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禹王城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

位于山西省夏县城西北7.5公里的中条山麓,由大、中、小毗连的三座古城组成。大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安邑遗址,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周长约15.5公里,部分建在峨嵋岭上,城的北、西垣和南墙西段尚存,一般高出地面1—4米。中城位于大城的西南,是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周长约6.5公里,城墙宽约5—6米,残高1—4米。小城毗邻中城,平面呈矩形,是一座建于春秋战国,沿用到北魏的城池。城的东南有禹王台(俗称青台)遗址。台的附近有铜铸作坊遗址。在禹王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有春秋战国时的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等器物,筒瓦和板瓦等建筑材料,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直绳纹板瓦和“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12字铭砖等,以及盆、钵、罐、瓮等残片,礼器陶范、钱范等。其中尤以五铢钱泥范为珍贵。1988年,禹王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侯马晋国遗址   平城遗址 ☛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在夏县西北7.5公里的中条山脚下,毗临涑水河,此地为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1988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水经注》等记载,夏禹曾在此设都,因而该县以“夏”得名。就目前遗址看,古城有大、中、小三座构成。大城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城墙周围约有15500米。除东墙外,其他三面保护较好。部分墙基建在峨嵋岭上,墙高出地面约在1米左右,有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物在此出土,主要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及直绳纹板瓦等。中城在大城西南面,与大城相连,周围约有6500米,城墙宽5米,残高1米。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和上刻“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12字铭砖,以及盆、钵、罐、瓮等残片。小城位于大城中央,呈矩形。城东南面有禹王台,又叫青台。附近有铜铸作坊遗址,出土礼器陶范和钱范,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

☚ 西侯度遗址   陶寺遗址 ☛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北7.5公里处。《史记·魏世家》载,晋悼公十一年(前562),魏绛由魏(今芮城县北)迁治于此,直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徙治大梁”(按《竹书纪年》为梁惠王九年,前361)。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此设河东郡,两汉、魏晋因之。北魏为北安邑县,旋改夏县。隋徙治今夏县,旧城遂废。相传禹曾居此,遂有禹王城之称。禹王城遗址主要为保存较好的东周魏国早期都城安邑和汉代大型城址。城址有三重城垣,方向北偏东。大城平面北窄南宽,略呈梯形,周长约15.5公里,城墙夯筑,夯层厚6—8厘米,底部宽约十余米,最宽22米,墙体一般高出地面1至4米,现存北墙、西墙及南墙西段保存较好。中城位于大城西南,周长约6.5公里,其西、南墙利用大城城墙。小城位于大城中央,平面正方形,周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据初步考证,大城为东周魏都安邑,中城系秦汉或稍晚之河东郡治,小城可能原是安邑“宫城”,延用至隋以前。大城遗址分布有春秋晚期至战国的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有多种陶制炊器食器和瓦类。中城遍布汉代文化层,厚约2米,遗物有汉代卷云纹瓦当、“长乐未央”瓦当、“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字砖,“半两”钱范及五铢、货泉、货布钱币等。小城文化层厚约2至3米,下层出土有战国遗物,上层多为汉代遗物。中城南部还发现汉代冶铁遗址。

☚ 司马光墓   堆云洞 ☛
000007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