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论贵粟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贵粟疏》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1)。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2)。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3)?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4)。民贫,则奸邪生(5)。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6)。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7)。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8)。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9)。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0)!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11)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12)。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13)。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14)。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15);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16)。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17)。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18);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9)。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20)。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21)。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22)。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2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24);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25)。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26)。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27)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28)。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29)。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30)。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1)。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32)。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33)。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34)。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35)。神农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36)。”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37)。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38)。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39);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40)

〔注释〕(1)圣王: 圣明帝王。食(si)之: 给他们吃。衣(yi)之:给他们穿。资财之道: 获得物质财富的途径。(2)九年之水: 九年水灾。七年之旱: 七年旱灾。亡:无。捐: 抛弃。瘠: 瘦弱。捐瘠:这里是饿死饿瘦的意思。备: 指备灾的物资。具: 充分准备。备先具:备灾的物资早就准备齐全。(3)海内为一: 全国统一。不避: 不让,不亚于。畜积未及: 指粮食的储备赶不上汤禹的时代。畜: 同“蓄”。(4)遗利: 余利,指土地还有潜力。山泽之利: 山林湖泊中的物产。游食之民: 游荡吃闲饭的人。(5)奸邪: 指奸诈邪恶的事情。(6)著:附着。地著: 定居下来依附土地为生。离乡轻家: 离开乡土,不恋家庭。民如鸟兽: 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到处乱飞乱跑,随处就食。(7)池:护城河。(8)轻暖: 指又轻又暖的衣服。甘旨: 甜美的食物。不顾廉耻: 不考虑廉洁和羞耻,指农民起来反抗。(9)人情: 人的实际情况,指生活需要。再: 第二次。不再食: 不吃第二餐饭。终岁:一年到头。(10)保:抚养,养育。君安能以有其民: 君主怎能拥有他的百姓。(11)务:使……专力从事。务民: 使百姓努力从事。薄: 轻。赋敛(lian):赋税。广: 扩大。(12)上: 指皇帝。牧: 牧养,引申为统治。趋利: 追逐财利。如水走下: 如水向低处流。亡择: 没有选择。亡: 同 “无” 。(13)把握: 手掌里。在于把握: 拿在手中。周: 遍,此为走遍、周游的意思。患: 忧虑。(14)背: 背离,背叛。去: 离开。劝: 鼓励,这里有助长的意思。亡逃者: 逃亡的人。轻资:轻便易于携带的财物。(15)长于时: 长成要一定的时间。聚: 聚集,这里指收获。聚于力: 收获要费很多人力。(16)石: 古代一种容量单位,以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数石: 意即若干石的粮食。中人: 中等体力的人。弗胜: 拿不动。奸邪: 指奸诈邪恶的坏人。利: 认为有利。所利:所贪求。(17)服役: 给官府服劳役。(18)薪樵: 木柴。治官府: 修理官府的房屋。给:供给。给徭役: 应官差。(19)私自: 私下,即个人之间。送往迎来:指交际往来。吊死问疾: 祭奠死人,慰问病人。孤: 幼而无父。养孤: 抚养孤儿。长: “养育” 的意思。长幼: 抚育儿童。(20)尚、复;都当 “还”讲。被: 遭受。政:同 “征” ,征收。急政: 紧急征收赋税。不时: 不定期,指无节制。朝令而暮改:早上发布命令,晚上就把赋税内容改了。(21)具: 交纳。当具: 这里指当交纳赋税的时候。倍称:加倍。鬻(yu): 卖。(22)商贾: 泛指商人。积贮: 囤积,这里主要指囤积粮食等商品。倍息: 加倍的利润。坐列: 开设店铺。操: 操纵,掌握。奇: 指余物。赢: 余利,利润。操其奇赢: 牟取暴利。(23)文采: 指华美的衣服。粱: 精细的粮食。仟佰(mo): 同 “阡陌” ,田地的疆界,这里指田地。(24)因: 凭借。交通: 交往勾结的意思。力:势力。吏势:官吏的势力。力过吏势:指那些大商人与地方势力相勾结,其势力超过了朝廷委派的官吏。相倾:互相排挤。(25)游遨: 游逛。乘坚策肥: 坐好车,赶肥马。履丝: 穿丝鞋。曳(ye): 拖着。缟(gao) :白色丝织品。(26)今法律贱商人: 据《史记·平准书》,“天下已平,高祖乃令: 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27)好(hao)恶(wu): 爱憎。迕(wu):颠倒。乖迕: 相违背。立: 树立,这里有贯彻的意思。(28)方今: 当前。务农: 专事搞农业。(29)以粟为赏罚: 用粮食作为赏罚手段。(30)募:号召。县官: 指官府。爵: 封建社会里只有名誉而无官职的贵族等级。拜爵:封给爵号。(31)渫: 同“泄” ,分散,流通。粟有所渫:使粮食从富人手里分散出来。(32)损: 减少。令出: 法令公布。民利:对人民有好处。(33)主用足: 官府的需要充足。劝农功: 鼓励农业生产。(34)今令: 现行法令。车骑: 战车战马。车骑马:能驾战车的马。复: 免。复卒: 免除兵役。(35)武备:军队的装备。(36)神农: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相传他首先教人种植。汤池: 以沸汤为池,比喻护城河的深险,不易通过。步: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约等于当时的六尺。带甲: 穿铠甲的,指武装的军队。(37)大用: 意即很宝贵的东西。政: 政治,这里有治理国家的意思。本务: 根本性的大事。(38)五大夫: 汉代第九等爵位。功: 功效。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这与交纳战马的功效相比,差得太远了。(39)擅(shan ): 专有。(40)塞下: 边疆,当时指长城一带。

