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壕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石壕吏

石壕吏

独幕话剧。赵水澄著。1930年11月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初版。平民读物。

☚ 一个旅客   白眼狼 ☛
石壕吏

石壕吏

唐诗篇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七。组诗“三吏”“三别”中“三吏”的第三首。石壕,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此诗叙写诗人途经石壕村,目睹暴吏夜间拉夫,老妇被迫应征之事。首段六句写差吏深夜捉人情景,次段十四句叙老妇诉说一家悲惨遭遇和其被迫应河阳之役,末段四句言老妇被抓之后家中的凄凉景象。全诗直陈其事,不着一字主观评论,而差吏之横暴、战乱中人民之痛苦以及作者对人民遭遇之同情均自然流露。记事或记言,都简约精悍,描摹入神,有身临其境之效。仇兆鰲曰:“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杜诗详注》卷七)李因笃评曰:“急弦则响悲,促进则意苦,最近汉魏。(《杜诗集评》卷二)陆时雍亦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杜诗详注》卷七引)此诗为“三吏”“三别”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清代诗人袁枚《马嵬》一诗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吏》对后世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 三吏三别   新婚别 ☛

石壕吏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望岳三首·其二 下一篇:春夜喜雨 →
诗词简介:
石壕,陕州陕县的石壕镇,在今河南省陕县东。杜甫经过那里,看到县吏在村中拉役,杜甫投宿的一家人被强征兵役而导致家破人亡,于是写了这首叙事诗。全诗按诗人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第二天清晨的见闻,作者不作评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诗的主旨。
 
诗中的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肃宗乾元二年(759)九节度使60万将士溃败于此。河阳,即孟津,今河南省孟县,黄河北岸。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郭子仪退守于此。诗分三段,头四句为第一段,写石壕吏深夜捉人的情景。中16句为第二段,叙写老妇诉一家痛苦,并被迫应征。“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矣” (仇兆鳌《杜诗详注》)。末尾四句是最后一段,描写老妇被捉后家中之凄苦。
 
全诗事繁语简,吏之苛暴,民之苦楚,直录其事,一一道出,不着一字评语,心意全出。而且选材精当,详略得宜。因之,成为流传千古的现实主义名篇。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通俗明白,明显受乐府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笔墨却极为洗练,把一宿发生的事,压缩在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中,以时间先后为序,经过精心剪裁,做到事繁而词简。诗中形象鲜明,吏人的凶恶,老妇的哀诉,都栩栩如生。在吏与老妇的对话中,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方法。诗中只写了“吏呼一何怒”,但怎么怒,没有写,其实全在老妇的答词里面,从其中可以看出有恶吏不断喝问,所以老妇才断断续续讲三男、孙孙、儿媳的情况。在语气停顿之处,便是吏人的追问,只是在写作时省略了。作者寄抒情与议论于叙事,通过展现客观情景,来表现对兵役和抓丁苛政的批判。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 shí háo lì 》 
    《 石 壕 吏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mù tóu shí háo cūn ,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 lǎo wēnɡ yú qiánɡ zǒu ,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 
    暮 投 石 壕 村 , 有 吏 夜 捉 人 。 老 翁 逾 墙 走 , 老 妇 出 门 看 。 
    lì hū yì hé nù , fù tí yì hé kǔ 。 tīnɡ fù qián zhì cí , sān nán yè chénɡ shù 。 
    吏 呼 一 何 怒 , 妇 啼 一 何 苦 。 听 妇 前 致 词 , 三 男 邺 城 戍 。 
    yì nán fù shū zhì ,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ɡ , sǐ zhě chánɡ yǐ yǐ 。 
    一 男 附 书 至 , 二 男 新 战 死 。 存 者 且 偷 生 , 死 者 长 已 矣 。 
    shì zhōnɡ ɡènɡ wú rén ,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 yǒu sūn mǔ wèi qù , chū rù wú wán qún 。 
    室 中 更 无 人 , 惟 有 乳 下 孙 。 有 孙 母 未 去 , 出 入 无 完 裙 。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 qǐnɡ cónɡ lì yè ɡuī 。 jí yīnɡ hé yánɡ yì , yóu dé bèi chén chuī 。 
    老 妪 力 虽 衰 , 请 从 吏 夜 归 。 急 应 河 阳 役 , 犹 得 备 晨 炊 。 
    yè jiǔ yǔ shēnɡ jué , rú wén qì yōu yè 。 tiān mínɡ dēnɡ qián tú , dú yǔ lǎo wēnɡ bié 。 
    夜 久 语 声 绝 , 如 闻 泣 幽 咽 。 天 明 登 前 途 , 独 与 老 翁 别 。 
     

