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里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里馆明张琦、汪惟一室名。竹里馆,唐王维辋川别墅名。王维作有《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王世贞为汪惟一作《竹里馆记》:“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高而临深……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焉。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见《弇州四部稿》卷七六)室名寓隐居之意。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是辋川风景点之一,大概是修建在竹林中的房舍。这首诗描写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他独自一人坐于竹林之中,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长啸”,长而清脆的啸声。“啸”,撮口发出的声音,是古时的一种口技。三、四句说,没有什么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他的身上,给予他深情的慰藉。 这首诗也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首句写静境,次句写动境,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而愈见动中之静。与 《鹿柴》、《栾家濑》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着意写景,而是侧重写人,而且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把外物——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结合起来,渲染一颗与空寂之境为伴的空寂之心,这颗心虽空寂,却并不颓唐感伤,而富于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特别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联,不仅照应首句的“独坐幽篁”,而且将“人不知”与 “明月照”对比,再用一个拟人的含情的“来”字,写出了诗人与明月相亲相爱、肝胆相照的关系,以大自然的殷勤,反衬出人世的冷漠,使人感到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合为一。作为佛教徒的诗人王维,于此也就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 “禅悦”之境。而我们从诗中也领悟到一个美好的哲理——要摆脱尘忧俗虑,达到禅宗所推扬的“无念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净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寻求。这两句诗,语言自然、浅易,而意蕴深奇,可以说是妙绝天成的佳句。 日本汉诗学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 “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 中的 “起坐弹鸣琴” 句意。他们还认为: 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诗中表现了王维对阮籍、陶潜的仰慕,结句还暗示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很可能诗人从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静的乐趣,一直坐到日暮圆月升空以后。全诗二十个字,描绘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天地。(参见〔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这些意见,也值得参考。 ☚ 木兰柴 辛夷坞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县)。唐代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盛唐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与中唐诗人韦应物并称“王韦”。开元九年进士,任大乐丞,因事贬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后任监察御史、给事中等职。安史乱中为叛军所获,受伪职。乱平,贬为太子中允,寻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官至尚书右丞。后人称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竹里馆[唐] 王 维 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本篇与前首《鹿柴》同为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一。②幽篁,深邃阴暗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分析〕 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维在长安南面蓝田县的辋川,购置了一座别墅。这时,名相张九龄早已贬死他乡,朝政掌握在李林甫、杨国忠一班小人手里,王维早年的抱负当然无法实现。于是,他纵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亦官亦隐的风雅生活。 辋川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诗人钟情不已。他一连写了20首五言绝句来加以赞美,汇成为一本诗集——《辋川集》。《竹里馆》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句,诗人点明了人和地。人,只有诗人一个,独自坐着。地,是在深邃密茂而又十分幽静的竹林里。给人以清静、优雅、孤独、冷寂的感觉。一个“独”字,对全诗起着极为重要的提挈作用。 第二句,点明了事。事,共有两件。一是弹琴,二是长啸。讲到弹琴,人们就会想起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琴能言志,同时,弹琴又是为了寻觅知音。