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科技移民
据最近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到2000年,我国42%以上的正、副教授和50%以上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农业师将退休。目前全国100多万同级职称人才,45岁以下的仅占6.3%。显然,稳定和发展科技队伍是当务之急。科技教育界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如聘请海外优秀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尤其是从中国去美国的科研人员。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科研或技术骨干,是走在科技最前沿的主力军。从内因看,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从外因看,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光明未来和西方经济的相对饱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祖国的繁荣对海外游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许多硅谷的美国大公司已直接到北京、上海等地 “挖” 人才,说明人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对今后的 “知识经济” 尤其重要。有市场竞争就有人才流动,这是无法用行政手段来控制的。美国的这一行动是有远见的,他意识到21世纪的世界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是一个移民、特别是一个科技移民多的国家,对他们来讲,吸引外国人才是很自然的事。
人才竞争与流动已从区域性到国际性。以美国的历史为例,最先科技工业的中心在东北部,这一带汇集着 “常青藤IVY” 即多个名校联盟和无数个美国工业大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加州与德州科技工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才被 “挖” 到西海岸和美国南部地区。除了工资高以外,对人才委以重任是 “挖” 人才的成功条件。因此,硅谷一带的公司开创了给员工发股份的鼓励形式,用经济手段来吸引人才。进入80年代,美国的公司开始跨国 “挖” 人。当时大批欧洲、前苏联高科技人员被挖走。最近一份统计,法国许多大学毕业生想自己创办科技公司,但结果却有50%以上来到美国创业。为什么自傲的法国人移民到文化历史不长的美国? 答案是他们的事业可在美国得到更快更大发展。由此可见,吸引人才的关键是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人才能有用武之地,不然的话,“挖” 到的人才也会再跑。
吸引人才是争取高科技的一个重要手段,“挖” 到一个人才,也就等于获得其所拥有的技术及与此相连的信息。硅谷许多计算机公司及微软公司发展初期都是从IBM “挖” 走软件工程师,一下子就把自己公司的技术水平从无到领先,还节省了不少培训费。IBM是电子计算机行业中专利技术最多的公司,它为美国及世界培养了无数人才。硅谷“挖”IBM的人,的确对IBM是一大损失。90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IBM开始大量裁员,裁下的技术人员很快就被苹果、微软等公司挖去,并进入这些公司的关键部门。3—4年后,IBM又用重金将他们重新招回,成功地完成一次“倒挖”人才,同时还把其它公司的技术“顺带而走”。中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到国际上去“挖”人才,但吸引本国海外人才还是必要的,办法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