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童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童年》《童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苏联]高尔基 背景搜索 高尔基 本书成书于1913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童年生活”部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辽逸翻译的《童年》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我(阿辽莎)4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和外祖母带我乘船去尼日尼投奔外祖父家。 外祖父长了个鹰鼻子,凶巴巴的。家里开了一个染坊,生活还算宽裕。两个舅舅因为闹分家,经常争吵、打骂。他们甚至还要分母亲的嫁妆。 染坊里真好玩,白布在里面不知怎样一弄,出来就成了五颜六色的,神奇极了。在表兄萨沙的怂恿下,我把家里过节用的白布染成了黑色,把外祖母吓得惊叫起来。她想帮我隐瞒,谁知萨沙还是向老爷子告了密。老爷子大动肝火,将告密的萨沙和作案的我都用木条狠狠打了一顿。 我自此越发敏感起来了,对周围的人和事开始倍加小心。 母亲是最可怜的,她在外祖父的眼中似乎更像一只害虫。对于家人的羞辱、欺凌,母亲忍无可忍,却又无可奈何。“若不是有你,我早就离开这个活地狱了!”她常说。难道,我是她真正的累赘? 一天,母亲真的走了。在这冰冷残酷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深深爱着我。她时时处处小心庇护着我,她的祷告让我相信有一个无限仁慈的上帝在关怀着人们的苦难。晚上,头发长长的外祖母总会给我讲童话和民间的故事,有趣极了。 日子慢慢过着。一天深夜,染坊突然起了大火。两个舅舅拼命争夺的核心财产——染坊,化成了灰烬。外祖父草草给他们分了家,另买了一处房子搬了出去。 后来又搬了一次家,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单独住了,院中的一些房子租给了别人。在房客中有个人称“好事情”的先生,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身上还老有股化学试剂的怪味。他经常闷在屋中捣弄一些瓶瓶罐罐,少言寡语,不和人交往。他对我却很和蔼,他劝我要好好学习写字,长大了把外祖母的故事记下来。不知为什么,外祖父和其他房客都不喜欢他,他们说他是魔鬼,于是把他撵走了。这帮混蛋! 母亲也不知在哪里和哪个男子生了个孩子,回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气极了。不久,母亲就和一破落的贵族子弟结了婚,带着我搬了过去。继父好赌,一场赌博中他竟把家产全输光了。正在此时,我开始了小学生活。 因为贫穷、衣服破旧,老师和同学常常嘲笑我。我憎恨这学校。一天黄昏,我看见继父用脚乱踢母亲,怒火中烧,遂操起一把水果刀拼命向他刺去。刀扎偏了,力气又小,暴怒的继父狠狠报复了我。 我被赶回了外祖父家里。此时的外祖父因为家道败落变得更加的吝啬,连喝茶放茶叶也要一片片地数。家里越来越穷,狠心的外祖父竟然把外祖母赶出了家门,让她自谋生路。我也开始到处拾破烂卖钱,有时也去偷些劈柴。在街头生活中,我结识了一帮穷哥们儿,开心极了。 但没过多久,母亲又带着吃奶的婴儿回到了外祖父家。继父丢掉了职位,抛下他们偷偷溜走了。受尽折磨的母亲大病了一场,离开了人间。安葬完母亲,外祖父对我说:“喂,阿辽莎,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去吧!”于是,我就到人间去了。 指名篇章 “我”发现“外祖母”的“上帝”很和蔼可亲。以下是一段儿童视角的成人故事的精彩描写。文中的“她”指外祖母。 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捎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给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胡萝卜。 “您真糊涂,我的好太太。”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 我想了又想,怎样才能给这个双下巴细眼睛的红发胖女人来一次更痛的打击。 《童年》电影剧照 我观察邻人们的内讧,知道他们互相报复的方法是:切掉猫尾巴,把狗给毒死,打死公鸡和母鸡,或者半夜偷偷地进到仇人的地窑里,把煤油倒入腌白菜和王瓜的木桶里,把桶里的克瓦斯放出来,——但是这些办法都不合我的意;需要想一个更惊人更厉害的方法。 我想到一个法子:我瞅酒馆女主人下地窑的时候,合上地窑的顶盖,锁上,我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就一溜烟地跑到厨房里,外祖母正在那里做饭。她没有马上明白我为什么高兴,但当她弄明白后,狠狠地朝我的屁股拍了几巴掌,把我拖到院子里,叫我到房顶上去找钥匙。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默默地把钥匙拿下来,躲到院子角落里看她释放被俘获的酒馆女主人,她们俩友善地一面走过院子,一面大笑。 “我叫你知道厉害,”酒馆女主人攥紧胖胖的拳头威吓我说,但她那看不见眼睛的胖面孔露出和蔼的笑意。外祖母揪住我的领子,把我拉到厨房里,问道: “你干吗要这样做?” “她拿胡萝卜打你嘛……” “你是为了我吗?