  •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傍晚到石壕村投宿,夜里有差官来抓壮丁。老翁骇得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开门照应。差官的呼喝多么凶狠! 老妇的哭泣多么伤心!只听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已去参加攻打相州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已经丧了性命。活着的只好暂且活着,死了的就再也见不到踪影。家中再没有别的男人,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孙。孙儿的妈妈还没改嫁,衣裙破烂不好出外见人。我老婆子虽没剩下几分力气,但愿跟着你们连夜动身。赶到河阳营盘顶个差事,还来得及准备早饭供应大军。”夜深了再没有说话的声音,但仿佛还有人在那儿隐隐地抽泣。天亮后起来动身赶路,只和老翁一个人悄然告别。


    【俗话翻译】
    一天晚上,我在石壕村投宿。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有差吏到村里来捉 人。房东老头儿听到动静,赶紧翻墙逃走,老太太出去开门。隔着墙,我 听见差吏在凶狠地叫骂着,要她把男人交出来去当差。老太太伤心地哭 着……
     
    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刚捎信回来,说 他的两个兄弟都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只好忍着悲痛活下去,因为死去 的人永远不会活了。”老太太讲得十分凄惨,不料差吏丝毫不同情,反而 大发雷霆:“难道你家再没有别的人了?快交出来!”老太太哭着说:“再 没有可以当差的人了。只剩下吃奶的孙子和他的妈妈,可怜她还要给孩 子喂奶,而且衣服破破烂烂,进进出出怎么见人啊! 请你们行行好,别抓 她吧。如果你们一定要找个人当差,我老婆子虽然没有力气,也还能做 点事,就让我今晚跟你们走吧。赶到河阳战场,兴许还能为部队做早 饭。”过了很久,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却又隐隐传来了房东儿媳妇的哭泣 声……
     
    这一夜,我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天终于亮了,我要继续赶路。 与房东告别的时候,只见到了逃走归来的房东老头儿。
     
  • ①投:投宿。

    ②逾墙走:越墙逃跑。

    ③出门看:或作“出看门”、“出门守”、“出门首”等。按“看”属寒韵,与“村”(元韵)、“人”(真韵)在古诗中可通叶。故作“出门看”似较胜。

    ④一何:副词,多么。

    ⑤邺城:唐代相州治所,今河南安阳。戍:驻守。

    ⑥附书至:捎信来。

    ⑦长已矣:永远完了。

    ⑧此句当为官吏的追问。意谓“家中再无人了?”

    ⑨此句为老妇的回答。乳下孙:吃奶的孙子。

    ⑩此二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母:指孙子之母,即老妇的儿媳。完裙:完整的衣裳。
     
    (11)老妪(yu):老妇,老太婆。

    (12)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郭子仪等唐朝军队正退守河阳。役:差役,当差。

    (13)备晨炊:办理早晨的炊事。

    (14)或谓“泣幽咽”者为老妇之媳,可从。幽咽:哭声阻塞。咽:读入声。

    (15)此句有深意,杜甫“独与老翁别”,说明老妇已被拉走,老翁已偷偷回家。
     
     
  •  
    【集评】 宋·王回:“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又急其老弱,虽秦为闾左之戍,不堪也。呜呼,其时政急矣哉!”(《诸家老杜诗评》卷一引 《王深甫集》)
     
