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同义】总目录 鳢鱼乌鱼黑鳢鳢鱼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黑鱼、乌鱼。为鳢科动物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的肉或全体。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沼中均有分布。甘,寒。健脾,利水。治水肿,小便不利,湿痹,脚气,痔疮。内服: 煮食。鳢鱼肉每100g含蛋白质19.8g,脂肪1.4g,灰分1.2g,钙57mg,磷163mg,铁0.5mg,维生素B10.03mg,维生素B20.25mg,尼克酸2.8mg。 鳢鱼lǐ yú《本草纲目》鳞部第44卷鳢鱼(9)。 药名。 【基原】为鳢科动物乌鳢(《医林集要》)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的肉或全体。 【别名】蠡鱼、鲖鱼(《本经》),𫛣(《说文》),鲡、鯣(《广雅》),黑鳢鱼(《本草图经》),玄鳢、文鱼(《埤雅》),黑鲤鱼(《本草衍义》),黑鱼(《日用本草》),乌鱼(《滇南本草》),黑火柴头鱼(《医林集要》),蛇皮鱼(《医林纂要》),乌棒、活头(《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性味】甘,寒。 ❶《本经》:“味甘,寒。” ❷《别录》:“无毒。” ❸《日用本草》:“有微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补脾,利水。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 ❶《本经》:“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❷《别录》:“疗五痔。” ❸孟诜:“下大小便拥塞气。又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之,效。” ❹《本草图经》:“主妊娠有水气。” ❺《滇南本草》:“大补血气,治妇人干血痨症,煅为末服之。又煮茴香食,治下元虚损。” ❻《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 ❼《本草求真》:“补脾利水。” ❽《本草再新》:“强阳养阴,退风去湿。治妇人血枯,经水不调,崩淋二带,理腰脚气。鳞、尾败毒去风,养肝益肾,通经利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 鳢鱼 鳢鱼鳢鱼,又名鲖鱼、黑鱼、乌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蠡鱼。为鳢科动物乌鳢 Ophicephalus argusCantor的肉或全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泊、池沼中均有分布。 本品味甘,性寒。归脾、胃经。功能补脾益胃,利水消肿。主治身面浮肿、妊娠水肿、湿痹、脚气及痔血等证。可单用本品淡煮服食,或随证与其他药物配合应用。如《食医心镜》用鳢鱼煮汤,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以治十种水气;《本经逢原》用鳢鱼剖去肠杂,以独头蒜填鱼腹中,泥裹,炭火炙食,以治水肿腹大。《本草经疏》则以鳢鱼配白术、茯苓、橘皮、姜皮同煮服,有加强健脾利水之功,脾弱者尤宜用之。《圣惠方》以鳢鱼煎汤代水,入紫苏、桑白皮、杏仁、赤苓、泽泻等药同煎,以治身面浮肿,二便不利,气逆喘急之证,取其助诸药泻肺而通调水道。其治痔疮出血,亦可用以煮食,或配大蒜及白及煎汤服。缪仲淳谓:“凡治浮肿之药,或专于利水,或专于补脾,其性各自为用。惟蠡鱼能导横流之势,补其不足,补泻兼施。”故对年老、体虚及孕妇患有慢性水肿者,更为相宜。 鳢鱼胆,味苦,性寒。阴干后研末服少许,并点涂咽喉,可治急性喉痹; 点眼可用治目翳。亦可用于白秃疮,以胆汁涂布患处。 实验研究: 鳢鱼食部每100g含水分78g,蛋白质19.8g,脂肪1.4g,灰分1.2g,钙57mg,磷163mg,铁0.5mg,维生素A 0.03mg,维生素B2 0.25mg,尼克酸2.8mg。又曾从其1kg肌肉中,分离出组氨酸100mg和微量的3-甲基组氨酸。 ☚ 蝼蛄 鲤鱼 ☛ 0000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