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瞧我把你这块废料塞到炉底下喂老鼠,你就知道了!你算什么保护者啊,一个小泡泡儿,一戳就破!你看我告诉外祖父——他不打掉你一层皮才怪呢!到顶楼念书去吧……” 她整天不理我,到晚上,在没有祈祷以前,她在床沿上坐下,教训了我几句永志不忘的话: “阿辽莎,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帝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帝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 她沉默了一会儿,嗅了嗅鼻烟,眯缝起右眼,补充说: “是啊,谁犯了过错,大约连上帝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弄得清楚的。” “上帝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吗?”我吃惊地问道。她轻轻地、悲哀地回答道: “他要是什么都能知道,大约有很多事情人们就不会做了。他老人家从天上向人间、向我们大家看了又看,有时会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我的人们啊,我的亲爱的人们啊!噢啊,我是怎样可怜你们啊!’” 她自己也哭了,带着满脸的泪痕,到墙角祈祷去了。 从那时起,她的上帝对于我更亲近更可理解了。 (选自《童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阅读指导 苦难和奋斗是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题。高尔基的作品,无疑是这类文学的典型代表。所不同的是,《童年》是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的生活自传的“童年部分”,它是一个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斗士的人重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结果”。当然,很多童话以至少年小说都是成年作家写的,但《童年》显然和它们不同,它绝不是一本儿童读物,“儿童视角”之于《童年》只是一个技术手段问题,它所展现的并不是儿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图画。高尔基通过童年阿辽莎告诉我们的,是19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生活及思想的真实:庸俗、自私、无聊、无奈、虔诚、怀疑、亵渎和无尽的困难,以及这一切灰色当中不时闪烁的爱的火花。 和现代派小说惯用的“儿童视角”不同,“阿辽莎视角”没有统领全书,而只是在某些细节才起作用。通篇来看,“童年阿辽莎”是由成年的“我”来回忆叙述的。因此,《童年》根本上是一部传统小说,用的依然是全知全能视角,少有现代派小说的痕迹。从阅读经验来看,该小说似乎是把一些小市民的故事压缩编织进一个少年的经历里,而各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却很少,缺乏艺术的有机性、完整性。这一点,高尔基自己也有察觉。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他写道:“我个人觉得,书写得不成功,有点乱,缺少内在的协调。读起来,觉得太急于交代,所以许多地方描写粗糙,不完全,语言不够精练。” 高尔基小说《我的大学》电影剧照 但这并不是说《童年》不是一本优秀小说,由于成功运用了典型概括等艺术手法,由于以童年之心再现市民庸俗生活的庸俗、苦难,小说具有异常强烈的感染力,能使任何一个经过苦难的仁慈心灵唏嘘不止。不算长的篇幅内,出场人物众多,却大都个性鲜明,“外祖母”的形象、“母亲”的形象,甚至于凶恶、冷酷的“外祖父”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不失真实和丰满。在性格的生动性、完整性上,《童年》较后来的一些概念小说要高出千百倍。它能让人读后为“好人遭厄运”鸣不平,也会因“恶人”(如“外祖父”)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复杂而顿生怜悯。 阅读建议 “外祖母”形象是全书的亮点,祖孙情深感人至深,读者可仔细体会作者细节刻画的技巧。能联系其他的“儿童视角”小说来进行比较阅读,会有更多收获。 童年我曾哀悼自己的童年 那永远不再回来 被我遗失在遥远的海边 那时我在列车上飞驰 窗外田野像海浪向后奔流 我留恋着每一个地方 留恋着每扇敞开的窗口 我漫步过城市街头 站在霓虹灯下等候退票 然后在候车室的长椅上过夜 天明再踏上乡村大道 我曾和许多人一起生活 从各种工具上挥落汗水 我习惯于喝家酿的烈酒 在甲板或麦秸上香甜入睡 沿着地图上的每一条公路 我的童年骑在马背上走过 从牧人的帐房,伐木者的小屋 走向高原上人迹罕至的部落 我喜欢山顶清洌的泉水 从岩石间琤琮地流淌 我喜欢山顶上宁静的湖水 鹿群在岸边安静地徜徉 我喜欢站在陆地尽头 望着海面上风雨迷茫 海鸥呼唤着我的灵魂 飞往远远的看不见的地方 如今我一闻到海浪的气息 就要去寻找遗失的童年 那一串绿色的神秘的梦想呵 已离我远去,永不回还 《童年》是一支清纯甘冽的谣曲,这里纤尘不染却心旌动摇,是诗人对失落的美、失落的天真、失落的纯粹唱出的挽歌。这种挽歌的歌唱者,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大孩子”,前者可见出深沉痛切,后者也自有明亮纯真。《童年》的抒情角度是“大孩子”的,他唱得尽性尽情,撩人魂魄,引你去回想自己那难忘的童年时光。 