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歌》

其一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这首民歌在当时大约流传得相当普遍。同样保存在《乐府诗集·吴声歌曲》中的八十九首《读歌曲》,就有一唱一和两首,与此基本相同。而《读曲歌》说得更为周详:

上树摘桐花,何悟枝枯燥;迢迢空中落,遂为梧子道。(原唱)

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和辞)

“梧子”本指梧桐树所结的实,这里谐音读为“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在民歌中,每以“花”比女方,惟“桐花”却多用以比喻男子。盖“桐”与“童”谐音,《诗经》中即称青年男子为“狡童”;又清人王士禛《衍波词》有[蝶恋花],其中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为传诵一时之名句,皆可为旁证。但王渔洋词涵义,实自吴声歌曲来。因凤以梧子为食,“梧子”即郎之代称,正谓妾之唇吻与郎常在一处也。《秋歌》仅有四句,中多省略,不及《读曲歌》说得清楚。后者是说自己上树摘桐花,为的是取“梧子”;没想到树枝干燥,一下子折断了,从半空落下, “梧子”落了一地,于是这条道路上布满了梧子,成了“梧子道”,其隐喻之意,则为情郎必经之路。 “解”有堕、落意,而“落”又有停留意。故“愿天无霜雪”二句,意谓如果天无霜雪,梧子可以在这条道路存留一千年,也就是说,即使过一千年梧子都落在这条路上,既然如此,则所爱男子将永远从这条路上来寻访自己,亦即千年永爱之意。

《秋歌》说得比较简略,前二句谓仰头看男子,这个男子的确可爱,但语气中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不过“梧子”是要落下来的,等它堕地,自己就可以得到它了。所以“愿天无霜雪”,再过一千年梧子也仍然在这里飘堕,自己总有机会得到它。这里面有一厢情愿的痴情,又切合秋天梧桐结实随风飘堕的实景,写得自然深挚。只是语气晦涩,倘不参照《读曲歌》,是不易理解的。可见读民间文学作品同样要下功夫,如果动辄以为肤浅鄙俗而轻视之,是不会彻底读通、读懂的。

其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这首《子夜四时歌》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形象,细致地刻画了她从忧思到寄情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的开篇, “秋风入窗里。”一句交待季节特色和抒情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在秋日的一个夜晚,萧瑟的秋风吹进了诗中这位女子所住的房间。这一句写秋风由窗外吹到窗内,那么接下去,便该描绘窗内的情形了。果然,诗的第二句,便以“罗帐起飘扬”相接。 “罗帐”,是用轻软的丝织品做成的帐子。秋风钻窗而入,使房内那薄薄的、轻软的丝帐在凉风中轻轻飘动。这前两句,似信手拈来,却形象地描绘出诗中的女子所处的环境,渲染了窗里窗外那萧索、孤寂的氛围,勾画出一种凄清的意境。接下去写明月。那一轮明月把它的银辉洒在诗中那位女子的床前,这使我们终于看清房内这位多情女子的形象。 “仰头看明月”一句,正描绘出她此时的神态。她也许是刚刚从梦中醒来吧。也许她本来就未曾入睡,而是一直在独依孤枕,微微叹息吧。在这样一个凄清孤独、令人忧思的秋夜,她大概一直都在想念着她的那位远方的情人。此时,她纵有千言万语,可向何人诉说?她纵有千思万绪,又向何处寄托呢?她仰起头来,出神地望着那一轮明月。也许;只有明月才会理解自己忧愁的心,那么,何不向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怀呢?

于是,诗的第四句写“寄情千里光”,这便是抒情主人公——诗中这位多情女子敞开心扉对明月的表白。千里光,即月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月光普照千里,既照着自己,也照着远方的情人,两情便可托月光而相通了。何不把自己的情意让月光带给远方的情人呢?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寄托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让南风带走梦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有让狂风带走心的: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也有让浮云带走声音的:“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曹丕《燕歌行》)。在这首《子夜四时歌》中, “寄情千里光”一句,是直接把感情寄托于明月,让明月作为感情传播的媒介,在融融千里月光之下,使诗中女子和她情人的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两厢情也同月光融成一片。

这首诗不仅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它虽是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但这种借月光抒情、寄情的艺术手法很具有典型意义。自《诗经》的《月出》第一次揭示了望月与思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这种对应关系便融汇于人们的审美经验之中。诗人们往往“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焦民笔乘》),谢庄望月而思美人(《月赋》),李白望月而思故乡(《静夜思》),苏轼望月而思手足(《水调歌头》),……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两句,似乎能够浓缩、包含人类的一切相思之情,能使人们借以抒发他们对情人、对亲友、对故乡故国的怀想和忧思的深挚情感。因而,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


