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壕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壕吏 石壕吏独幕话剧。赵水澄著。1930年11月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初版。平民读物。 ☚ 一个旅客 白眼狼 ☛ 石壕吏 石壕吏唐诗篇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七。组诗“三吏”“三别”中“三吏”的第三首。石壕,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此诗叙写诗人途经石壕村,目睹暴吏夜间拉夫,老妇被迫应征之事。首段六句写差吏深夜捉人情景,次段十四句叙老妇诉说一家悲惨遭遇和其被迫应河阳之役,末段四句言老妇被抓之后家中的凄凉景象。全诗直陈其事,不着一字主观评论,而差吏之横暴、战乱中人民之痛苦以及作者对人民遭遇之同情均自然流露。记事或记言,都简约精悍,描摹入神,有身临其境之效。仇兆鰲曰:“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杜诗详注》卷七)李因笃评曰:“急弦则响悲,促进则意苦,最近汉魏。(《杜诗集评》卷二)陆时雍亦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杜诗详注》卷七引)此诗为“三吏”“三别”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清代诗人袁枚《马嵬》一诗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吏》对后世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 三吏三别 新婚别 ☛ 石壕吏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望岳三首·其二 下一篇:春夜喜雨 → 诗词简介: 石壕,陕州陕县的石壕镇,在今河南省陕县东。杜甫经过那里,看到县吏在村中拉役,杜甫投宿的一家人被强征兵役而导致家破人亡,于是写了这首叙事诗。全诗按诗人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第二天清晨的见闻,作者不作评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诗的主旨。 诗中的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肃宗乾元二年(759)九节度使60万将士溃败于此。河阳,即孟津,今河南省孟县,黄河北岸。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郭子仪退守于此。诗分三段,头四句为第一段,写石壕吏深夜捉人的情景。中16句为第二段,叙写老妇诉一家痛苦,并被迫应征。“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矣” (仇兆鳌《杜诗详注》)。末尾四句是最后一段,描写老妇被捉后家中之凄苦。 全诗事繁语简,吏之苛暴,民之苦楚,直录其事,一一道出,不着一字评语,心意全出。而且选材精当,详略得宜。因之,成为流传千古的现实主义名篇。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通俗明白,明显受乐府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笔墨却极为洗练,把一宿发生的事,压缩在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中,以时间先后为序,经过精心剪裁,做到事繁而词简。诗中形象鲜明,吏人的凶恶,老妇的哀诉,都栩栩如生。在吏与老妇的对话中,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方法。诗中只写了“吏呼一何怒”,但怎么怒,没有写,其实全在老妇的答词里面,从其中可以看出有恶吏不断喝问,所以老妇才断断续续讲三男、孙孙、儿媳的情况。在语气停顿之处,便是吏人的追问,只是在写作时省略了。作者寄抒情与议论于叙事,通过展现客观情景,来表现对兵役和抓丁苛政的批判。
《石壕吏》《石壕吏》
组诗“三吏”篇名。唐杜甫作。宋王回《王深甫集》:“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又急其老弱,虽秦为闾左之戍,不堪也。呜呼,其时政急矣哉!”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叙征役驱迫之苦。二段,备述老妇诉吏之词,公盖宿于其家也。‘三男’以下,言行者之惨。‘室中’以下,言居者之苦。《新安吏》,驱民守东都;《石壕吏》,驱民守河阳也。末结老翁潜归之状。妇随吏诉官,故其媳泣声。吏驱妇夜去,故其夫晓回。前途别,乃公与之别,非妇与翁别也。……(明)王嗣奭曰:‘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妇仓卒之际,既脱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谋胆略,真可谓女中丈夫。而公诗详述之,已洞知其意中曲折矣。’按: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首尾各四句叙事,中二段叙言。‘老翁’首尾一见,中间在‘老妇’口中,偏以个个诉出,显其独匿老翁,是此诗作意处。起有猛虎攫人之势。前云‘逾墙走’,后云‘与翁别’,明系此翁为此妇所匿。盖翁不匿,则老亦不免。妇出应,则身犹可脱也。偏云‘力衰’‘备炊’,偏不告哀祈免,其胆智俱不可及。此意《杜臆》语意不详。至所事之惨苦,更不待言。 ‘河阳役’与《新安吏》之‘守王城’,同一役也。河阳在东都东甚迩。仇氏分作两处,误矣。 《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时官军围攻叛贼新败,退保东都,扩充兵源,作者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途中亲见民生疾苦,乃作本篇。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从日暮投村起到天明告别终,逼真地描绘了差吏捉人服役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要艺术特点是:一、寓主观于客观,寄抒情于叙事,通过客观事实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结构上以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由日暮投宿到差吏捉人,由老妇致词到夜久语绝,最后到天明登途独与翁别,层层深入,脉络清楚;三、笔墨洗炼,善于剪裁。采用纯以听觉来记人事的写法,省去逸枝蔓节,笔墨经济,主题突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余地,明陆时雍评论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②,老妇出门看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⑤。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⑦!”“室中更无人⑧?”“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⑩。