讲到长啸,也有一个故事。《南史·渔父传》记载:“孙缅为寻阳太守,恒于渚际见一渔父,神韵潇洒,垂纶长啸。缅甚异之,欲招以共仕,渔父悠然鼓棹而去。”所以,长啸既表示着自由,又表示着隐居不仕。诗人的长啸,同样是表示了他决意回归田园的心态。 第三句,呼应首句,又是首句的发展。“深林”指的就是“幽篁”。“人不知”正是“独”的具体表现。那么,是不是真的没有知音了呢?诗人将在最后给以回答。 第四句,是对“人不知”的回答,也是全诗的总结。知音者,唯林间明月耳! “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月,是清廉正直的象征,是心情旷达的象征,也是光明磊落的象征。明月知我心,诗人的襟怀,必然也和明月一样。 竹里馆是辋川的一个景点。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景色作种种描述,却是通过他在竹里馆的活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从而,把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写成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欣赏这首小诗高雅的艺术手法同时,让我们学到了怎样用诗来抒发感情的写作特色。所以,我们对王维的诗,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层次上的。 顺便说一句,古代“啸”字是读去声的(xiao)。这样,它就很自然地同“照”字押韵。因为,在古典格律诗里,不同声调的字是不能押韵的。 〔评说〕 吴煊等《唐贤三昧集笺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以上四诗(按:指《鹿柴》、《栾家濑》、《竹里馆》、《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情入景之作。”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建在辋川一片竹林之中,环境幽深。王维常憩馆内,“日与道相亲”。此诗写其恬淡自得的生活情趣。 “幽篁”一辞出《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终不见天”正表现篁竹遮天蔽日的深幽。《山鬼》歌辞表现出的是一种孤独思偶的情怀,隐寓着骚人政治上求合不成的感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云云,则完全是怡然自得的神情。在唐诗中,‘弹琴”这个意象往往用来表现一种不合时宜的清高拔俗的情感。至于“长啸”,自魏晋以来就是名士风度的一种表征,那啸声饶有旋律,相当富于魅力,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就神乎其技,竟能“与琴声相谐”(《陈留风俗传》)。“弹琴复长啸”,就传达出独处幽篁之幽人悠闲怡悦,尘虑皆空,忘乎其形的情态。 “深林人不知”,虽不是“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牢骚话,却也小有遗憾。这就摇漾出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来相照”与“人不知”意义正相反对,正好弥补了那小小的遗憾而归于圆满。诗人似有了他的知音——你看那中宵皎洁的明月,打那篁竹的空隙间钻出来,脉脉相窥,直令人心境为之澄彻。不过,“来相照”的毕竟只是一轮“明月”,又更见竹里馆的“幽深无世人”(裴迪同咏诗),更见其境的恬静。 此诗在用字造语上没有用力的痕迹。写景只在俯仰之间,“幽篁”、“深林”、“明月”,几个物象,自成幽雅环境;叙写的笔墨也简淡,“独坐”、“弹琴”、“长啸”几个动作,妙达闲逸自适心情。三四两句转合之间那个小小的摇漾,其功用是不可忽略的。 竹里馆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送元二使安西 下一篇:送别 → 诗词简介: 此诗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作年不详。竹里馆亦为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诗中描写月夜在竹林里独自弹琴自娱的情景,表现诗人对清幽澄净境界的追求。语言浅淡,意境深远。 这首诗表现了情景安谧的境界。作者独坐幽深竹林,弹琴长啸,高雅超脱、闲适淡远,独坐竹林却不孤独,自有明月照耀。诗人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知己,新颖且独具想象力。全诗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致已融为一体,构成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本诗语言自然中见诗意,平淡中见高雅之韵。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是辋川风景点之一,大概是修建在竹林中的房舍。这首诗描写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他独自一人坐于竹林之中,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长啸”,长而清脆的啸声。“啸”,撮口发出的声音,是古时的一种口技。三、四句说,没有什么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他的身上,给予他深情的慰藉。 这首诗也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首句写静境,次句写动境,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而愈见动中之静。与 《鹿柴》、《栾家濑》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着意写景,而是侧重写人,而且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把外物——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结合起来,渲染一颗与空寂之境为伴的空寂之心,这颗心虽空寂,却并不颓唐感伤,而富于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特别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联,不仅照应首句的“独坐幽篁”,而且将“人不知”与 “明月照”对比,再用一个拟人的含情的“来”字,写出了诗人与明月相亲相爱、肝胆相照的关系,以大自然的殷勤,反衬出人世的冷漠,使人感到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合为一。