古代爱情诗词《》秋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这是《秋歌》十八首中的一首情歌。它描述的是一位闺中少妇、月下怀人的情景。
 阵阵恼人的秋风从小窗口溜进来,肆意地玩弄着她的罗帐。园中月色明朗,树影斑驳,杳无人迹。月光如银,夜凉如水。在这静寂的夜里,她孤独,彷徨。她隔窗望月,思恋着自己的情人。月圆正是团聚时,可她的心上人却远在天涯。她寄情于明月,希望他心有灵犀,也在赏月。千里共赏,月光传情。秋季正是叶落花谢的时候,她感到青春年华就这样消逝了。她有一种惜春的心情。月夜怀人,古诗中常见。《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李白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很明显地受本诗的影响。
 首二句把自然景物人情化了。“入”“起”二字,活现了秋风,罗帐如“人”那样调皮。也影射着她的心上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后二转而写人,点入正题。这样画龙点睛,渲染气氛,感情抒发直泻无遗。全诗对仗工稳,落笔天然。生活中的细节的描述中,衬托着女主人公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刘勰评《古诗十九首》说:“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对本诗来说,也是合适的。

古代名诗《秋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秋歌

 题解
 这是一首哀怨诗。抒发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之情。反映出劳动妇女渴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
 
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捣衣声:借指闺妇对征人思念这情。 ②玉关情:指闺中人对戍玉门关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③良人:丈夫。
 赏读
 首二句在写景的同时紧扣题目,写出了季节特征。在明朗的月夜,长安城里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中,因为这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千家万户的女子捣制征衣的声音就是秋风也吹不尽,因为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秋月、秋声、秋风浑成一个境界,虽是写环境,而人物却在其中。秋天是捣衣季节,秋声挑拨着思妇的深情,秋风更是撩人愁绪。通过这千家万户月夜捣衣,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结尾二句直接表白思妇心志,表露出劳动人民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恢复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先写景语,后写情语,情景交融。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正面写情思,着墨虽少,却有不尽之情。

外国名诗《秋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秋歌

 
 长久的啜泣,
 秋天的
 梵哦玲
 刺伤了我
 忧郁
 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一切,
 又这样苍白,
 钟声响着,
 我想起
 往昔的日子
 不觉泪落。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送我飘泊
 海北天南,
 象一片
 枯叶。
 

(罗洛 译)


 魏尔仑的诗注重音乐美,他认为诗歌应该“首先是音乐”, 《秋歌》就是一个代表。全诗分为三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节奏韵脚自然天成,其外在韵律与内在情感韵律趋于一致, “象小提琴的波动起伏的旋律一样流丽婉转” (罗洛语)。尽管有人说诗是不可译的,美国诗人佛罗斯特甚至宣称,“诗,即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这丧失的东西中很大一部分当然就是指诗的音乐性,加上中、法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亲缘关系很远,译诗要保存原作风貌尤为困难。但由于译者惨淡经营,我们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汉译中领略到原作的音乐美。
 本诗收录在一八六六年出版的魏尔仑的第一部诗集《忧郁诗章》之中。当时作者仅二十二岁,正是如朝露般晶莹剔透的人生之春。年轻的魏尔仑却在满腹忧郁地低吟着“秋歌”,这似乎让人不可理解。然而,只要我们了解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就会从诗的字里行间清晰地感到一颗孤独苦闷的灵魂在颤栗,就可以强烈地体会出罪恶的社会在诗人心中造成的那种沉重的压抑和忧伤。感时抚事,焉得不悲!何况天涯孤旅, 何况落魄飘蓬, 故有《秋歌》 。
 首句“长久的啜泣”为全篇基调, 只不知这啜泣究竟是梵哦玲(小提琴的音译) 凄楚的颤音, 还是寒秋悲凉的天籁?琴声也罢, 天籁也罢,诗人一颗忧郁枯寂的心都被它刺伤了。 在这令人窒息的霜天里,苍凉的钟声忽又传来,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大凡人一生总要听到许多次钟声的, 从婴儿时到教堂受洗初闻洪钟贯耳, 年年岁岁许多明媚与阴暗的日子都萦绕着钟声。 不知唐人张继于客船之中听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何感受。 这位法国诗人于天涯沦落之时, 闻听钟声, 抚今思昔, 不禁怆然泪下。 心也伤了, 泪也落了, 痛定思痛, 诗人深感自己飘零的身世宛若一丛随风飘转的蓬草, 恰似一片任风摧残的枯叶。
 也许, 人们一生中总难免会遭遇到一些命运坎坷和感情波折, 尤其是到了人生的晚秋, 阅历渐丰而暮气渐浓, 再来诵读此诗, 不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加上它富于音乐美, 琅琅上口, 也就深为读者喜爱而广为流传了。但这首诗毕竟过于伤感, 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中国当代西部诗人昌耀之作。 昌耀在沦为“右派”、流放边荒后写下的诗句:头顶是中午直射的阳光, /脚下是寸草不生的戈壁, /老鹰的掠影如飘来的阔叶, /旋转, 遁去……在落叶意象里全无一点落魄者的凄凄惨惨, 有的只是一个蒙冤战士的悲壮情怀。 而我们今天所应崇尚的,恐怕还是后者。
 

(毛翰 郭良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