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礼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礼治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里仁》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八佾》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
 

《管子·枢言篇》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履,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管子·牧民篇》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而不知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庄子·天运》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荀子·王霸篇》


 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也。
 

《荀子·不苟篇》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
 

《韩非子·解老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
 

汉·贾谊《新书·礼》


 大夫曰:饰几杖,修樽俎,为宾非为主也。炫耀奇怪,所以陈四夷,非为民也。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故列羽旄,陈戎马,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广远明德,远国莫不至也。
 贤良曰:王者崇礼施德,上仁义而贱怪力;做圣人绝而不言。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不可弃也。”今万方绝国之君,奉贽献者,怀天子之盛德,而欲观中国之礼仪。故设明堂、辟雍以示之,扬干戚,昭雅颂以风之。……昔周公处谦以卑士,执礼以治天下。辞越裳之贽,见恭让之礼,既与入文王之庙,是见大孝之礼也。目睹威仪干戚之容,耳听清歌雅颂之声;心充至德,欣然以归。
 

汉·桓宽《盐铁论·崇礼》


 伏以天者,百神之君,而王者之所由受命也。自古继统之王,必有郊配之义,盖以敬天命,以报所受。故于郊之义,则不以德泽未洽,年谷不登,凡事之故,而阙其礼。
 

唐·张九龄《曲江集·郊礼疏》


 故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尝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故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礼论》


 礼也者,理也;理也者,性也;性也者,命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而其在于人也,谓之性。其粲然而条理也,谓之礼,其纯然而粹善也,谓之仁: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其昭然而明觉也,谓之知;其浑然于其性也,则理一而已矣。故仁也者,礼之体也;义也者,礼之宜也;知也者,礼之通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而非仁也,无一而非性也。天叙天秩,圣人何心焉。盖无一而非命。故克己复礼,则谓之仁;穷理,则尽性以至于命。尽性,则动容周旋中礼矣。后之言礼者吾惑焉。纷纭器数之争,而牵制刑名之末,穷年矻矻,弊精于祝吏之糟粕,而忘其所谓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者。礼云!礼云!玉帛云乎?而人之不仁也,其如礼何哉?故老庄之徒,外礼以言性,而谓礼为道德之衰。仁义之失,既已堕于空虚渀荡,而世儒之说,复外性以求礼,遂谓礼止于器数制度之间,而议拟仿像于影响形迹,以为天下之礼尽在是矣。故凡先王之礼,烟蒙灰散,而卒以煨烬于天下,要亦未可专委罪于秦火者。僭不自度,尝欲取礼记之所载,揭其大经大本,而疏其条理节目;庶几器道本末之一致;又惧其德之弗任,而时亦有所未及也。间尝为之说曰:礼之于节文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非方圆无以见规矩之用,非节文则亦无从而睹所谓礼矣。……故规矩者无一定之方圆,而方圆者有一定之规矩;此学礼之要,盛德者之所以动容周旋而中也。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七《礼记纂言序》


 乡饮酒之礼,非所以禁争也;而争自息。亲迎之礼,非所以威淫也;而淫自止。朝觐之礼,非所以讨悖也;而悖自弭。弦诵之礼,非所以惩暴也;而暴自化。圣人之坊民也,非以坊坊之,以不坊坊之也。
 

明·庄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


 礼为仁义之节文,天伦秩序,故曰:天秩有礼。又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卫民人,利后嗣者也。而或者以登降上下,雍容慎齐当之,果礼之实乎?虽然,执玉高卑以征修短,气扬视低以知奸回;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行中采齐,步中肆夏,尚矣。恭敬无实,玉帛云乎哉!
 

明·朱之瑜《舜水文集·杂著》


 【评】礼治在传统中国是治国的经本,与国家社稷、普通民众及其行为方式关系极大,为历代哲人所研讨。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道德经》第三八章


 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相讥以礼,故相谴告。……夫今之天,古之天也;非古之天厚,而今之天薄也。谴告之言生于今者,人以心准况之也。诰誓不及五帝,要盟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德弥薄者信弥衰,心险而行詖,则犯约而负教;教约不行,则相谴告;谴告不改,举兵相灭。由此言之,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而谓之上天为之,斯盖所以疑也。
 

汉·王充《论衡·自然篇》


 【评】道家鼻祖老子,并不象孔子、孟子、荀子那样极为重视礼,反而把它置于道、德、仁、义之下。杂家王充因袭老子之说,对礼之用大加怀疑,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格外引人注目。

礼治

中国古代社会主张以“礼”治国的统治方式,后演变为儒家倡导的治国之道。礼出现于殷商时代,原是奴隶主贵族依照氏族的血缘关系确定,亲亲、尊尊为基本内容的等级制度。西周时发展成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这就是所说的礼治。它始终贯彻“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的基本原则,通过爵禄、朝觐、祭祀、家庭伦理、婚丧嫁娶和权力特征表现出来。《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治成为“定国家、经社稷、序人伦”的重要统治工具。礼与刑是统治者手中恩威并施的两个权柄,随着儒法合流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以礼入刑,以礼为治,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法制的基本特征。


礼治

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与法家“法治”相对立的政治思想。“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于名位,遵守礼治,不得僭越,以便巩固统治阶级的联盟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论语·宪问》:“上奴礼,则民易使也。”同时也要求对人民“齐之以礼”。《荀子·修身篇》:“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守。”参见〔法治〕。

礼治

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设想。“礼”字在商代就已出现,指祭祀时所用的礼节仪式。周人灭殷后,据传周公曾制礼作乐。后发展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政治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德政”,并与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展开了礼法之争。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后儒认为,“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记·礼运》)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礼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忠孝仁义”。不过,儒家所主张的“礼治”已对周礼有所修正,主张“尊贤使能”、“礼下庶人”。荀况把“礼治”的政治法律思想进一步完备,主张既“隆礼”又“重法”,说“礼者,法之不分(本),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法者,治之端也”;“礼”与“法”同样重要。“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但礼义法度均要靠人去实施,因而“礼治”最后还是“人治”。秦汉以后,随着儒法合流、礼法合一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使西周以来的“礼治”原则逐步演变为“三纲五常”并经典化,成为封建社会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

礼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法治”的对称。孔子提倡礼治,要求统治者以“礼”节制人的情欲,约束人的行为,使人安于名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荀子认为“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儒家也兼采法治。孔子认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宽猛相济,实即礼法并用。


礼治

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盛行于西周,后被儒家推崇为理想的治国方式。殷商即有“礼”,意指“事神致福”和行为的规范。西周时,发展为内容庞杂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其中不少规范具有法律性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秦汉以后,“礼治”的基本原则演变为三纲,逐步经典化,成为指导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礼教。

礼治

礼治

儒家政治思想,主张以“礼”来维持统治。西周初,周公制“礼”以“致太平”,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东周以降,礼坏乐崩,天子、诸侯等地位紊乱,孔子即主张“克己复礼”,使“天下归仁”,从而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局面。孔子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记·礼运》言:“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法治兴起,与礼治相对,荀卿等则以礼、法并举而治。

☚ 礼运   礼记注 ☛
礼治

礼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制”相对应。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他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 主观唯心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

礼治li zhi

rule by rites

礼治

rule by rit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