎。《灵枢·逆顺肥瘦》: “夫子之道应若失。” “失” 当作矢。“矢”形容其道如矢之中的,屡试屡验。《素问·玉机真藏论》: “真藏来见。”《新校正》: “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 ‘真藏来见’ 作 ‘未见’, ‘来’ 当作未, 字之误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血𡹌胁满。”王冰注: “今详𡹌当作崩。” 《灵枢·四时气》: “睹其色,察其以。”《太素·卷二十三·杂刺》、《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以”均作目。 以, 古作㠯, 与“目”形似而误。 “以” 当作目。《灵枢·刺节真邪》: “凡刺小邪日以大。” 《甲乙》卷五第二 “日”作曰。“曰”字误。《难经·五十六难》: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 《甲乙 》卷八第二 “在”作左,“左”字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腹里大脓血。”《脉经》卷三第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第一 “里”作裹,里字误。《甲乙》卷一第五 “皮肤腹里大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第一 “肤”作缓,“里”作裹。“肤” 当作缓,“里” 当作裹。《甲乙》卷二第二:“其病夫宦者。”《太素·卷十·经脉》“夫宦”作天宫,天宫是指天然无生育能力的人。宫,古代宫刑,阉去睾丸。“夫宦”误。《龙门石窟药方》: “疗狂言鬼语方——又方,以甑带急缚两手又指,灸左右胁,握肘尖,两火俱起,各七壮。” “又指” 当为大指。《龙门石窟药方》“又,马粪封,千易。”“千” 当为干。张家山汉简 《引书》: “苦两足步不能钧,而膝善痛,两胻善塞。”“苦”当为若,“塞”当为寒。张一桂 《名医类案》序: “达者变通而底绩,昧者拘曲而罔功,是昧者之过,而岂法之过邪?”“底” 当为厎 (zhǐ纸)。 《尔雅·释言》: “ “厎, 致也。” “厎绩”意为取得疗效。
3.改换偏旁 《灵枢·九针十二原》: “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太素》缺卷覆刻本“澄”作满,“澄”字误,当作满。《素问·骨空论》: “合篡间,绕篡后。” 《太素·骨空》: “篡”作纂,当作纂。“纂”指肛门。《五十二病方》: “痔者……以羽熏纂。”《灵枢·背腧》: “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太素·卷十一·气穴》诸 “焦”字皆作椎,膈作鬲,腧作输。“焦”字误,当作椎。张景岳说: “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 古谓之焦, 亦谓之, 后世作椎。” (《类经》卷七第十一)张氏说于文字学史无据,不可从。《素问·大奇论》: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太素·卷十五·五藏脉诊》 “脚”作胠,《新校正》: “按《甲乙经》 ‘脚下’ 作胠下。‘脚’ 当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素问·阴阳别论》: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内经辩言》: “按 ‘忌’ 当作起,字误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令人善忘。”王冰注: “忘当为怒,字之误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 “弹而怒之。” “怒”字误,当作努。《难经·七十八难》作“弹而努之。”《素问·示从容论》: “明引比类 《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新校正》: “按《太素》 ‘轻’ 作经。” “轻”字误,当作经。《灵枢·官能》: “左引其抠。”《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抠”作枢”。杨上善注: “枢谓针动也。” “抠”字误,当作枢。《灵枢·刺节真邪》: “不得脓,脆道更行。” 《太素·卷二十二·五邪刺》“脆”作诡。高士国说: “脆道当作诡道,盖谓变化多方也。脆乃诡之误,宜正之。” 《内经摘误补正》) 《灵枢·论勇》:“怯士者,目大而不减。” 张景岳注: “减当作缄,封藏之谓。”(《类经》卷四第二十一) 《灵枢·五味论》: “膀胱薄以懦。” 《太素·卷二·调食》 “懦”作濡。“懦”字误。濡,软。以通而。《灵枢·经脉》: “《禁脉》之言。”张景岳说: “脉当作服,即本经《禁服篇》也。” (《类经》卷七第一) 《灵枢·卫气失常》: “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搐,当作蓄。《灵枢·热病》: “索气于胃胳得气也。”马元台注: “胳音各。