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城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城乐 石城乐乐府歌曲名。《西曲歌》之一。《旧唐书·音乐志》:“《石城乐》者,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遥通畅,因作此曲。”今存歌辞五首,皆写男女欢爱之情。后世多有拟作。 ☚ 西曲歌 莫愁乐 ☛ 石城乐 石城乐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清商曲辞·西曲歌》,见《乐府诗集》卷四七。《西曲歌》是构成南朝《清商曲》两部分之一(另一部分为《吴声歌曲》)。它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即今湖北省江陵、宜昌、襄樊一带,乐调较吴歌急促紧迫,因此在风格上不像吴歌那样柔婉曲折。据《南史·徐勉传》,梁武帝后宫的女乐有吴声和西曲两部,并且以这种女乐赏赐宠臣。可知今所传的《吴歌》、《西曲》是当时的女乐。《乐府诗集》收《石城乐》一题五曲。《旧唐书·音乐志》曰:“《石城》,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古今乐录》曰:“《石城乐》,旧舞十六人。”由此可知《石城乐》的作者为宋代臧质。演奏此曲由十六人伴舞。“石城”,在竟陵郡,今湖北省钟祥县治。其第五首为:“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第一句中的“欢”,即所爱之人,此指女子所喜欢的男子。第二句中的“方山亭”,《太平广记》引《幽明录》:“东阳丁晔出郭,于方山亭宿。”是方山亭在东阳郭外。东阳即今浙江省金华县,距石城很远,东阳郭外的方山亭和此诗所称或非一地。后二句是双关隐语。“黄檗”是苦木,黄檗做藩篱可称“苦篱”,“篱”和“离”同音双关。 ☚ 莫愁乐 估客乐 ☛ 《石城乐》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 风吹黄蘖藩,恶闻苦离声。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曲歌》 《西曲歌》在体制风格方面,大体与《吴声歌曲》相同,而在流行地区和乐曲方面则有差别。《乐府诗集》卷四十七云:“《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可见《西曲歌》主要产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地区。《石城乐》即属于《西曲歌》。 “石城”,在竟陵郡,今湖北钟祥县治。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怨恨离别的民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昏暗,战乱迭出。儒家礼教的社会作用相对减弱,经秦汉而禁锢了的婚姻道德思想重新开始松动。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形式多样,自行追求爱情并不遭到严厉的禁止或谴责。加上当时城市商业的繁荣,商人在年利之余,为求得精神上的补偿,常在城市中向女子求取情爱,更使男女爱情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社会生活内容。《西曲歌》中有一大部分写商旅男女相思相别的哀愁之情。本诗就属于这一类。 起首两句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缘由,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因闻欢而相送,可知他们并非正式夫妻。这句是说,当女主人公得知情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为他送行。男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诗中没有交待,但一个“远”字却表明这次出行不同寻常。情人要到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何时才能团聚呢?看来遥遥无期。因而,女主人公将情人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这个地方。 接下来似乎该写离别的场景了,可诗中却宕开一笔,转而对方山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写。 “风吹黄蘖藩,恶闻苦离声”,表面上是写送别时的环境,而实际则表现了女子送别时的心情。“黄蘖”是苦木, “黄蘖藩”,指用苦木黄蘖做的篱笆,所以叫“苦篱”,这正同“苦离”谐音双关。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男子远行,而女主人公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的离别之声。这里融情于景,谐音双关,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此时复杂而微妙的心情。 “言情能尽者,非尽言之之为尽也。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陈祚明《宋菽堂古诗选》)这首民歌虽无缠绵悱恻,魂牵梦萦之词,但字字句句如从肺腑中流出,其情之纯、之真、之深,动人心魄。 石城乐