老妪力虽衰(11),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12),犹得备晨炊(1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 【解题】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房琯,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晚曾回洛阳,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阴),时郭子仪等九节度数十万大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全线溃败,李光弼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并四处抽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劝勉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此诗是“三吏”中的一篇。石壕: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诗中描写官吏深夜捉人,老翁逾墙逃走,老妇被迫应役的情景,从老妇的啼诉中,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灾难的深重。诗中叙事、对话纯用白描,不发议论,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所以艺术感染力极强。 【注释】 ①投:投宿。②逾墙走:越墙逃跑。③出门看:或作“出看门”、“出门守”、“出门首”等。按“看”属寒韵,与“村”(元韵)、“人”(真韵)在古诗中可通叶。故作“出门看”似较胜。④一何:副词,多么。⑤邺城:唐代相州治所,今河南安阳。戍:驻守。⑥附书至:捎信来。⑦长已矣:永远完了。⑧此句当为官吏的追问。意谓“家中再无人了?” ⑨此句为老妇的回答。乳下孙:吃奶的孙子。⑩此二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母:指孙子之母,即老妇的儿媳。完裙:完整的衣裳。 (11)老妪(yu):老妇,老太婆。(12)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郭子仪等唐朝军队正退守河阳。役:差役,当差。(13)备晨炊:办理早晨的炊事。(14)或谓“泣幽咽”者为老妇之媳,可从。幽咽:哭声阻塞。咽:读入声。(15)此句有深意,杜甫“独与老翁别”,说明老妇已被拉走,老翁已偷偷回家。 石壕吏【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大军20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练。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情、发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本诗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歌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练,全诗120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仅便于在叙事中抒情,而且使事件本身显得更加逼真,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极为自然,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富于深刻的感染力,又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石壕吏〔1〕杜甫创作中有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这是“三吏”中的一首,作于乾元二年春。当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合围叛军安庆绪,因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为叛军所败。此时的杜甫,正在返回华州途中。途中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亲自目睹朝廷抓兵,百姓受害,悲愤难平,写下此诗。 〔2〕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当时郭子仪兵败于此。 [3]附书:捎信。 [4]河阳:即孟津,今河南孟县,郭子仪兵败后退守于此。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通俗明白,明显受乐府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笔墨却极为洗练,把一宿发生的事,压缩在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中,以时间先后为序,经过精心剪裁,做到事繁而词简。诗中形象鲜明,吏人的凶恶,老妇的哀诉,都栩栩如生。在吏与老妇的对话中,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方法。诗中只写了“吏呼一何怒”,但怎么怒,没有写,其实全在老妇的答词里面,从其中可以看出有恶吏不断喝问,所以老妇才断断续续讲三男、孙孙、儿媳的情况。在语气停顿之处,便是吏人的追问,只是在写作时省略了。作者寄抒情与议论于叙事,通过展现客观情景,来表现对兵役和抓丁苛政的批判。 石壕吏 题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②。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③。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⑤。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⑧。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⑨。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⑩。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⑪。”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⑬。 注释 ①石壕:村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②投:投宿。 ③逾:越过。走:逃跑。 ④一何:多么,何等。 ⑤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戍守,此指讨伐安庆绪。 ⑥附书:托人带信。 ⑦存者:指尚活着一个儿子。且:姑且。偷生:苟且活下去。死者:指死去的儿子。 ⑧室中:家中。乳下孙:吃奶的小孙子。 ⑨无完裙: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⑩妪:老年妇女。 ⑪河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役:服役。 ⑫泣幽咽:吞声抽泣。这是寡媳的哭声。 ⑬登前途:踏上前行路途。 赏读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人民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青壮全被抓去充军,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警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这首诗如实记录了县吏抓人充军的事实,全诗句句叙事,却在叙事中寄寓了作者分明的爱憎感情,叙写实事而善于剪裁,笔墨简洁洗炼。 《石壕吏》shi hao liThe Officer from Shihao Village→杜甫 (Du F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