《释文》云: ‘腋下也’ 胃之经脉与腋下无着,疑当作络。” (《灵枢注证发微》) 《灵枢·经脉》: “ (足阳明之别) 其病逆则喉痹瘁音。”马元台注: “瘁,当作猝。” (同上)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好颜急心。”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作“好顾急心。”颜,当作顾。《灵枢·经水》: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太素·卷五·十二水》“剖”作部。部,当作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甲乙》卷一第五“荥”作营,“营”字误。《甲乙》卷二第五: “所谓骨摇者,摇也,当核 (覈) 其本。” 《太素·卷十·经脉根结》“核”作 “窍”,当作核。《甲乙》卷二第三: “能知解结绍于门户。”正统本 “绍”作纽。“绍”字误。《甲乙》卷八第三:“五藏六府之股,皆取三里。”股,当作胀。《太素·卷十五·色脉诊》: “本末为眇”。《素问·移精变气论》眇作助。“眇”字误。当作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国中治穰过于众事。”穰,当作禳。《金匮·水气病篇》麻黄附子汤煎服法: “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分,当作合。《龙门石窟药方》: “疗温疫方——猪母粪二升,人尿二升,和绞取汁一升,顿服,覆取汁,验。” 汁,当为汗。《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 “(膀胱之经) 其支者,从膊内别行,下贯脾膂。”脾,当为胛。《证类本草》: “患风疾数年不较。”较,当作效。《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火者,外明耀而内烦浊,燔炳万物。”炳,当为焫,焫是爇的异体字。《儒门事亲校注》第61页: “三曰晡食变逆者也。”晡,当作哺。《校注万氏家传广嗣纪要》第3页: “荆杨多女。”杨,当为扬,指扬州。又第29页: “必至于育。”育,当为盲。
4.增减偏旁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脱面,小头。”脱,当作兑。兑,古锐字,“兑面”谓面尖瘦。马王堆帛书 《阴阳十一脉灸经》: “不能食,不能卧,强吹,三者同则死。” 吹,当为欠。强欠,呵欠甚。《校注万氏家传广嗣纪要》第9页: “或以丧志。”或,当为惑。《古今医统大全》卷二: “或遗精滞浊者。”滞,当作带。又卷二十四: “必其津液。”必,当作泌。又卷八十八: “肚大却弱。”却,当作脚。
5.增减笔画 《素问·谬刺论》: “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灵枢·邪客》: “(半夏汤) 治半夏五合。”此两 “治”字皆为冶字之讹。“冶”有捣碎义,“燔冶” 即烧成性再捣末。现代出土的 《武威汉代医简》: “冶龙骨。”《五十二病方》: “冶半夏。”《小品方》: “乱发烧之冶末。”均可为佐证。《素问·玉机真藏论》: “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月”字误,当作日。《读素问钞》、《素问注证发微》、《吴注素问》“月” 皆作日。《素问·方盛衰论》: “绵绵乎属不满日。”《甲乙》卷六第七 “日”作目。“目”字误。《素问 ·气府论》: “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张景岳注: “项当作顶。” (《类经》卷七第九) 《灵枢·官针》: “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太素·卷二十二·九针所主》、《甲乙》卷五第二 “失”作夫。“失”字误。《灵枢·本神》: “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甲乙》卷一第一 “止”作正,“正”字误。《甲乙》卷三第二: “风府,曰舌本, 在顶上入发际一寸。”正统本 “顶”作项。“顶”字误。《甲乙》卷三第十三: “秉风,侠人𡧙在外。”正统本 “人”作天, “人”字误。 侠, 当作挟。 《甲乙》卷七第十一中: “头自瞳子痛,不可以视。” 《外台》卷三十九 “自”作目,“自”字误。《太素卷五·十二水》: “若失度之人,瘠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 《灵枢·经水》 “失”作夫,“夫”字误。
