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程廷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程廷祚 程廷祚1691—1767初名默,字启生,号绵庄,晚号青溪居士。原歙(今安徽歙县)人,曾祖迁至江宁,占籍上元(今江苏南京)。弱冠为诸生,雅静修洁,人目为“秀才娘子”,或呼以“程娘子”。为学专治经;其治经学一空依傍,独立于世,深造自得,颇有成就。凡星经、地志、乐律、礼仪,咸洞其本原,不为汉学、宋学所束缚。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被荐应博学鸿词试,不肯逢迎权贵,报罢。乾隆十六年,江苏巡抚复以“经学”荐,亦罢归。廷祚与程晋芳、吴敬梓交好。据传《儒林外史》中贤士,或取材于廷祚。廷祚亦工诗,情深语挚,华实并茂,袁枚谓其“诗甚绵丽,不作经生语”(《随园诗话》),如《海淀园林》:“隔岸迢遥御路明,林间倒影见人行。朝天多少朱轮过,添入山泉作水声。”其名篇《忧西夷篇》认为西洋人东来,包藏祸心,将来必为中国之害,并以吕宋被翦灭为属国作为例子提醒国人注意。此诗表现出诗人的远见卓识。著作极富,有《大易择言》三十六卷、《易通》十四卷、《易说辨正》四卷、《读易管见》一卷、《尚书通议》三十卷、《青溪诗说》二十卷、《晚书订疑》二卷、《褅袷辨误》二卷、《春秋识小录》九卷、《鲁论说》四卷。其诗文有《青溪文集》十二卷、《续编》八卷、《岫云阁诗钞》、《盎园集》等。《清史稿》卷四八○、《清史列传》卷六六有传。程晋芳、袁枚皆曾为撰墓志铭。 ☚ 黄子雲 厉鹗 ☛ 程廷祚 程廷祚1691—1767清代学者、文论家。《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初名默,字启生,号绵庄,又号青溪。上元(今江苏江宁)人。诸生。初识武进学人恽鹤生,闻颜(元)、李(塨)之学。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塨南游金陵,廷祚屡过问学,读颜元《存学编》,以为“颜氏起于燕赵,当四海倡和翕然同风之日,乃能折衷至当,而有以斥其非,盖五百年一人而已。”于是力屏异说,以颜元为主,而参以顾炎武、黄宗羲。故其读书极博,而皆归实用。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十六年举经学,皆报罢。三十二年卒,年七十七。廷祚深于经学,能确然言其所言,无所依附,既不满宋学之空疏,也不同于汉学家的繁琐考据,更看不起词章之学。他推论文章的根本,在于“立诚”,所谓“为文之道,本之以诚”,而“立诚为本,有物即诚也”(《与家鱼门论古文书》)。认为文章是诚中形外的自然表现,主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反对“无补于实用”之文(《复家鱼门论古文书》)。所著《骚赋论》是很有影响的赋体专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赋体起源及诗、骚、赋之同异;中篇论赋的发展演变,提出宋玉为赋家之始,对唐以后赋,则采取了不科学的否定态度,称“唐以后无赋,其所谓赋者,非赋也”;下篇以“风雅”、“比兴”、“讽谏”之义以及“先以理而后以词”的原则,评说骚、赋之短长。著有《易通》、《尚书通议》、《春秋识小录》、《礼说》、《鲁论说》、《青溪文集》等十多种著作。现有《金陵丛书》本《青溪集》。 ☚ 程先甲 程恩泽 ☛ 程廷祚1691—1767中国清初颜李学派学者。初名默,又名石开,字启生,后改廷祚,号绵庄。新安人。年少即以文名。后识颜李学派学者恽皋闻,得受颜李之学。1720年于金陵又从李塨问学,亦读颜元《存学编》。主守颜李之学,力屏异说。终生不仕,晚年闭户穷经,自号清溪居士。从气一元论出发,伦理思想上主张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一切自然欲望皆源自人的至善本性,故都是合理的。“天地一交而生生不已,至善之源由此开,而物感之端亦由此启,其端则有三:饮食也,男女之欲也,乐生而恶死也。是三者名为物感而亦发于至善之性。”(《原道》)但同时亦强调对人的自然欲求要加以节制,以防其陷溺于“物感”而流于为恶。“道也者,广其爱而节其爱者也。无以节之,则饮食也,飻兄之臂可也;男女者,楼东家之处子亦可也;乐生恶死者,无可弗为也。”(同上)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则力倡以六艺之学为根本内容,反对释氏遗弃人伦物理,一味以明心见性为务的道德观,指出这种“以遗弃外物,独见本性为高妙”的观念与儒家礼乐之教相悖谬。“佛乐之道与礼乐正相反,礼乐欲人之有所守以入道者也。佛氏欲人之弃所守以悖乎道者也。”(《青溪文集·礼乐论上》)同时指斥宋儒以玄虚的心性义理夸示于人,“与魏晋习尚似异而实同”,是陷溺释氏而不自知。主要著作有《青溪文集》、《青溪诗说》、《周礼说》、《论语说》、《尚书通义》、《大易择言》、《易通》、《彖爻求是说》等。 程廷祚1691~1767Cheng Tingzuoscholar,poet and litterateur of the Qing Dynasty,also called Hermit Qingxi. Works:Collected Works of Qingxi,etc.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