    明·王嗣奭: “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妇当仓卒之际,而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人,又安其孙幼,而公详述之,已点会到此矣。” ( 《杜臆》卷三)
     
    明·陆时雍: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 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
     
    清·仇兆鳌: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杜诗详注》卷七)
     
    清·浦起龙: “起有猛虎攫人之势。前云 ‘逾墙走’,后云 ‘与翁别’,明系此翁为此妇所匿。翁盖不匿,则老亦不免。妇出应,则身犹可脱也。偏云 ‘力衰’ ‘备炊’,偏不告哀祈免,其胆智俱不可及。至所事之惨苦,更不待言。(《读杜心解》卷一)
     
    清·杨伦:“ ‘三吏’兼问答叙事,‘三别’则纯托为送者行者之词,并是古乐府化境。” ( 《杜诗镜铨》卷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石壕吏》是杜甫的著名组诗 “三吏”“三别”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这一年的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和叛军史思明会战于邺城(唐相州,今安阳),结果被叛军打得大败,不得不截断河阳桥以保卫东都洛阳的安全。邺城大败后,东都士民惊骇,四散奔逃,杜甫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由洛阳逃奔华州,亲眼目睹了官吏乱抓民夫的悲惨景象。
     
    “暮投石壕村”开首四句,以极简炼的语言,拉开了所发生故事的序幕。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 诗人由洛阳至华州的途中,因天晚而到村中投宿。“投”字写出了大乱之时那种仓惶急遽的情形。投宿不久,官吏趁黑夜来捉人的事情就发生了。老翁因怕被捉而翻墙逃跑,老妇则主动前去应付。“出门看”或作 “出看门”、“出门守”皆非是。这是后人妄改杜诗。杜甫诗集最早的北宋本子,正作 “出门看”。其实,真、文、元、寒、删、先诸韵,古诗通押。据李因笃 《古今韵考》, “村”属元韵, “人”属真韵, “看”属寒韵,因此一点也不存在不叶韵的问题。而且,“逾墙走”和“出门看”对仗得也非常整齐。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主要记述诗人耳闻到的老妇和吏人的对话, 从而介绍了老妇全家悲惨的遭遇和境况。这是“吏夜捉人”故事的主要部分。“吏呼” 二句, 是对 “吏”、“妇”二人对话情态的描述,“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一何怒”和 “一何苦”就把吏的凶恶相和妇的痛苦相一下子显现出来了。这是客观的叙事,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憎。老妇的“前致词”,似并非一口气说下来,其间很象是与官吏们有语言的往来。当吏问到家中有何人时,她讲出了三个儿子戍守邺城, 由于大败,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的伤心事。“存者且偷生” 二句则写出了老妇丧子后的无限伤感。吏并不为老妇的伤感而动心, 追问家中还有谁在, 老妇只好回答“惟有乳下孙”和“出入无完裙”的儿媳了。“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儿。孙儿须吃奶,且儿媳“出入无完裙”,可是官吏们依然逼迫不止,那么,老妇就只有自己要求前往了。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当时郭子仪镇守河阳。老妇最后毅然决然地要去做郭子仪麾下的一名炊事老兵, 虽则是出于逼迫,也可谓是正义之举了。
     
     “夜久语声绝”四句,是这个故事的尾声。夜深了,吏捉人的嘈杂声没有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话声也没有了,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诗人听到了儿媳的呜咽啜泣。那是儿媳想起被捉去的婆婆,想起战死的亲人和将来的命运, 因而在悲泣。“泣幽咽”,指抽抽答答地哭, 不是放声大哭。这无声的啜泣,能使我们想到,这位屡遭祸难的儿媳承受了多么大的内心痛苦!“登前途”是说重新上路。因为老翁在天明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所以诗人能够跟他告别。“独与老翁别”, 则老妇被抓去已不言而可知了。
     
