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名学 穆勒名学清末逻辑学译著。清末严复(生平见《天演论》条)译述。1905年出版。作者系英国约翰·穆勒(J·S·Mill)。英文书名为《A System of Logic》,严氏所译的是其上半部。 严复通过译述介绍了洛克、培根开创的经验论以及逻辑学。“本学之所以称逻辑者,以如贝根(培根)言,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明其为体之尊,为用之广,则变逻各斯为逻辑以名之。”作者认为逻辑学是西方所有科学的根基,是富强的根本原因,“西学之所以翔实,天函日启,民智滋开,而一切皆归于有用者,正以此耳”。并认为中国的旧学恰恰缺少这种归纳逻辑,大多都是不察事实的先验之学。“若以中学言之,则古书成训,十九皆然。而宋代以后,陆王二氏心成之说尤多。”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译述促使人们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严复在认识论上接受了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阅历”,没有“阅历”也就没有科学。“智慧之生于一本。心体为白甘,而阅历为采和,无所谓良知者矣。即至数学公例,亦由阅历。”以为天文、地理、化学、以至逻辑与数学都是实际经验——“阅历”的总结。并进而把人的认识得到的途径分为“元知”和“推知”两种。“人之得是知也,有二道焉:有径而知者,有紆而知者。径而知者,谓之元知,谓之觉性;紆而知者,谓之推知,谓之证悟。”还认为直接得之于感知事物的“元知”,为一切智慧的来源和开始,“故元知为智慧之本始,一切知识,皆由此推。闻一言而断其为诚妄,考一事而分其虚实,能此者,正赖有元知为之首基,有觉性为之根据。设其无此,则事理无从以推,而吾人智识之事废矣”。作者强调经验论,断言知识只能出于“元知”;但又认为“元知”并非全都诚而不妄,有时并不能给人以真相,还有“待阅历学问而后明”的“推知”。 严复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掌握那真实无妄之知——“诚”。“名学为求诚之学……诚者非他,真实无妄之知是已。”作者主张“以心亲物”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物为意因,不即因而言果,则其意必不诚……英儒贝根(培根)以标以心亲物之义也。”从此观点出发,严复在译述中批判旧学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学之所以多无补者,其外籀非不为也,为之又未尝不如法也,第其所本者,大抵心成之说,持之似有故,言之似成理,媛姝者以古训而严之,初何尝取其公例,而一考其所推概者之诚妄乎?此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作者批判以陆王心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不本于实测,而本诸人心所意以为者”的“良知良能诸说,皆洛克、穆勒之所屏”。并强调认识的检验标准是实际经验,经得起实际检验的认识才是“诚”,“古人所标之例,所以见破于后人者,正坐阙于印证之故。而三百年来科学公例,所由在在见极,不可复摇者,非必理想之妙过古人也,亦以严于印证之故。” 严复经验论的认识方法,在中国近代哲学领域独树一帜。他是把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划时代人物,从此中国近代哲学才真正摆脱了古代经学的形式。 主要版本有1905年金陵蒯氏金粟斋木刻本。193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的严译名著丛刊本。三联书店1959年排印本与商务印书馆1981年排印本。 ☚ 法意 名学浅说 ☛ 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演绎和归纳》,严复译。把归纳逻辑看作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认为科学的一切基本原理都是靠归纳方法获得的。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穆勒名学》mu le ming xueA System of Logic→trans.严复 (Yan 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