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农业
在以水体为中心,包括邻近陆地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水域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利用传统有机水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及其设备的成就,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以水体养殖和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为主体,水产业同农、林、牧、副密切结合的生态农业。
其特征为:
❶地域性。它突破严格意义上的水域范围,即在以水体为中心包括邻近陆地的一定地域内,具有直接的物质和能量联系、良性循环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❷生态性。水域生态农业的生产经济活动是建立在水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的,这是与以往水域农业阶段的区别。
❸经济性。强调水域农业的生态平衡,其目的在于水域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产品产出。
❹水陆的相互作用。水域生态农业是一个水域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水面和陆面是它的两个基本地域单元。对于水域生态农业,需要在江、河、湖、海、水库、池塘及其周围充分利用水域土地资源。首先合理利用水域水面,使草、鲤,鲢、鲫鱼等占据水体的不同部位,相互依存,水面还可养萍,养殖鹅、鸭禽类,利用水体周围的土地,发展苇塘,栽种桑树,经营药材,发展畜牧养殖业。将各经营项目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前后衔接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减少浪费,建起一个高效低耗的水域农场。
我国传统的桑基鱼塘可以看做是水域生态农业的一个雏形。该模式将种桑、养蚕、养鱼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使桑养蚕、蚕沙喂鱼、塘泥喂鱼循环不已,生生不息。首先是获取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使光能、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淀粉、蛋白质等,贮于桑叶中,然后采桑叶养蚕,蚕排出的蚕沙,拿来喂中层鱼,鱼粪及饲料残渣等又培育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上层鱼的饵料,沉落到底层的杂物,除了一部分被底层鱼食用外,其余则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塘泥,最后挖取塘泥上基,给桑提供肥料。这就是桑基鱼塘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