    《石壕吏》反映出诗人矛盾的心境,他写连老妇人也被抓应役,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对饱尝战乱之苦的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诗中的老妇, 不仅机智、勇敢, 而且深明大义, 在国家危难之际, 以国事为重, 以大局为重, 则又表现出诗人对人民忍辱负重爱国精神的赞许。这首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进客观的叙述描写之中,处处是在作客观的描写,处处又都有作者的评判和爱憎。特别是诗的结尾,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叙述完了便戛然而止,何等利索! 然而, 正因为这样做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 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石壕吏》写在石壕村遇吏捉人之事,意在揭露、抨击吏之凶狠、狡诈与冷酷。石壕,即石壕镇,在河南陕县东。
     
     此诗开头二句总提诗人暮投石壕村时所遇之事;中间写夜间所发生的吏捉人的全过程,有人物活动和人物间的精彩对话,有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结句写诗人天明离开农家。石壕吏趁夜来捉人,老翁翻墙而逃。看来这类事件已发生过多次。老翁逾墙逃跑,乃出于无奈,老翁走后,老妇与吏的尖锐冲突便展开了。“吏呼一何怒”,“一何”甚辞也。吏又呼又怒,声高气盛,咄咄逼人。接着是“妇啼一何苦”,与吏的呼和怒相对应,诗人巧妙地在妇人啼而苦中留下了供读者思考的广阔空间。细味老妇的应对之词,可看到两点情况:一是话中有情节性,不是一口气说完的;二是老妇的话,实际上句句针对吏的逼问。在老妇,是用尽心机,要把吏应付走;而在吏,则是用尽机关要把人捉到手。这是一场“智斗”。

    “三男”五句,是吏、妇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吏要捉人,她说自己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两个刚战死在邺城前线,死的永远不能再活了,还活着的就容我们偷活几年吧。这是企图动之以情。“室中”四句为斗争的第二回合,曲折最多。冷酷无情的吏,不为所动;老妇因老翁已走,便大胆地回答他: “室中更无人”。更无人,绝对无人也。官吏听此岂能相信,所以接下去又说,“惟有乳下孙”。这话却被吏抓住了把柄,既有乳下孙,总有个母亲吧!于是她不得不补充说: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虽有一个媳妇,但因丈夫刚死,尚未出嫁,而且身上一件完整的遮羞衣服都没有,如何出外见人呢?把不肯对外人道的话也向吏说了。这是企图再动之以情且说之以理。但是,吏仍不肯放松,老妇只好又退一步,“老妪”四句,便是斗争的第三回合。老妇为了保住全家,最后只得答允自己去河阳军中服役。河阳,在今河南孟县黄河北岸,当时败退的官军驻此。这番话表明当时唐王朝由于军事形势紧急,对征兵已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加以县吏如狼似虎,青壮全部被征上前线,连老翁、老妇也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的苦难达到了何等地步。“夜久”二句,是写吏去后诗人所闻,与前文“听”字相呼应。“如闻”,隐约听到也,此应是媳妇之哭声。泣幽咽,符合她的身份特点与此时环境。到天明,诗人出发“独与老翁别”说明妇被抓走,老翁潜归了。
     
    前二诗写吏,都是亲见、亲自与之打交道,用问答手法写,此诗写吏,则是亲闻,亲历其境而未直接与吏打交道,故用实录耳闻老妇语的手法写。这是极为巧妙的隐笔,不但自己隐而不出,连吏的言行亦隐在妇的答话之中,我们听到老妇的那番话,时时都感觉到她是处在吏的步步进逼之中。有人分析此诗,只讲老妇和百姓如何受害,实乃皮相之谈。诗题既为《石壕吏》,理所当然的是写吏,写老妇正是为了写吏,老妇只不过是吏的陪衬,吏的映身。
     
