鳠读音h·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胡误切,去,暮韵。 ❶一种鱼,细长,约30厘米;头平扁,口须四对,分布于长江流域。 上一条: 鸌 下一条: 鱯 鳠鱯{}五7502见「鳠子」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鱗飾 > 鱯 鱯 hù 亦稱“鮠1”、“鮰”。魚名。狀似點,作膾白如雪。其稱始見於秦漢典籍。《爾雅·釋魚》:“魾,大鱯,小者鮡。”郭璞注:“鱯似點而大,白色。”《山海經·北山經》:“[繡山]洧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有鱯、黽。”《正字通·魚部》:“鮠,似鮎而大,白色,背有肉鬐。鮎、鮠、鱯皆無鱗魚。鱯蓋鮠之大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鮠魚》:“北人呼鱯,南人呼鮠,並與鮰音相近,邇來通稱鮰魚,而鱯、鮠之名不彰矣。”又《鱗四·鮧魚》:“鱯,即今之鮰魚,似鮎而口在頷下,尾有歧,南人方音轉爲鮠也。”清·陳維崧《滿江紅·江村夏詠》:“鶯煖鮰魚新上市,草香蠶子齊登簇。” 鳠鱯huF79F ❶鳠鱼,淡水鱼类,体较细长,灰褐色,无鳞,头平扁,口有须。我国南方出产,是常见的食用鱼。 ❷古代鱼名。与鲇鱼类似。 鳠(鱯)hù {动} (鳠属鱼的通称) hemibagrus 鳠(鱯)hù21画 鱼部 (1) 淡水鱼类,体细长,无鳞,灰褐色,头扁平,口有须四对,我国南方出产。 (2) 〈书〉鱼名,与鲇鱼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