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wetness-eliminating prescriptions以化湿、利湿或燥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功能,用以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在上、在下之别。湿又多与风、寒、暑、热等邪气相挟,并有化热、化寒的转机。故在治疗上,湿在外、在上宜用宣散;湿在内、在下宜温阳化气,或淡渗利水;湿从寒化,宜用温燥;湿从热化,则用清利;水湿壅阻,可用攻逐;体虚受湿,则须扶正。根据其治法不同,祛湿剂一般分为化湿、利水和祛风湿三类。 化湿剂 常用苍术、藿香、陈皮、砂仁、草豆蔻等芳香燥湿药为方中主要药物。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之证。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利水剂 常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木通、滑石等渗湿利水药为方中主要药物。适用于水湿停滞所产生的多种病证,如小便不利、泄泻、水肿、尿淋、尿闭等。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猪苓散、八正散、滑石散、知母散。 祛风湿剂 常用秦艽、羌活、独活、防风、桑寄生等祛风胜湿药为方中主要药物。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经络所致的痹痛等证。代表方如防风散、独活寄生汤、活络丹。 祛湿剂多属辛温香燥或淡渗利水之品,最易伤阴耗液,对津液亏损之证,一般不宜使用,必要时须配伍养阴药同用。又因湿性重浊粘腻,易于阻遏气机,故祛湿剂中往往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 祛湿剂祛湿剂,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湿、利水等作用。以治湿邪为病的方剂。 湿邪为病的成因,有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外侵肌表所致;有因恣食生冷,酒酪过度,水湿内困脏腑所致。但总不外乎外湿与内湿两个方面。然肌表与脏腑密切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与内湿为病,有时相因互见。同时,湿邪又常与其他病邪结合或转化而致病,如遇寒可成寒湿,与热合或湿郁化热,可成为湿热等。 根据湿的成因与特性,以及湿邪为病有肌表经络脏腑的不同,祛湿剂通常有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和祛风胜湿之分。芳香化湿法,适用于湿浊内盛,脾失健运所致的脘腹痞满、暖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常用芳香化湿与健脾燥湿药相伍,使湿浊得化,脾复健运之功;清热祛湿法,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湿温病、黄疸和湿热下注的热淋、泄泻等。常用清热利湿与清热燥湿药相伍,使湿热两清,则诸症自愈;利水渗湿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常用利水渗湿与行气健脾药相伍,使小便畅通,湿去水化;温化水湿法,适用于寒湿或阳虚气不化水所致的水肿、痰饮、脚气等。常用利水祛湿与温阳健脾药相伍,使湿去寒除,阳气得以恢复;祛风胜湿法,适用于风湿外侵肌表所致的头胀、身重、周身疼痛等。总之,应用祛湿之剂,以达化湿浊、利水湿为目的。 在使用祛湿剂时,应注意本类方剂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容易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 撮风散 平胃散 ☛ 00003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