    此诗整首联络如网,首尾照应紧密,暮投与朝发联络,翁走与翁归联络,听妇说有孙有媳与“如闻”联络,而吏之呼怒、妇之啼苦,更是贯彻始终。
     
     此诗纯从耳闻来写吏与民的矛盾冲突,不加入诗人任何一点主观感受,似乎太客观、太冷静。但细味全诗,正是在这客观与冷静中充分发挥出了现实主义的无比威力,事件是如此的典型,就让事实来说话吧,而加入任何一点主观的因素,都是多余的,是画蛇添足。有的论者责备杜甫在诗中竟“完全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是值得惊异的”。须知这是写诗,这是历史的实录,有形象在,本不须有言,何必强言?难道非要杜甫叫骂一番或充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大侠不可?果如此,则诗不成诗,人亦不成其历史之人矣。
     
     陆时雍曰: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仇兆鳌《杜诗详注》)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首尾各四句叙事中二段叙言。“老翁”首尾一见,中间在老妇口中,偏以个个诉出,显其独匿老翁,是此诗作意处。(浦起龙《读杜心解》)
     
     征调累及老妇也。三男从戍,二亡一存,岂宜更捉老妇?是比“次选中男”更酷矣,起六句叙吏捉人,翁走妇出;次叙老妇致吏之辞,即及吏捉老妇以去。诗妙处亦正妙于斩然叙讫而止。( [清]陈式《杜意》)
     
  •  这首诗第一个值得读者留意的句子是:“老翁踰墙走”。既是老翁,过门槛也得小心,岂能跳墙?然情急到生死攸关之时,自有其事。这一客观叙写,展示的却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老翁跳墙而老妇应门,是因为抓丁一般不要妇女,尤其是老妇,便有些安全感。紧接着诗人便写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似乎有些突然。其实这两句之前就有一个“空白”。我在重庆参观一个画展,有一幅工笔彩墨人物画(标签恰好遗失了),画上画着一位古装的老妇在院坝里俯身拾一草鞋,眼却直直地望着那柴门,一只狗正冲着那门叫。对着这幅失题的画,我一眼就认定是“石壕吏”诗意画。这画展现的情景,正是这个“空白”应有的内容。因为老翁踰墙要一点时间,老妇出门必然延宕。那吏夜出捉人,用心良苦,久敲门而未开,门开时又扑了空,叫他如何不怒?而夜里遭此袭击,闹得鸡犬不宁,老妇的确也苦,但那时恐怕更多的是慌张,要掩饰老翁踰墙之事,拖住吏的后腿,恐怕也只能是应声而啼了。这以下的十三句,只写“听妇前致词”,未写吏的盘问,“空白”就更多了。霍松林先生说是“藏问于答”。要真切地理解这一段所叙情事,便需读者发挥想象还原的能力。

     试想,那吏一进门见是一年老的妇人,自然恼羞成怒,首先要盘问家中的男子。所以老妇一答话便是“三男邺城戍”,为掩护老翁,拉扯上三个当兵的儿子,其中两个已在最近的邺城一役中牺牲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话说得十分痛切,意在争取同情,而且很可能产生了效果。不过,无论那吏如何动恻隐之心,因系公务在身,不得不又问及家中是否还有其他的人。所以老妇人有“室中更无人”的对答。但这话说得太绝对,马上又补一句“唯有乳下孙。”既言“更无”,又言“唯有”,是矛盾的,可见老妇当时却有些语无伦次。供出吃奶的孙儿,实际已牵涉到儿媳,但她既在哺乳,又出无完裙,那吏也无可奈何。出乎读者意料的,是老妇人不待吏的诘问,即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里有三重弦外之音,其一是从对话中可知吏对老妇也作了一些解释说服工作,使她知道河阳形势急迫,勤王事不得已;其二是对家里一切都如实交待了,唯有老翁逃跑一节打了埋伏,再遭诘问,必图穷而匕现;其三是有倚老之心理,未尝不存侥幸。可是万没料到,那吏为了交差,抓丁不着,真的把老妇带走了。诗中就通过一个已贡献三个儿子给国家的家庭的解体,深刻揭示在动乱时世中人民承受的苦难。其中那个老妇为家(几位亲人)、为国所作牺牲,是颇富悲剧意味的。假若读者不能在论世的基础上参以意逆,读后的感觉将会非常肤浅,所得甚少。有的青年觉得杜诗兴味不浓,其实是自己训练不够的缘故,不应因自己的胃口去埋怨食物。故王世贞有“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之说。
     
