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稻恶苗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稻恶苗病rice bakanal disease

由藤仓赤霉侵染,为害稻株地上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本病遍及世界各稻区,严重发病时损失可达10%~20%。近年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种子消毒,已基本上控制为害。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受侵染。发病后病株叶片细长,全株淡黄绿色,分蘖减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外,基部茎节生有许多不定根,在叶鞘和节部覆有淡红色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剖开病茎,腔壁可见蛛丝状菌丝,一般多在抽穗前枯死。枯死茎秆上散生或群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囊壳。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徒长和黄化,有时也可见病株矮化或与株高正常。产生不同症状的原因与病原菌的株系和不同株系产生的毒素(如镰刀菌酸引起矮化,赤霉素引起徒长)以及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有关。
病因 病原菌的有性态为藤仓赤霉[Gibberellafujikuroi (Saw.) Wollenw.],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子囊壳蓝黑色,球形,大小为250~330×220~280(微米);子囊圆筒形,大小为90~102×7~9(微米),内含子囊孢子4~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胞,大小为14~18×4.4~7(微米)。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形,单胞,无色,间或双胞,成串珠状;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有3~5个隔膜。无厚垣孢子。菌核深蓝色,球形,80×100(微米)。
菌丝生长温度为3~39℃,最适温度25~30℃,侵害寄主以35℃为最适,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低于2℃或高于40℃生长受到抑制。子囊壳形成以28℃左右为最适,10℃以下或30℃以上均不能形成。病菌致死温度,分生孢子为55℃、17.5分钟,60℃为2.5分钟;菌丝为55℃、20分钟,60℃、5分钟。对低温的抵抗力很强,能耐-23℃的低温。
病菌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赤霉素(Gibberellin)镰刀菌酸(Fusaric acid)、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去氢镰刀菌酸(Dehydrofusarc acid)、脉镰刀菌素(Vasinfusarin)等5种物质。赤霉素和赤霉酸能引起稻株的徒长,镰刀菌酸和去氢镰刀菌酸则有抑制稻株生长的作用。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菌系引起的寄主反应分为三类,即徒长,矮化,或不引起显著症状。
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不同,尚未发现免疫品种,通常糯稻较籼稻发病轻。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有关,土温35℃时最适于发病,25℃以下或40℃以上不表现症状。种谷或秧苗受伤有利于病菌侵入,水稻收割后不立即脱粒,堆放时间越久,谷粒受害和污染的程度增加,从而增加翌年初次侵染源。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初次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或病稻草上和土壤中越冬,翌春浸种时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稻种而传病,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覆盖催芽,种子发芽时,病菌从芽鞘侵入引起发病。带菌秧苗移栽后,菌丝体逐渐蔓延至全株,刺激茎叶徒长,病株叶鞘和茎部产生分生孢子,可传播到健苗,自茎部伤口侵入,引起再次侵染,水稻开花时,经风雨传播,感染花器,从内外颖壳侵入颖片和胚乳内。病菌如入侵较迟,病谷外观与健谷无异,但菌丝已侵入颖部或种皮组织内,脱粒时病部分生孢子沾附健谷表面使之带菌。
病害控制 本病主要由种子带菌,防治措施以选用无病稻种和种子消毒为主。药剂浸种可用福美双、乙基大蒜素(抗菌剂402)等。此外催芽时不用病稻草覆盖,减少病菌侵染。

稻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

又称白秆病。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Wollener〕。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 Sheld)。从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 cm,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色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