《伤寒论》第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玉函经》及 《外台秘要》卷一 “反” 皆作及。《甲乙》卷六第七: “反淫于藏。”《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第四 “反”作及。上述两例 “反”字皆误,当作及。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五: “及,犹若也。” 《汉语大字典》: “及,连词,如果。” 据此,则下述诸 “反” 字皆为 “及”字之误。《伤寒论》第124条: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又: 《伤寒论》第141条: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第197条: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硬,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第215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便硬耳。”上述三例,上句言 “反”,下句言“若”,“反”、“若”对文同义,足证 “反”字为 “及”字之误无疑。“反”、“及”两字容易互误。又如 《甲乙》卷二第一上:“戴眼及折。”正统本 “及”作反。“及”字误,当作反。
《古今医统大全》卷一: “晦淫感疾。”“感” 当为惑 (见 《左传·昭公元年》)。《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 “木便鸭溏为肺水。”木,当作大。戴良 《丹溪翁传》: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增剧。”百,当作日。《格致余论·恶寒非寒恶热非热病》写此案正作数日。
6.承前蒙后而误 《素问·刺志论》: “入实者,右手开针空也; 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下一句的 “入” 当为出,“入”字承前而误。原文意为: 实证进针,用右手开大针孔以泻其实; 虚证出针,用左手闭针孔以补虚。《甲乙》卷五第二: “一刺前,一刺后,以刺心痹”。第三个 “刺”字承前而误,当作治。《灵枢·官针》作 “以治心痹”。《古今医统大全》卷六: “壮七壮至百壮。”前 “壮”字蒙后而误,当为灸。又卷三十一: “以姜葱作姜或作粥。”第二个 “姜”字承前而误,当作羹。又卷八十六: “候冷候,分入前药末。”第二个 “候”字承前而误,当作后。《伤寒论来苏集·伤寒附翼》: “因阴并于下,而阳并于上,承不上承于心,火不下走于肾,此末济之象。”第一个 “承”字蒙后而误,当作水。
7.一字分为两字 《本草纲目》卷二十九: “梅,古人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甘木”是 “某”字一分为二者。
8.两字误合为一 《战国策·赵策四》: “左师触詟言愿见太后。”汉帛书 《战国策》作 “左师触龙言……” “詟”是龙言的合字。
9.颠之倒之 《素问 ·诊要经终论》: “尽气闭环。” 当为“尽气环闭”。意为邪气尽立即扪闭针孔。环读同还,还音旋,旋有立即义。《难经·五十六难》: “覆大如杯。” 当为 “大如覆杯。”
(二) 声误
《素问 ·皮部论》: “不与而生大病也。” 《新校正》: “按 《甲乙经》 ‘不与’ 作 ‘不愈’。” “与”字误。《素问·脉要精微论》:“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 《新校正》: “按《甲乙经》易作溢。”“易”字误。《素问·调经论》: “肌肉蠕动。”《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蠕作濡。“濡”字误。《素问·骨空论》: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甲乙》卷八第一上痛作“动”。“动”字误。《素问·举痛论》: “扪之可得奈何?”《太素·卷二十七·邪客》扪作 “闻”。“闻”字误。《素问 ·宝命全形论》: “伏如横弩。” 《甲乙》卷五第四弩作 “努”。“努”字误。《素问·藏气法时论》: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 《千金要方》卷十五第一“肌”作饥,“肌”字误。《灵枢·官能》:“遥大其穴。”《太素·卷十九·知官能》“遥”作摇,“遥”字误。《灵枢·决气》: “壅遏营气。” 《甲乙》卷一第十三壅作 “拥”。“拥”字误。《灵枢·官针》: “扬刺。” 《太素》缺卷覆刻本 “扬”作阳,阳与阴对举,“扬”字误,当作阳。《灵枢·根结》: “渎者, 皮肉宛膲而弱也。” 《太素·卷十·经脉根结》 “渎”作㱩,“膲”作燋。 “渎”、 “膲” 皆误。 㱩, 败。 燋是焦的异体字。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疾心,行摇肩。”《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作 “疾行,摇肩背。”“心”字误。《灵枢·五味论》: “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洞,当作痛。《灵枢·经脉》:“口㖞唇胗。”《甲乙》卷二第一上、《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第一“胗”作紧,“胗”字误,当作紧。唇紧包括茧唇、撮口等病。《素问·刺热论》: “荣未交。”于鬯案: “ ‘荣未交’,似当从林(亿) 《校正》,据《甲乙经》、《太素》作 ‘荣未夭’ 为是。