〔鉴赏〕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自西汉初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秦、楚之际,四方兵起,农民失去作业,大饥馑的灾难,致使一石米钱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刘邦下令奖耕农桑,休养生息。时天下既定,民无储蓄,天子遂不能驾纯一色的四马之车,将相或乘牛车。文帝时,人民受战国余风的影响,舍本逐末。贾长沙提出了警告,“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又引古语: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贾长沙痛哭流涕地警告: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所谓地著),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从长治久安的愿望出发,采重农抑商的政策,兼顾汉初的内忧外患而贡此大计,忧深思远,是政治理论家的识见。

和贾谊之论有同又有不同的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贾生为富民安天下而设计,晁错的立论基点主要的是安刘氏,这就与贾生有所不同。他赤裸裸地提出以具体的办法积粟、固边;是贵粟而不是积贮。“错之为文峭直刻深” ,原是一脉相传于商鞅思想。《商君书·农战篇》的开始是: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因此,从性格、思想学术师承根源来看,晁比贾更为激切。

晁错写作政论文的特色,在于他宦途得意,官至亚相; 政治实践的经验丰富,发为文章,事理的说明,细致深入,反复而透彻,说服力强。他引古帝王传流的功绩,从反面、正面,论述达到“畜积多而备先具” 的必要条件。九年之水,七年之旱,国无损瘠是古昔。“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的根源是“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从因果关系之层层推演中逼出结论,逻辑性相当强,正反的对照相当明显。接着,文章同样一反一正地比较,从生活的习惯现象,从不待轻暖、不待甘旨一转而至于不顾廉耻,从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的一般经验直接到必然的结果,从慈母的不能保其子直接到“君安能以有其民哉”的必然结果。文章藉以简单而明确地推论: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以此确立君子之必有为。

第二节说明粟之贵,导致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客观可能性与必要性。比较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而众贵之的根源在上用之故,指出其所具特点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臣因以轻背其主,盗贼歆羡,亡逃者得便。而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不可一日成,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一日弗得而饥寒至。运用极平常的常识,说理却异常明白易晓,这构成晁氏政论文的特色。

第三节是全文的精采部分。晁错深切指出农夫五口之家的苦难生活,以及商贾无农夫之苦,却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于是,大声疾呼: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行文痛快淋漓,是全文中最痛快的对商人的揭发。当然,剥削岂限于商人?作者就粟论粟,仅看到中间剥削者的罪恶,却未能深入,这是其局限性。

然后,作者尖锐地指出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异,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实际上弥补了前文的不足。最后以“入粟于边”绾住全文。

字数:4901
段熙仲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223-229页.

《论贵粟疏》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论贵粟疏》

 政论文。晁错作于公元前169年。一作《重农贵粟疏》。作者首先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只有“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才可保民得民。接着揭示汉初重商轻农的现状:农民终年辛劳,结果“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亡(无)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样,“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最后提出实行重农贵粟、固本抑商的具体措施。汉文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并加以实施。全文说理透辟,逻辑性强,多用排偶句,气韵沉雄。鲁迅把晁错与贾谊的文章同称“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纲要》)

