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禅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禅宗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禅”是静的意思,用安心静坐达到修行的目的,是佛教中的“禅宗”。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这种佛教的禅宗很盛行。当时禅宗分南北两派,北派首领叫神秀,南派首领叫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派中流行一首偈(就是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免使惹尘埃”,也就是“拂尘看净”。要求教徒必须长期不懈地修行,提倡“渐悟”。南派中流行的一首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说佛不存在于尘世,佛在人的心里,就是“心外无佛,我即是佛”。他们说,不管是谁,只要诚心诚意,都可以成佛,也就是“顿悟”。这南北两派都受到武则天的尊崇。8世纪,新罗僧人信行来中国到长安,受教于北派神秀,北派禅宗传入朝鲜。13世纪,南宋末禅宗又传入日本。 禅宗chánzōng〈名〉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以静坐修行为主,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相传如来以心印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世传至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传教,为东土初祖。后以衣铱相传,传之五祖弘忍分为两派: 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神秀主张渐修,要求打坐息想,拘束其心。慧能直指人心,强调“即心是佛”,“顿悟成佛”。北宗数传后即衰,南宗则广为流传,又演化为五家七宗。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以禅定作为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宗旨,故又称“佛心宗”。相传初祖是南北朝时期的印度禅僧菩提达摩(?—528或536),下传慧可(487—593)、僧璨(?—606)、道信(580—651),至五祖弘忍(602—675)后分成北方神秀与南方慧能两宗,史称“南能北秀”和“南北宗”。北宗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拂尘看净,渐修成佛。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其代表作是《六祖坛经》(略称《坛经》)。认为“万法在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宇宙万有都是由人的自性派生的。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先性成佛,故自称“顿门”。因推行“见心明性”、“一悟即至佛地”的简易修持方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的繁琐义学,并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慧能门下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南阳慧忠、菏泽神会四系,形成禅宗主流。后青原系下形成曹洞宗(创始人为唐良价及其弟正本寂)、云门宗(创始人为五代文偃)和法眼宗(创始人为五代文益),南岳系下形成沩仰宗(创始人为唐灵祐及其弟子慧寂)和临济宗(创始人为唐义玄),世称“五家”,在宋代,临济宗又形成黄龙(创始人为北宋慧南)、杨歧(创始人为北宋方会)两派,合称“五家七宗”。南宋以后,只有黄龙宗、杨歧宗和曹洞宗盛行,余均不传。元代以后,禅宗渐趋衰落。南宋后,临济、曹洞两宗先后传至日本。八、九世纪,北宗和南宗陆续传入朝鲜。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久远、影响最大的教派,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特别是慧能单刀直入的顿悟成佛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变革。这一变革,使禅宗彻底中国化,并使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中国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唐代开始形成宗派,极盛时期为唐代中后期到北宋初年。唐朝的禅宗学派近百家,主要流派有十宝,十宝又归为三大宗: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唐代中后期,经过几代传播,禅宗发展为五个较大支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8世纪,禅宗开始传入朝鲜。1187年以后,禅宗部分支派开始传入日本。 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以传佛心印、彻见心性本源(佛性)为主旨,所以又称“佛心宗”。相传其传法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以及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同为证悟心性本源为主旨,但神秀主张“渐悟”,慧能主张“顿悟”,并分别在北方、南方弘法,形成“南顿”、“北渐”两大派,史称“南北禅宗”或“南北宗”。另有道信门下法融,于金陵牛头山开法,世称其法系为牛头禅,传数代而绝。神秀北宗禅渐修法门,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开元初曾广泛传播于北方。后来慧能的南宗禅顿修法门兴起,南北宗之间出现了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左右,只身北上,与北宗僧人争辩两派是非,终于在北方建立南宗法统(荷泽宗),使南宗顿悟法门逐步成为禅宗正统。此后,渐修之教衰竭,而顿修法门独盛。慧能嗣法弟子中,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到唐末特别繁衍。怀让弟子马祖道一在唐肃、代二宗时,居洪州,弘扬其师教旨,故有洪州宗。洪州一派至唐末又分出沩仰、临济两宗; 而青原一系则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宋代临济宗下又分出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为“五家七宗”。慧能禅宗标榜不立文字,见性即悟,即身是佛,不需累世修行,亦不用繁琐的哲学思想,很适合古代士人文化心态,因而受到文人学士的普遍欢迎,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 净土宗 贤首宗 ☛ 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以传佛心印、彻见心性本源(佛性)为主旨,所以又称“佛心宗”。相传其传法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以及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同为证悟心性本源为主旨,但神秀主张“渐悟”,慧能主张“顿悟”,并分别在北方、南方弘法,形成“南顿”、“北渐”两大派,史称“南北禅宗”或“南北宗”。