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汉哲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汉哲学中国封建社会初创时期的哲学。这一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思想趋于成熟,而与之相对立的“异端”哲学思想也逐渐兴起。秦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国家。秦始皇依据法家理论,废封国,立郡县,“使黔首自实田”以定赋,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严刑峻法的统治,以及禁私学,废“诗书百家语”的措施,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存在十五年后就被起义的农民推翻。汉代统治者接受了秦覆灭的教训,在经济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秩序和有利发展生产的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繁荣。与此相适应,思想控制有所缓和,在中央和地方,先秦各派学说都逐渐活跃。但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黄老学派起着实际的思想指导作用。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以后,统治者对农民实行某些让步政策的需要。盖公、司马淡以及《黄帝书》所主张的道法融合,以法治国,上、下相安的无为而治,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淮南王刘安和他的宾客集体创作的《淮南子》大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西汉中叶,因对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对外需要反击匈奴入侵,黄老学派已丧失为新时期的任务作理论说明的活力。由于儒学的政治伦理哲学比较成熟,能够反映封建皇权的要求;董仲舒又对此作了系统论证,汉武帝乃设五经博士,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哲学定于一尊。汉代统治者不论是“崇尚黄老”还是独尊儒术,实际上总是兼采法、名、阴阳等诸家学说,推行“霸王道杂之”的原则。这里的儒、法、阴阳家等已和古代不同,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为用。仅就儒学而言,它糅合儒、阴阳、刑名,提倡“大一统”,正名分,尊王攘夷,以《春秋》决狱,把孔子学说与当时的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已非先秦儒家的本来面目。汉代儒家哲学以经学笺注为其思想形式,以宣传神学目的论为其理论特色,以论证君权神授为其主要内容。其中今文经学对其发展的影响最大。西汉董仲舒编著的《春秋繁露》和东汉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是汉代儒家哲学的主要典籍。这些著作把“天”人格化,把阴阳五行伦理化,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牵强比附,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三统”、“三正”的历史观念和灾异、谴告的天人感应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君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永恒性作出说明。与此对立,一批出身于古文经学的儒学家,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逐渐走向经学神学的反面。他们不同程度地吸取天文学中形成的盖天、浑天、宣夜三家关于天体结构的理论,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著作对生命成因、疾病起源、形神关系所作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提出了具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倾向的“异端”哲学思想。在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时,有司马迁对“天道”的怀疑和对神秘主义思潮的批评;西汉之际,有扬雄、桓谭以自然论反对目的论,以精神依倚形体反对神仙方术的斗争;东汉谶纬迷信盛行时,王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揭示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荒诞,把“天”还原于自然之天,把“人”视为物中之一物,把世界的统一性归于物质性的“气”。他所建立的“天道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体系,是这个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成果;在东汉末的社会政治危机时,有崔寔、王符、仲长统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并在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继续批评神学世界观。这一历程显示出无神论与有神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围绕天人关系所进行的争论。东汉末年,佛教和道教也开始在民间流传。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佛教初传入时被看作是神仙方术。东汉末,汉释大量佛教经典,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逐渐被人们作为一种宗教世界观所理解和接受。道教原起民间,分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个支派。这两个派别在宗教形式下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以及“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的朴素平等观,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哲学观点。汉代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秦汉哲学,继先秦哲学之后,进入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唯物主义的特点是以元气自然论反对神学目的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像先秦哲学那样围绕天道观展开的,而是围绕着天人关系在目的论与反目的论的问题上展开的。这一阶段哲学思想对立的阶级基础也与先秦哲学不同。两汉时期奴隶主阶级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归于消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中下层或政治上遭受压制的进步集团与豪族地主的矛盾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这批中小地主阶级当他们受到压抑、排挤,或面临破产的命运,也往往会站在人民一边揭露当权者的一些弱点,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他们的“异端”哲学思想是这一阶段哲学发展的精华。秦汉哲学所涉及的问题比先秦哲学更为广泛,除了探索天人关系外,还对形神、人性、知行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作了比从前更为深入的论证。秦汉哲学唯心主义不是先秦哲学唯心主义的简单重复,而是适当地利用和改造唯物主义的某些个别命题,对封建等级制作哲学论证,使之成为强迫人们信奉的教条;而秦汉哲学唯物主义则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结成联盟,根据当时的科学成果与实践来揭穿各种神学虚构,从而推动了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