《石城乐》选自《乐府诗集》卷第四十七清商曲辞四。《唐书 ·乐志》曰:“《石城乐》者,宋藏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 据文学史记载,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发展,商业通畅,城市繁荣。宋文帝时期更显著地呈现经济上升的气象。李延寿 《南史 ·循吏列传》描写宋文帝时城市中歌舞盛行的情况是: “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这就是流行 “吴歌”、“西曲” 的环境。( 《中国文学史》 第五章南方乐府民歌) 文学史上又记载说,“南朝的民歌,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情歌,大都以女性口吻的歌唱,歌唱者或歌中主人公的身份有时从歌词中可看出来”。《石城乐》五曲也是情歌。 第一首 《生长石城下》,从歌词中,我们看出,主人公是生长在城墙根儿下的市民女子,她的家是在“开窗对城楼”的临街闹市;她家可能是开什么店铺的,总之,主人公是经常抛头露面的中下层市民女子,在迎来送往中,在 “城中诸少年”中选好了意中人,便 “出入见依投”,大胆地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爱情。 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主义道德观念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支配了旧中国的男女关系,男女青年之间一般地很难得到爱情的自由而正常的发展,古代也有一些诗人突破了封建思想的限制,写出一些关于爱情的诗词,但他们在诗的语言方面还要作许多隐晦曲折的表现,以掩饰或躲闪爱情的主题,可是在民间,和反动的封建主义针锋相对的是劳动青年群众追求爱情自由的力量。情歌,就是广大劳动青年男女在黑暗的年代,从不间断地通过口头诗歌的形式坚持了他们对爱情的热烈歌颂和赞美(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家住石城下》这首情歌,就是以质朴、坦诚的语言,真实地表达了青年向往纯洁爱情的炽烈愿望。 第二首《阳春百花生》,描绘了一幅在美丽春光下,女主人公与情侣相依相恋的图画。这首情歌也是以女性口吻,道出对真挚爱情的憧憬。歌词中巧妙地运用借代手法。我们从 “捥”、“指”、“蹋”、“忘”这几个动作,就可以想象得出,女主人公怀春的热切心情,以及约会情人的一系列情节:戴花打扮,同情人手挽手踏青,流连忘返于花丛中,以及山盟海誓等情景都跃然纸上。 这首民歌在描写女主人公炽热感情的同时,又夹着一缕淡淡的哀愁。在“捥指蹋忘愁”一句中,一个“愁”字道出了这对情侣的爱情是有阻力的,相见是不容易的,他们多么希望永远这样相依相伴地“相与及盛年”哪!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们的恋爱或许是不合法的,那么情歌中对于非法恋爱的热烈歌唱,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大胆干犯。 第三首 《布帆百余幅》,描写的是情人离别的场面,还是女性口吻的歌唱。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西曲歌”中常见的反映商妇、贾客生活的。那张帆待发的船只分明是商船,而不是战船;与女主人公告别的 “欢”或是外乡人,或是将要到外乡去,他们本来属于城市居民中的下层,这一阶层的人大都不免为了谋衣谋食,奔走四方,在爱情生活上,“亲爱在离居”是常有的心事。那么,女主人公为什么发出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这样哀愁之音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的地位既不能和男子平等,在恋爱生活上遭受遗弃失恋的痛苦自然也比男子多。此处离别,说不定就是诀别,这两句歌词,虽然透露了女主人公的担心,但更主要的还是表白了她对“欢”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离别的无可奈何。这首情歌的主旋律仍然是歌颂纯真爱情的。 这首民歌在写法上也很独到。以前两句的铺陈,衬托后两句的离情。那百船张帆,环环江津,出发在即的情境描写,渲染一种催人的气氛,这样才使恋人的离情倍加凄惨。 第四首 《大艑载三千》同 《布帆百余幅》同样属于 “西曲歌”之类,反映的是中下层市民生活。这首歌在写法上成功地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整首歌词不见一个“离”字,但我们从前三句的铺陈中看出,歌中的 “欢”不论他是经商的,还是水手、船工,都属劳动阶层,他们常年在外奔波劳碌,因此与情人是离多会少。虽然这首歌在最后一句唱出了 “合”字,但这 “合”的得来又是多么不容易,是在 “渐水丈五余,水高不得渡”的偶然情况下,侥幸获得的机会,因此就更加珍惜这短暂的 “欢会”,她几乎是毫不掩饰地唱出她渴望爱情的心理: “与欢合生居。” 第五首《闻欢远行去》,前两句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唱出她“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这看似平常的送别诗句,却有匠心独运之处,不写情怀,只写场面一个“闻”字道破天机,这不是一般的情人离别,而是因 “闻”而送别,暗示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蹊跷,也引发人们诸多的联想:或许她们的恋情是非法的,她们的爱情有重重阻力,那么要赢得爱情的成功,就要经受种种磨难;或许她的那个“欢”是个负心汉,对她的感情冷漠了,那么她将要忍受失恋的痛苦熬煎。总之,值此离别之际,女主人公的心情纵然是千头万绪,也无从下笔,那离愁别恨,那愁肠寸断,那寂寞怅惘,都无法用言语表达,真是 “此情都在不言中”。 后两句 “风吹黄蘖藩,恶闻苦离声”,恰当、准确地描写了环境,为送别的场面渲染了更为凄苦的气氛,仿佛在女主人公受伤的心口上撒上了一把盐,叫她怎能不愁上加恨,发出 “恶闻苦离声”的哀苦之音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