另有道信门下法融,于金陵牛头山开法,世称其法系为牛头禅,传数代而绝。神秀北宗禅渐修法门,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开元初曾广泛传播于北方。后来慧能的南宗禅顿修法门兴起,南北宗之间出现了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左右,只身北上,与北宗僧人争辩两派是非,终于在北方建立南宗法统(荷泽宗),使南宗顿悟法门逐步成为禅宗正统。此后,渐修之教衰竭,而顿修法门独盛。慧能嗣法弟子中,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到唐末特别繁衍。怀让弟子马祖道一在唐肃、代二宗时,居洪州,弘扬其师教旨,故有洪州宗。洪州一派至唐末又分出沩仰、临济两宗; 而青原一系则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宋代临济宗下又分出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为“五家七宗”。慧能禅宗标榜不立文字,见性即悟,即身是佛,不需累世修行,亦不用繁琐的哲学思想,很适合古代士人文化心态,因而受到文人学士的普遍欢迎,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 净土宗 贤首宗 ☛ 禅宗 062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后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南宗遂成禅宗正统。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 《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在理论上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嗣后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主流。后南岳、青原两支又繁衍为五家七宗。各家禅风特点不同。克勤及弟子提倡 “看话头禅”,正觉则倡导“默照禅”。实际上应分属慧能定慧学中的慧学和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这两家禅学经两宋、历元明清,传延至今。该宗在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以后,北宗、南宗先后传至朝鲜。其南宗一派遂形成朝鲜“曹溪宗”。12世纪末,日僧荣西将此宗传至日本,后经数代,形成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 ☚ 律宗 净土宗 ☛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相传南朝时菩提达摩来华传授禅法,经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两派,北方神秀主渐修,南方慧能主顿悟,时称“南能北秀”。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南宗成为禅宗正统而盛行。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依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自称“教外别传”,主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以通俗简易的修行方法取代其他宗派繁琐理论,在士大夫和劳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慧能弟子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南阳慧忠、荷泽神会等。后行思传石头希迁,转传而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怀让传马祖道 一,转传而形成沩仰、临济两宗。世称“五家”。至宋代,临济门下又分出杨岐、黄龙两派,合称“五家七宗”。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久远,影响也大,并在12—13世纪时分别传入日本。禅宗曾予宋明理学的形成以重大影响。 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传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慧能 (六祖,《六祖坛经》著者)、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传不数代即衰亡。南宗主张顿悟,弘传甚广,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成为禅宗正统。至唐末五代又形成了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家,宋代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为“五家七宗”。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无念为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称“顿门”。因其修持方法简单易行,“一悟即至佛地”,故流行日广,在中国佛教各宗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不绝,被称为是最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也留有印迹。8、9世纪,新罗僧人信行、道义分别将北宗、南宗传入朝鲜。南宗成为主流,称“祥寂宗”,后改为“曹溪宗”。1187年日僧荣西入华求法,将临济宗传入日本。此后各派也相继传人。现在欧美国家亦有发展。 ☚ 善导 寒山寺 ☛ 禅宗 禅宗齐梁年间,印度菩提达摩东渡洛阳弘法,主张修习禅定。传第五代弘忍后,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 (六祖) 主张渐悟,传至四代后中断。南宗惠能(六祖) 主张顿悟,传南岳怀让(七祖),又发育为南岳、青原两系,再衍生成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和杨歧、黄龙两家。南岳福严寺、南台寺同为禅宗祖庭,禅宗寺宇遍及湘东南和湘西北。禅宗远传日本,在日本有“曹天下,临半边”之美誉。近十年中,日本组团来湖南礼祖考察的信士和学者即有5批。禅宗文化现仍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 湖南佛教概况 佛教文化概况 ☛ 禅宗 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目的,故又名佛心宗。开创者为印度来华僧人菩提达摩 (?—528),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为早期五祖。弘忍的主要弟子有10人,其中著名的是神秀 (?—706) 和慧能 (638—713),分别为北宗和南宗的创始人,时称 “南能北秀”。北宗力主渐修,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谨守《楞伽经》及传统师教,缺少新的创造,得到武则天的崇重与支持,经中宗后,渐趋衰落,此称“渐悟派”。慧能行教于南方,其基本思想为神会 (688—762) 所继承,中唐以后,取得禅宗正统地位,逐渐扩展到全国。南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书,不礼佛,不立语言文字,强调 “心无念为宗”,认为“即心即佛”,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顿悟成佛,此称“顿悟派”。