作为佛教徒的诗人王维,于此也就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 “禅悦”之境。而我们从诗中也领悟到一个美好的哲理——要摆脱尘忧俗虑,达到禅宗所推扬的“无念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净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寻求。这两句诗,语言自然、浅易,而意蕴深奇,可以说是妙绝天成的佳句。 日本汉诗学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 “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 中的 “起坐弹鸣琴” 句意。他们还认为: 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诗中表现了王维对阮籍、陶潜的仰慕,结句还暗示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很可能诗人从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静的乐趣,一直坐到日暮圆月升空以后。全诗二十个字,描绘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天地。(参见〔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这些意见,也值得参考。 竹里馆王 维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王维于天宝初年在蓝田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并将其修葺扩充,成为一个美丽的园林山庄,他经常和朋友们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兴尽而还。并曾与裴迪选了其中的二十个风景点作为题咏的对象,各赋绝句,汇为一集,成田园组诗《辋川集》。本篇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这首诗写作者在月明星稀、万籁俱寂之时,独自坐在竹林深处弹琴长啸,悠闲自得,极清雅之致。乍一看,诗非常简单,既无警策之句,又无动人的景语,但是它表现了一种高雅脱俗、潇洒风流的士大夫情趣,这情趣妙处难与人说,也是一般为物欲所煎熬的名利之徒们不易领会的。倒是明月善解人意,所以殷勤来相照,把一缕慰藉的光,洒在作者索漠悲凉的心田上。长啸,撮口发出一种清越悠长的声音,它与歌唱不尽相同,类似于现代的吹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据《世说新语·栖逸》记载,阮籍善啸,韵响寥亮,能在百步以外听到。苏门山上有一真人,亦能长啸,阮籍前去求教,其人默不作声。籍因对之长啸。过了许久,这个人笑着说: “请再作声。 ”籍复啸,意尽而还,行至半山腰, “闻上𪡫然有声,如數部鼓吹,林谷传响”。阮籍回头朝山上看,才知就是刚才那人的啸声。阮籍本也是一个有济世之志的人,但遭逢魏晋之际的动乱,深感天下多变,名士少有能全身保安者,所以他酣饮为常,佯狂避患,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他与苏门山真人的长啸也都带有睥睨权贵、放诞傲世的色彩。 过去的评论家多说王维此诗写作者与自然物我泯灭,悠然相合,澄心空映万物的禅寂之境。殊不知与自然界亲近了,必然是与社会现实疏远了。所以倒是宋顾乐看得深刻,认为此诗“毋乃有傲意”(《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所谓“傲意”,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低声抗议,就是在现实追求失败后,从精神领域对不媚世的独立人格的一种张扬。联系王维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贤相张九龄被贬,正直有为之士横遭打击,李林甫专权,杨玉环兄妹受宠。不难看出,这种“傲意”是含有一种对现实抗争和负隅顽抗的因素在其中的。只不过比起阮籍来,王维的“傲意”没有通过药酒和青白眼表现出来,而是消融在自然山水和禅宗的福慧境地之中,不易被人发现罢了。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也很有特点,首句写静景,次句写动态,三四句承接,见动中之静,正关照首句“独坐”二字。全诗将画面、音响、动态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诗中有画、景中有声、以动显静的美妙缥缈的意境。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①,弹琴复长啸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③。 【解题】 此诗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作年不详。竹里馆亦为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诗中描写月夜在竹林里独自弹琴自娱的情景,表现诗人对清幽澄净境界的追求。语言浅淡,意境深远。 【注释】 ①篁(huang):竹林。②啸(xiao):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③二句意谓在深竹林中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情趣,只有明月理解,因而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这首小诗仅仅二十个字,语言平淡无奇,它所写的内容也极为简单,但是,它却以特殊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诗人的心性与自然景物的自然融合。竹林茂密,又在其深处,是如此的宁静,远离喧嚣的尘世,可谓清幽绝俗。而明月相照,一片空明澄静,可谓一尘不染。诗人独坐此境之中,弹琴长啸,高雅安闲。他是如此脱尘拔俗,尘虑皆空,以致明月来相照也全然不知。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就构成了一种意味隽永的整体美。而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这种清幽和谐的意境又十分协调,因而使人感到虽不着力雕饰,却又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独坐幽篁是静,弹琴长啸是动;明月来照是动,人不知是静。动和静互相对照,又互相反衬,从而造成了作品的错综变化,也增强了艺术魅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