    生活是复杂的,现象与本质不一定统一,诗往往亦如此。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有正言欲反者,有辞若有憾实深喜之者。凡此,皆宜凭生活经验,裁决以己意。崔颢《长干曲》云“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看来是说相逢恨晚,实则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白《古意》(《南陵别儿童入京》)云:“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虽说着致身苦晚,其实全是按捺不住狂喜的心情,故下文就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和盘托出。李商隐《骄儿诗》:“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安得此相慰?欲慰衰朽质。”貌似自谦,其实津津乐道,掩饰不住内心对爱子的激赏。史达祖《双双燕》:“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言燕子巢成之后,不再劳劳花底。辞若有憾,实深喜之。凡此,不谙生活底蕴,均难以知其佳妙。
     



古代文学作品《石壕吏》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石壕吏》

《石壕吏》

组诗“三吏”篇名。唐杜甫作。宋王回《王深甫集》:“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又急其老弱,虽秦为闾左之戍,不堪也。呜呼,其时政急矣哉!”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叙征役驱迫之苦。二段,备述老妇诉吏之词,公盖宿于其家也。‘三男’以下,言行者之惨。‘室中’以下,言居者之苦。《新安吏》,驱民守东都;《石壕吏》,驱民守河阳也。末结老翁潜归之状。妇随吏诉官,故其媳泣声。吏驱妇夜去,故其夫晓回。前途别,乃公与之别,非妇与翁别也。……(明)王嗣奭曰:‘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妇仓卒之际,既脱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谋胆略,真可谓女中丈夫。而公诗详述之,已洞知其意中曲折矣。’按: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首尾各四句叙事,中二段叙言。‘老翁’首尾一见,中间在‘老妇’口中,偏以个个诉出,显其独匿老翁,是此诗作意处。起有猛虎攫人之势。前云‘逾墙走’,后云‘与翁别’,明系此翁为此妇所匿。盖翁不匿,则老亦不免。妇出应,则身犹可脱也。偏云‘力衰’‘备炊’,偏不告哀祈免,其胆智俱不可及。此意《杜臆》语意不详。至所事之惨苦,更不待言。 ‘河阳役’与《新安吏》之‘守王城’,同一役也。河阳在东都东甚迩。仇氏分作两处,误矣。 《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时官军围攻叛贼新败,退保东都,扩充兵源,作者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途中亲见民生疾苦,乃作本篇。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从日暮投村起到天明告别终,逼真地描绘了差吏捉人服役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要艺术特点是:一、寓主观于客观,寄抒情于叙事,通过客观事实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结构上以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由日暮投宿到差吏捉人,由老妇致词到夜久语绝,最后到天明登途独与翁别,层层深入,脉络清楚;三、笔墨洗炼,善于剪裁。采用纯以听觉来记人事的写法,省去逸枝蔓节,笔墨经济,主题突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余地,明陆时雍评论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


《石壕吏》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11),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12),犹得备晨炊(1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