以 《金刚经》、《六祖坛经》为该宗的重要典籍。慧能门下有青原行思 (?—740) 南岳怀让(677—744)、菏泽神会(686—760)形成禅宗南宗三大系统。晚唐五代时,所有禅宗派别,汇集为青原系和南岳系。(一) 南岳系: 慧能弟子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海传沩山灵祐(771—853),祐传仰山慧寂(814—890)创沩仰宗。怀海又传另一门下黄檗希运,运传临济义玄,创临济宗,以义玄居镇州 (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创立后,义玄传兴化存奖,奖传南院慧顒,顒传风穴延沼,沼传首山省念,念传汾阳善昭,昭传石霜楚圆。楚圆以下,又分成两派,其门下杨歧方会创杨歧派,因住杨岐山 (在今江西萍乡市北) 而得名。方会传白云守端,端传五祖法演,演传佛果克勤,勤传大慧宗杲,称大慧派,同时克勤又传虎丘绍隆,称虎丘派。楚圆另一门下黄龙慧南创黄龙派,因其住黄龙山 (江西省修水县) 而得名。(二) 青原系: 慧能另一门下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创曹洞宗。石头希迁又传天皇道悟,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义存传门下云门文偃,创云门宗,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 (今广东乳源县北)光孝禅院而得名。义存又传另一门下玄沙师备,备传地藏桂琛,琛传清凉文益,创法眼宗,因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以上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以及杨岐、黄龙两派 (宗) 合称 “五家七宗”。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的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禅宗“五家七宗” 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偈颂行世,后有克勤作《碧岩录》影响很大。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此书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后来他提倡 “看话头禅”。宗杲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并称之为“邪禅”,认为不求妙语,只以默照。这两家学说,自宋以后,至今不绝。湖南在唐至北宋时期是中国禅宗的中心地带,禅僧辈出,道场遍布,今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长沙市、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县、醴陵市、攸县、常德市、澧县、津市市、临澧县、石门县、湘潭县、益阳县、桃江县、汨罗县等地,皆有著名禅宗寺院,可谓盛极一时。以后禅宗中心地带转移至江浙,才逐渐衰落。 ☚ 天台宗 唯识宗 ☛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因主张用“禅定”修习而得名,又因主张“传佛心印”,亦称“佛心宗”。该宗由菩提达摩首创,称“初祖”,下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门下,分为北方神秀的渐悟派和南方慧能的顿悟派,时称“南能北秀”。北派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悟,要求打坐“息意”起居拘束其心;南派强调“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力主顿悟,主张觉悟不假外求,不需念经拜佛。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大力提倡,南宗顿悟派盛行,成为禅宗正统派,慧能被尊为“六祖”。该宗代表作为《六祖坛经》,其所依经典先是《椤伽经》,后为《金刚经》。南宋以来,唯其中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传至日本。禅宗用简单易行的修持方法取代佛教其他各派的复杂烦琐的修持方法,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重要的影响,宋、明的朱熹、王守仁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章太炎、谭嗣同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少林禅学,更为引人注目,1993年9月,创办的 《少林禅苑》杂志,为深入研究禅学提供了重要的阵地。禅宗不仅传遍汉地,而且传到了日本。禅对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东方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禅与中国文化” 、“禅与日本文化” 、“禅与东西方文化” ,已成为当今海内外学者相当关注的 “热门” 话题。 禅宗chan zongZen 禅宗chan zongZen; Chan sect(one of the Buddhistic sect which was brought to China from India) 禅宗Chan Sect;Zen Sect 禅宗Chan sect of Budddhism in China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禅,即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语意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的意思。此宗主张用参禅的办法以达到彻见心性的本源的目的,因此叫禅宗,又叫佛心宗。其创始人是南朝梁代来中国的天竺僧人菩提达磨,他的基本主张是二入四行说。即认为入道的途径有理入、行入两种。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使人们能够拨开妄念的浮云,彻见人们本来具有的真如本性,只要悟得了这点就可以成佛道。行入就是把这个道理落实到行动中去,做到报冤、随怨、无所求和称法“四行”。禅宗传教的方法是所谓“教外别传”,即主张单传心印,不立文字。但达磨曾以《楞伽经》四卷传于其徒慧可,作为印心的准论,因此《楞伽经》实际上就是禅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此外禅宗的僧人还诵持《金刚般若》和《六祖坛经》等。至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禅宗又分为南北两宗。南宗以慧能为首领,主张顿悟;北宗以神秀为首领,主张渐悟。至八世纪中期,北宗衰微,南宗遂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佛教宗派。八世纪晚期,南宗又分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以后又从中分出了五宗七派,即由南岳分出的沩仰宗、临济宗,由青原行思分出的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宗,后来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又总名为七派。宋以后,除临济、曹洞两宗外,其他各派都已衰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