艾略特在他的《观点》一书中谈过:“一个著者的想象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就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艾略特当然不是从诗人的童年视角的方面去谈意象的形成,但这段话的确说明了童年的感性生活对一个诗人一生的影响。 这支谣曲的作者的童年,是充满了自由和冒险感的,诗中的一系列意象并置使我们体味到了这一点。这里的童年,不是寓意深长的对自由和流浪感的依恋的象征,它们就是童年本身,是未经雕凿的直接意象。从这些直接意象中,童贞的气息猎猎扑来,这是那些反复磨砺的意象交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但是,生命的童年是一去不返了,它们像“一串绿色的神秘的梦想”永远消失了迹影。这首诗写得很单纯,抒发的也是人的常规感情,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在于诗人没有故做深沉、故做悲怆状。他像一个大了的孩子向人们诉说他不能实现的幻梦。这种抒情角度的选择,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西班牙诗人洛尔加,也写下了大量类似童谣式的作品,像《春歌》、《小广场的歌谣》、《情歌》、《月儿,月儿谣曲》等,这些作品不但没有使诗人降格,反而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诗的声誉。看来,决定一首诗价值的,未必是思想的深刻度,而是艺术的纯粹度。你达到了这种纯粹,你就是真正的诗人。否则,你顶多是个低能的思想者或者什么也不是。 童年tóngnián幼年;儿童时期。 同年;童年◉ 同年tónɡnián 残年、高龄、高年、暮龄、暮年、颓龄、晚年、遐龄;华年、妙龄、妙年、绮年、绮岁、青春、青年、韶年、少年、龆龄、龆年、髫龄、髫年、童年、幼年、早年○残年cán nián(名)指人的晚年:风烛~|~暮景| 以~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高龄gāo líng(名)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他已经到了九十多岁的~|一位百岁~的老人| 以七十~竞选总统。 ○高年gāo nián(名)老年人:~恩师|~资深的医生|游子~最断肠。 ○暮龄mù líng(名)晚年:思乡之情,~尤甚|直至~记忆里还珍藏着这些美好的往事。 ○暮年mù nián(名)晚年:烈士~,壮心不已 |~景象。 ○颓龄tuǐ líng(名)衰老之年:春光虽好,怎奈~|~犹存壮志。 ○晚年wǎn nián(名)老年:将近~|幸福的~|愉快地度过~。 ○遐龄xiá líng(名)高龄:二老安身乐道,以度~|虽已~,每日仍读书不辍。 ●华年huá nián(名)青年时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青春~|懊悔虚度~。 ●妙龄miào líng(名)指女子的青春时期:~女郎 |风韵不让~|她十八九岁,正当~|~少女。 ●妙年miào nián(名)指少壮之年:你乘此~,正该读书 |他以~出使西域。 ●绮年qǐ nián(名)华年;少年:他~有美誉|~玉貌,花儿一样娇艳。 ●绮岁qǐ suì(名)青春;少年:才高八斗,~登科| ~得志 | ~展才华。 ●青春qīng chūn(名)青年时期:~期|~年华|永葆~|保持~|美好的~|~不再|~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把~献给祖国。 ●青年qīng nián(名)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时期:~人|~学生|~时代|~突击手|~是精力旺盛时期|从~进入壮年。 ●韶年sháo nián(名)青年时期:~一去不复返|春风容易送~|只恐~易零落。 ●少年shào nián(名)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时期:~儿童|~时代|~歌手| 自古英雄出~|~运动员 |~得志|从~进入青年。 ●龆龄tiáo líng(名)七八岁,童年时代:~之志,白首不衰。 ●龆年tiáo nián(名)童年:严考殒没,我在~|~秀发。 ●髫龄tiáo líng(名)〈书〉童年:生而颖异,~能文|罪在不赦,~无留。 ●髫年tiáo nián(名)〈书〉童年:~伙伴,都已成家立业。 ●童年tóng nián(名)幼年;儿童时代:~好友|~遭遇|~的回忆|幸福的~。 ●幼年yòu nián(名)人从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时期|~心理 | ~保健。 ●早年zǎo nián(名)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当过教员|她~参加过进步组织|~赴美留学。 童年 童年童年 幼年 童稚 小儿 早岁 ☚ 年 少年 ☛ 人生各时期 人生各时期一岁以前的时期:婴时 婴儿期 婴儿时期 另见:青年人 成年人 老人 年龄 年轻 年老 ☚ 人生各时期 青年时期 ☛ 幼年/少小/总角/弱年/夙龄/龆年/孩提/童稚/期岁/玉童/成童/童牙/赤子/孺子/夙龄/幼夙/幼学/奇童/神童/稚年/孩儿/孩抱/孩孺/孩稚/黄口/姣姣/乖乖/小鬼/小嘎/伢子/崽子/小宝贝/小猴子/小家伙/小把戏/小不点儿/小淘气儿 ☚ 犬马之齿 幼年 ☛ 童年 《童年》台湾校园歌曲。1=D 4/4拍 ☚ 小马车 小号手之歌 ☛ 童年childhood;boyhoo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