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体表希氏束电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体表希氏束电图 一种采用信号平均技术在体表记录到的无创性希氏束电图。 1973年生物医学工程师Berbari首创了一种经胸壁记录P-R段中可重复的电活动技术。同年,美国的Lazzara和波兰的Stopczyk同时报道了在人体体表记录心脏传导系统电活动的可能性,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依次进行高增益模拟信号放大、滤波和数字信号平均(signal averaging),目的是记录由希—浦氏系统除极引起的位于P-R段的体表电活动。1974年Flowers等提出采用QRS波群触发的信号平均技术可记录到希氏束电图,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希—浦氏系统电活动的反折在心电图上总是位于心室波前,且与心室波有一相对固定的时间间期,他们发明的这种方法具有无创性,得到了临床应用。 国内解放军总医院于1978年首先报告应用叠加程序在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动物和人的体表希氏束电图获得成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部应用国产仪器也成功地记录到人的体表希氏束电图。王湘生等试用相关分析技术,亦同样从体表记录到希—浦氏电位,在方法学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大学物理系合作研制用取样同步积分电路慢速提取并记录希氏束电位,无须应用电子计算机,使得有可能廉价地作体表检测。体表希氏束电图原理:人体希氏束电位应用导管法贴近记录时约有几百微伏,但在体表记录时衰减到仅1-10μV,而且体表希氏束电位恰与噪声属于同一数量级,希氏束电位往往淹没在本底噪声、交流电与肌电干扰之中,故无法探测。 假如用通常放大的方法将希氏束电位与噪声同时放大,则仍无法鉴别希氏束电位与噪声的电压值和形态。若采用信号平均(叠加程序)法,即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叠加,同时使噪音衰减,方能提高信噪比(S/N)。所谓叠加就是把P-R段中所有的信号和噪声进行几百次的同步叠加,希氏束电位信号因时相不变随叠加次数而增大,而随机噪声则因时相不同经叠加后相互抵消,使希氏束电位信号能突出地反映出来。根据叠加方程原理,信噪比是随著叠加次数的平方根而增加的。 其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