 【解题】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房琯,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晚曾回洛阳,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阴),时郭子仪等九节度数十万大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全线溃败,李光弼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并四处抽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劝勉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此诗是“三吏”中的一篇。石壕: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诗中描写官吏深夜捉人,老翁逾墙逃走,老妇被迫应役的情景,从老妇的啼诉中,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灾难的深重。诗中叙事、对话纯用白描,不发议论,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所以艺术感染力极强。
 【注释】
 ①投:投宿。②逾墙走:越墙逃跑。③出门看:或作“出看门”、“出门守”、“出门首”等。按“看”属寒韵,与“村”(元韵)、“人”(真韵)在古诗中可通叶。故作“出门看”似较胜。④一何:副词,多么。⑤邺城:唐代相州治所,今河南安阳。戍:驻守。⑥附书至:捎信来。⑦长已矣:永远完了。⑧此句当为官吏的追问。意谓“家中再无人了?” ⑨此句为老妇的回答。乳下孙:吃奶的孙子。⑩此二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母:指孙子之母,即老妇的儿媳。完裙:完整的衣裳。
 (11)老妪(yu):老妇,老太婆。(12)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郭子仪等唐朝军队正退守河阳。役:差役,当差。(13)备晨炊:办理早晨的炊事。(14)或谓“泣幽咽”者为老妇之媳,可从。幽咽:哭声阻塞。咽:读入声。(15)此句有深意,杜甫“独与老翁别”,说明老妇已被拉走,老翁已偷偷回家。

石壕吏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石壕吏

【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大军20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练。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情、发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本诗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歌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练,全诗120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仅便于在叙事中抒情,而且使事件本身显得更加逼真,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极为自然,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富于深刻的感染力,又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古典文学作品《石壕吏》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2〕一男附书至,〔3〕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4〕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杜甫创作中有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这是“三吏”中的一首,作于乾元二年春。当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合围叛军安庆绪,因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为叛军所败。此时的杜甫,正在返回华州途中。途中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亲自目睹朝廷抓兵,百姓受害,悲愤难平,写下此诗。
 〔2〕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当时郭子仪兵败于此。
 [3]附书:捎信。
 [4]河阳:即孟津,今河南孟县,郭子仪兵败后退守于此。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通俗明白,明显受乐府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笔墨却极为洗练,把一宿发生的事,压缩在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中,以时间先后为序,经过精心剪裁,做到事繁而词简。诗中形象鲜明,吏人的凶恶,老妇的哀诉,都栩栩如生。在吏与老妇的对话中,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方法。诗中只写了“吏呼一何怒”,但怎么怒,没有写,其实全在老妇的答词里面,从其中可以看出有恶吏不断喝问,所以老妇才断断续续讲三男、孙孙、儿媳的情况。在语气停顿之处,便是吏人的追问,只是在写作时省略了。作者寄抒情与议论于叙事,通过展现客观情景,来表现对兵役和抓丁苛政的批判。

古代名诗《石壕吏》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石壕吏

 题解
 安史之乱持续日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春,从洛阳返华州,途经石壕村,亲身经历了官差夜捕丁役之事,便写出了这首《石壕吏》。诗中叙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表现了从征老妇坚韧忘我、从容沉着的性格特征。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①石壕:村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②投:投宿。 ③逾:越过。走:逃跑。 ④一何:多么,何等。 ⑤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戍守,此指讨伐安庆绪。 ⑥附书:托人带信。 ⑦存者:指尚活着一个儿子。且:姑且。偷生:苟且活下去。死者:指死去的儿子。
 ⑧室中:家中。乳下孙:吃奶的小孙子。 ⑨无完裙: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⑩妪:老年妇女。 ⑪河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役:服役。 ⑫泣幽咽:吞声抽泣。这是寡媳的哭声。 ⑬登前途:踏上前行路途。
 赏读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人民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青壮全被抓去充军,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警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这首诗如实记录了县吏抓人充军的事实,全诗句句叙事,却在叙事中寄寓了作者分明的爱憎感情,叙写实事而善于剪裁,笔墨简洁洗炼。
 

《石壕吏》shi hao li

The Officer from Shihao Village→杜甫 (Du 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