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伶病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伶病酒

刘伶病酒

亦题《刘伶》、《刘伶纵酒》、《刘伶病酒渴甚》。南朝宋志人小说。刘义庆撰。原载《世说新语·任诞篇》。吴曾琪《旧小说》、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刘文忠《文言小说名篇选注》、李继芬等《汉魏六朝小说选译》皆录入。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晋时曾任建威参军。“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晋书》卷四十九有传。本篇写他好酒的一段趣事。叙述:刘伶喝酒过多而身体不适,但仍然想喝,就向妻要酒。妻把酒泼掉,把酒器砸掉,哭劝:“君喝得太多,不合养生之道,定要断酒!”刘说:“好,我不能控制自己,只有在神前发誓才能断酒。快去置办酒肉吧!”妻照他的话在神像前摆好了酒肉,请刘发誓。刘跪祝:“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病,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引酒进肉。一会,又醉倒了。小说通过刘伶纵酒的一个片段,表现了刘伶任诞不拘,不务世事,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特征,反映了魏晋“名士风流”一个侧面。刘伶所生活的魏末晋初,司马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屠杀政治上异己的名士,为“七贤”之一的嵇康即惨遭杀戮。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为了避祸,借此麻醉自己的神经,崇尚虚无,清谈玄学;或纵酒狂饮,追求享乐,放浪形骸。他们还以此自命风雅,造成一种所谓“魏晋风度”、“名士风流”。《世说》以大量篇幅(包括本篇)记载了名士的这种虚无、颓废、放荡的态度,曲折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文人的苦闷,在某些方面也有反对正统的封建礼教的色彩。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具有消极的思想影响。从本篇看,没有直接写刘伶对现实不满;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刘伶那种隐藏在内心的苦恼。“病酒”,已道出刘的饮酒非属正常。刘伶并非酒徒或酒疯子,酗酒害处并非不知,家属也多次劝阻过,但却就是非饮不可。“我不能自禁”,看来只有借酒消愁,在醉生梦死中逃避险恶现实而得到解脱。作品的思想底蕴,是极为深刻的。作品刻画人物细腻、生动,特别是善于捕捉精彩而有特征的生活片段,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打破以狂饮或醉态写酒徒的惯例,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如刘伶那段“祝言”,不仅是情节和事件的构成因素,尤其是表现主人公性格的神来之笔。它将刘伶不敬鬼神、但求一醉,诙谐机智,玩世不恭等性格和风貌,刻画得栩栩如生。胡应麟评《世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本篇对话描写,即是如此。作品巧于布局,结构缜密;情节委曲,具有速写的特色。全篇以酒为线索,通过病酒、求酒,捐酒、谏酒,具酒、祝酒,引酒、醉酒等一系列言行的曲折描绘,活生生地展现了一幅时代色彩浓厚的苦中酗酒图。特别是后半部分,在妻子谏酒似乎有成效的氛围中,作者笔锋一转,写刘伶谲誓“引酒”,于平铺直叙中蕴含跌宕起伏,在出人意外中显示出合情合理,颇具戏剧性,使人回味无穷。这种艺术手法对后世创作影响很大,使它成为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刘伶曾作《酒德颂》,他的嗜酒和放诞很突出。《世说·任诞篇》尚记有刘伶纵酒而“脱衣裸形”事,可为本故事的姊妹篇。

☚ 陶公少有大志   刘伶 ☛

《刘伶病酒》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注〕 ① 刘伶: 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魏末曾为建威参军。纵酒放诞,蔑视礼法,为“竹林七贤”之一。 ② 摄生: 养生。 ③ 隗(wěi 委)然: 倾颓貌。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熟悉刘伶的都知道: 此公名列“竹林七贤”之一,长得“容貌甚陋”,却以“好酒”驰名天下。他一生“唯酒为务”,只要一见到酒,便“奋髯箕踞,枕麴藉糟”,非拼个酩酊大醉不可。据说他“终其世”只做了一篇文章,也与“酒”有关——那就是传诵至今的《酒德颂》。本篇所记叙的,便是刘伶“好酒”生涯中的一个片断,或者说,一幕令人捧腹的家庭笑剧。

幕布拉开的时候,刘伶正患着酒“病”——大约昨夜又喝了个昏天黑地,此刻醒来,还渴得要命。旁人口渴,要的是水;唯独此公解渴,也还得靠酒。

可是他到处找不到杯中之物。原来是他夫人动了气,一怒之下把酒都倒了,连喝酒家什也一并砸毁。这下刘伶可惨了,只好再求夫人发慈悲。文中的“从妇求酒”四字,不可轻易放过: 那简直把刘伶低三下四、死乞白赖地缠着夫人要酒的神态,全都画活了。