《论贵粟疏》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 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 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 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 “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 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 ① “故尧、禹”句: 《尚书·尧典》、《史记·夏本纪》俱载尧时洪水滔天事。据载,尧用鲧治水,九年而不成,继由禹治理,故以尧、禹并称。 ② “汤有”句: 据《说苑·君道》: “汤之时,大旱七年,雒圻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 ③ 亡(wú 无): 通“无”,下同。捐: 遗弃。瘠(zì 字): 通“胔(zī 资)”,未腐烂的尸体。 ④ 不避: 不让,不次于。 ⑤ 地著(zhuó 浊): 即土著,指定居在一地。 ⑥ 轻暖: 指以裘皮或丝绵制作的衣服。 ⑦ 甘旨: 指精美的食物。 ⑧ 务民于农桑: 使百姓尽力于种田和养蚕。⑨ 上: 指人君。 ⑩ 臧: 通“藏”。 ⑪ 劝: 鼓励。 ⑫ 亡逃: 因犯法而逃亡。轻资: 带着轻便的东西。 ⑬ 中人弗胜: 中等体力的人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⑭ 服役: 从事于官府的劳役。 ⑮ 石: 即“斛”。据《汉书·律历志》载,汉代量器“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⑯ “当具”三句: 谓该当交纳赋税时,有粮的人不得不以半价贱卖,无粮的人不得不以加倍的利息以求借贷,买粮以应征。 ⑰ 责: 通“债”。 ⑱ 操其奇赢: 牟取暴利。 ⑲ 乘上之急: 趁君主迫切需要之时。 ⑳ 所卖必倍: 所卖出的价钱必定成倍提高。 ㉑ 仟伯:同“阡陌”,田间道路,此指土地。 ㉒ 倾: 压倒,凌驾于其上。 ㉓ 敖: 通“遨”。 ㉔ 冠盖相望: 指商人一路上前后不绝。冠盖,原指仕宦者的官服和车盖,此处指商人。 ㉕ 乘坚: 乘坐坚固的车辆。策肥: 骑着肥壮的马。㉖ 履丝: 穿着丝织的鞋。曳缟: 拖着精细的丝织白绢衣服,古代衣裾长而拖地,故云。 ㉗ “故俗之所贵”四句: 谓一般人所尊敬的,正是国君所轻贱的商人,而官吏所鄙视的,却是法律所尊重的农民。 ㉘ 募: 号令。入粟县官: 将粮食缴纳给国家。汉以“县官”作为皇帝的代称,通指政府。 ㉙ 渫(xiè 谢): 分散。 ㉚ 劝农功: 鼓励人从事农业生产。㉛ 今令: 现行法令。车骑马: 能驾战车的马。 ㉜ 复卒三人:免除三个人的兵役。㉝ 王者大用:治理天下最为需要之物。 ㉞ 五大夫: 爵号,汉代侯以下分二十级,五大夫为第九等。 ㉟ 乃复一人: 才免除一人的兵役。 ㊱ 骑马之功: 指出车骑之功。 ㊲ 擅: 专有。

《论贵粟疏》是晁错上给汉文帝的奏疏,也是西汉著名的政论文。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虐的秦朝,但继之以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民或死于战乱,或流离他乡。面对着民生凋敝的局面,汉高祖刘邦采取了罢兵归家、予以田宅、招纳流亡、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得以逐渐恢复。此后,惠帝、吕后亦承袭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农业继续发展,人民衣食渐得滋殖。文帝刘恒即位后,仍奉行“与民休息”的方针,重视农桑,他曾下诏令全免田租,使自耕农得以迅速发展。但是,文帝长期实行减免田租赋税的政策,得益更多的是地主;与此同时,放松了山泽之禁,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人势力迅速加强。农业发展使粮价骤降,商业兴盛更令谷贱伤农,农民遭受侵蚀兼并之害,被迫卖田鬻子,相继破产流亡。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受到威胁,阶级矛盾渐趋激化,另一方面则是民族矛盾也很尖锐。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频繁地南侵搔扰,秦汉时期更成为主要边患。秦始皇以构筑长城御敌,汉高祖转以“和亲”及开放关市来缓和侵扰。汉文帝沿用祖法,和亲之外,另厚加馈赠,但匈奴仍不断入塞侵犯,劫掠人畜,毁坏禾稼,甚至游骑逼近长安,直接威胁到首都的安全。

面对这样的形势,晁错深感殷鉴未远,忧心如焚,遂从“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汉书·晁错传》)的战略思想出发,继贾谊上《论积贮疏》后,再向文帝上疏。班固在《汉书》中将此疏分为两部分: “守边备塞”部分编入晁错本传,“劝农力本”部分载入《汉书·食货志》,后人将《食货志》中的这一部分抽出,加上《论贵粟疏》的题目。尽管一疏二分,割裂了晁错的整体见解,但仍可见“贵粟”与“守边”的必然联系,仍可见他对现实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真知灼见。