上文云: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荣’ 即 承 ‘色荣’ 言,是 ‘荣’ 即 ‘色’ 矣,‘荣未夭’ 即色未夭也。” (《香草续校书·〈素问〉 二》) 《灵枢·天年》: “八十岁,肺气变,魄离,故言善误。”《景岳全书·卷三十六·杂证谟·诸气》误作 “悟”,“悟”字讹。《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其精阳气上走目而为睛。” 《太素·卷二十七·邪中》“睛”作精。“睛”字误,当作精,精指视力。精阳气即清阳气,清与浊对。精通清。张家山汉简 《引书》:“当张 (胀) 之时,属意少腹而精炊之,百而已。”“炊” 当为吹。精吹即静心吐纳 (呼吸)。属同注,属意,注意,意守。《甲乙》卷八第一下: “寒热懈烂。”烂,当作懒。《太素·卷二十五·五藏痿》: “肾热者,色黑而齿熇。”杨上善注: “熇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甲乙》卷十第四 “熇”作槁。《太素·卷二十八·三虚三实》: “其病人也徐以持。”《灵枢·岁露》、《甲乙》卷六第一“持”作迟,“迟”字误,当作持。《太素·卷十九·知古今》:“视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素问·汤液醪醴论》“视”作嗜,“视”字误,当作嗜。《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 《素问·六微旨大论》 “力”作立,“力”字误。《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五脏》: “治五脏虚损,久病罢疗人。”罢读如疲,“疗” 当为癃。罢癃是古成语,意为肢体痿废。《云梦秦简》: “罢癃守官府。” 《古今医统大全》卷二: “邪之始入于脾,泝然起毫毛,开腠理。”按《素问·皮部论》“脾”作皮,“脾”字误。《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四: “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汗。” “汗” 当为按。又卷七十: “其壮,自膝至脚有不仁或痹。”“壮” 当作状。
讹字的表现既如上述——形误和声误,那么校刊讹字则应从形、音、义三方面来分析,主要根据上下文能不能贯通来判定其是否有误。一般校勘讹字的方法有: 对校——对照不同版本来校勘; 本校——参照本书其他篇章相类似的文句校勘; 他校——参考其他不同书籍的引文校勘; 声校——看其是否是由于声误而出现的讹字。理校——上述四者都不能解决问题,则从义理来判断其是否有误,特别是字形迥异而音无涉者宜用理校。这些校勘方法都可从上述病例中找到答案。
校勘是一项艰难而细致的工作,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讹字属正误问题,绝对不是什么 “通假”,对原文的讹误应认真校勘,不要勉强求通。相反,如果原文根本没有讹误,就不要节外生枝去勘误。例如《素问·五藏生成篇》: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于鬯案: “音字疑本作咅。咅、音隶书止争一笔,故误咅为音。咅实倍字之假借也。倍之言背也。五藏相音,谓五藏相背也。”(《香草续校书·〈素问〉 一》) 经文的原意是: 用审察病人声音的方法可以推测识别五脏的病变部位。“相 (xiàng)”是审视、审察的意思。于氏改 “相音” 为 “相咅”,又以为 “咅实倍之借。”“何许子之不惮烦劳”如此。《素问·阴阳离合论》: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命曰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俞樾 《内经辨言》谓 “则当为财。”按此“则”字作 “已”解,不烦改字。如 《左传·僖公三年》: “则在舟中矣。”《左传·昭公三年》: “则成矣。” 《吕氏春秋 ·本生》:“言耳听之若快,则听之。” 《吕氏春秋·慎行》: “言则因以为酬。”《论衡·幸偶》: “孔子则死于阙里而不幸也。”此五例 “则”字,徐仁甫 《广释词》皆训为 “已”。又如 《书·洪范》: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张杲 《医说》: “至则死矣。” 《景岳全书 ·杂证谟》: “因往视之,则形势俱剧。”这三例 “则”字均作 “已”解。“未”、“已”反训相对,完全符合《素问·阴阳离合论》经旨。《甲乙》卷二第一: “四冲者,气之经也。”“气之经也。”《灵枢·动腧》作 “气之径路也”。《太素·卷九·脉行同异》作 “气之径也。”今1979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版 《针灸甲乙经校释》“经”改作径。 经径同源, 经读同径, 不必改字。 《诸病源候论·湿𧏾病诸候》: “有天行之湿, 初得不觉, 行坐不发, 恒少气力。”此为周学海本所载,《圣惠方》作废。今南京中医学院等编《诸病源候论校释》 “发”改作废。发读同废,“发”字不误。其他恕不一一举例,请读者参看本书各章节。

☚ 第六章 讹字   第二节 讹字例析 ☛
000003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