接着便见泪水涌上了刘夫人眼眶: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看来这夫人心中之气未平,又已生出一片爱怜之情。所以“必宜断之”虽近乎命令,刘伶听来却一点也不感到严厉,故回答得也干脆: “很好!我这就断酒——只是我怕管不住自己,须得到鬼神那里发誓求佑才行。——你快去准备酒肉吧!”这便引出了刘夫人同样庄重的应诺: “敬闻命。”只此三字,妇人那收泪而喜、满心欢悦的笑影,已浮现其中,记叙得也真绘声绘形!

场景转移,已在酒肉供奉的神前——看来刘夫人虽曾“捐酒毁器”,其实还颇留有余“酒”,这便是妇人有心计处。此刻刘伶的心境不知如何,但脸色肯定是虔诚极了: 你看他真就“跪”到神前,口中念念有词起来: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这开初几句听去倒也全是真话: 他本就是个“天生”酒鬼,以酒为命的嘛!接着该说到断酒了。盯视一旁的刘夫人,想必正喜孜孜等着下文呢。谁知——“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这是什么话?刘夫人大吃一惊,这边刘伶则已赶紧“引酒进肉”,“跪”在神前就大喝大嚼起来。待到刘夫人缓过神来,想要拦阻,刘伶早又醉成一团,瘫倒在地了……

一幕“断”酒之誓,就这样变成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笑剧。其可笑处全在刘伶“渴”急使诈,连严厉的夫人也给骗了。这骗局早在刘伶回答“甚善”的时候,大约已在他闪烁不定的眼光中泄露,可惜刘夫人泪眼未干,未能识破。当着刘夫人急急忙忙准备酒肉之际,刘伶一定在心里窃笑不已吧?此篇行文之妙,正在于始终不动声色,只将人物的语言、行动,稍加叙述和勾勒,便将这幕笑剧逼真地展现在眼前。诙谐的情趣,借助于格外庄重的语气描摹和“跪”神发誓的细节刻画,由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带着刘伶所特有的风神,嬉笑着走到了读者面前。明人胡应麟称赞《世说新语》: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恍然生动,而简约玄远,真致不穷。”从“刘伶病酒”,读者即可窥其“恍然生动”之一斑。

不过,读了这则记载,恐怕还不能一笑了之。像刘伶这样的名士,竟然在纵酒放诞中了其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按照他《酒德颂》所说,好像是不满意于“贵介公子”、“搢绅处士”之流的“陈说礼法,是非锋起”,是有意以此放诞之行,来与“礼法”作对似的。但酗酒到了《名士传》所说的“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 ‘死便掘地以埋’”的地步,这生涯也实在可悲了。倘若不是魏晋之际政治的黑暗,知识之士惨遭迫害而人人自危,又何至于此!刘伶便是这旧时代埋葬的一位悲剧人物。在他那可笑的荒诞言行背后,我们不是听到了类似于阮籍那“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苦闷叹息和哭泣之音么?

字数:1703
张巍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刘伶病酒

刘伶饮酒过度以致生病。泛指人放荡不羁,嗜酒成性。魏晋时,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饮酒过度,身体得了病。妻子气得把酒倒掉,砸毁酒器,哭着劝他保重身体。刘伶假装要在神灵前发誓戒酒,让妻子在供桌上摆好酒肉。刘伶跪下祝祷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他端起酒,抓起肉,又喝了个酩酊大醉。(见《世说新语·任诞》)

刘伶病酒

《刘伶病酒》

选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自古以来,酒与文人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对魏晋名士来说,酒更是形成其独特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如此,其中的功用却大不一样:在陶渊明那里,饮酒无疑是净化人格的一种手段;对阮籍而言,沉湎于醉乡则是逃避现实,消灾免祸的一种途径;但对本篇的主人公刘伶来说,鲸吞海饮却是纵欲放荡、自我摧残的象征,本篇即反映了这种精神意向。它通过刘伶和其妻一段极富幽默感的对话,展现了主人公对酒的近乎病态的嗜好和颓废的人格,文字虽然简略,但情态毕现,非但刘伶的形象生动如画,即作为陪衬的刘妻的性格也跃然纸上。言简意赅,方寸中见天地是六朝小品的特点,本篇体现了这种风格。

☚ 周处   王子猷居山阴 ☛
0000663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