作为奏疏,既要充分陈述政见,又要考虑在指摘时弊同时不要冒犯皇帝,使皇帝能采纳意见。晁错从尊古意识出发,以古代的圣王业绩比照现实,正面提出重农贵粟之道。他指出,“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而“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原因何在呢?除“地有遗利”未尽其用外,更在于“民有馀力”,“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晁错就“民贫,则奸邪生”作了逻辑严密的深入发掘,论述了不重农就不能保民的道理,从重农出发,正面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的政策、方针。

在将历史与现实相对照,得出“贵粟”的结论,并阐述保民之理,正面提出重农的政策后,晁错又具体分析了“趋利”是民不归农的原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晁错的所见所论并不是我国固有的重农思想的泛泛之谈,而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据载,农业发展使粮价大跌,文帝初年每石粟“至十馀钱”(《史记·律书》),商人竞相囤积居奇;与此同时,贱五谷而贵金玉成为时尚,危及“以食为天”的根本。汉高祖奉行“重租税以困辱”商人(《史记·平准书》)的政策,而现今的社会却是: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晁错认为,由于商业发展带来了本末倒置的新问题,欲使国富法立,“方今之世,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并用“剥笋法”层层深入地指出: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在抓住了“贵粟”的关键后,他又提出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晁错看来,这是“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的好事: 商人以囤积之粟输之国而受“出于口而亡穷”之爵,致使国库充足,粟贱伤农的情况可得以缓和,贫民的赋税亦可减少。由于“贵粟”的刺激,又必然使农民乐于耕种,以入粟于边使塞下足粮,这样,就能巩固国防,有效阻止匈奴南侵。

总之,贵粟使民务农,入粟以抑商固本,这对缓和阶级矛盾、改善农民处境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入粟于边则可解决边防戍卒的粮食供给及运输耗费问题。由于“贵粟”与政治、经济、边防等国计民生大事相关,此疏得到汉文帝的重视,并采纳了以粟买爵的建议。《论贵粟疏》对于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巩固政权,并造就著名的“文景之治”,确实起过较大的作用。

晁错上疏的目的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仍然难掩其关怀农民疾苦的真诚态度。他真实描绘了农民所受的徭役、耕种之苦,水旱、暴政之虐,以及卖田宅、鬻子孙偿债的惨状,并以商贾不事耕织,却获利丰厚、衣锦食肉、乘坚策肥、权倾官吏的情况相对照。即使他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利益为根本,但这种正视现实的精神和关怀民瘼的态度,也不能不是作者改革政治的重要动因。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者以“贵粟”为核心的一整套办法,终究难以成为一蹴而就,使国家、商人、农民三方得益的“永动机”。“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的一举三得无法均衡实现,粟渫塞下不难,富人有爵甚易,但农民有钱只能是空话。如果说“入粟拜爵”是为了实现充实国库的目的,那么实施这一办法的结果非但未能抑制商人,反而导致了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这也是晁错所始料未及的。以“贵粟”劝农力本、加强边备这两大目标可暂时达到,阶级矛盾可得缓和,却无法消除。号称“智囊”的晁错开示的“医国”药方,未能治好封建王朝的痼疾,却酿成了自身的悲剧,他终于因建议“削藩”遭“清君侧”而被诛。这实在足可使人掩卷浩叹!

晁错是政治家,他指斥时弊,直抒政见,本无意为文,然而《论贵粟疏》仍有较高的艺术性。首先,作为政论文,它具有立论精辟、论述严密的特点。文中一开始,就以“为开其资财之道”立论,然后承此论点,将“今世”对照禹汤之世,指出现在“畜积未及”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农”,继而论述不农之害和重农保民之理,再转入明君应贵粟贱金之论。“开资财之道”有本末之辨,文章转而论述事“本”之农与事“末”之商,比较二者的苦乐,使重农抑商之意自显,在貌似旁涉之际加深了对“开资财之道”的理解。文章最后作了使民务农、务农在贵粟、贵粟在以粟为赏罚的论述,与“开资财之道”一意相承,论述层层深入,具体而又严密。结构也于严整中寓变化,不流于沉滞平板。其次,《论贵粟疏》为增强其论辩、说服力量,不是平实地就事论事,而是善作古今比况,综言利弊得失,在正反相较中显得有血有肉,文章风格流畅矫健。文中在古今相较之后,指出不农而导致畜积未及,然后通过先逆写、再顺写不农之害,论以重农保民,尤其是农民与商人的形象对比,更见重农抑商的重要。文中用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的对照,以明“贵五谷而贱金玉”之理,用农夫与商人的对照,以明贵贱逆转之理,都写得生动透辟。再次,文章使用了排比手法,且排比与对照、反衬结合,语言虽朴实无华,却不乏激切深刻的感情和汪洋恣肆的气势,这一特点在写农商对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字数:5000
邓乔彬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