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产教合作
教育与产业合作,在中国和世界即将迈入经济时代之际,这种合作具有前所未有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发展这种合作,也必须要有新的战略、新的方法。
在世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大学——产业合作教育计划” 到该组织的 “大学——产业——科学——合作计划”; 从联合国其它专门机构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政府组织到 “亚太联合组织”、“亚洲大学协会” 等地区性、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从各级政府到大小企业,都在积极倡导产教合作,以抢占经济制高点,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与产业合作是在新的国际发展背景上展开的。影响产教合作的变化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自身等各个领域。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和智能作为人力资本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大动力和主宰力量,而教育作为 “人力资本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也有了新的战略地位,产业对教育的依赖程度有了人的主观意志无法逆转的变化。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人们将看到一系列新的变化。
由此,教育在产业合作的过程中,要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创新精神、企业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的能力; 更多地发挥大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创造新的知识,开发新的技术,通过信息、研究、培训、咨询等渠道,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业界比教育界更为敏感,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的经济价值,认识到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归结到课堂教学质量的竞争,从而加强了对学校教育和员工培训的资源投入。
对教育界来说,在世界范围市场经济起落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对未来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面前,也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意识到了与产业、与经济的本质联系。对教育来说,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有利于增加资源投入并与企业共享自身的信息、知识、人才和物质资源,特别是在世界各国普遍面临教育投入不足或减少的情况下。其次,教育与产业的合作有利于改革陈腐、过时、脱离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通过课程革新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是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生产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育有可能真正为各产业部门培养在未来发展中急需的适应性强的人才。教育与产业合作也有利于从学校产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有利于高等学校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研成果和其它知识资产乃至负有创造性的思想较快地经过实验、试产变成商品,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等教育与生产 (包括产品和服务)部门的联系已日益密切,大学研究的 “主战场” 已转向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需求的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界限正日渐融合,产业部门越来越经常和普遍地从大学得到新的知识、信息、有开发前景的科研成果、专利产品,增加了市场竞争力。而大学也越来越多地从产业部门的技术需求获得科研的直接动力支持,把企业作为成果应用和生产的实验基地,并从实业界得到项目开发的物质后援,知识转化和技术转让已成为一种趋势,工商企业也从大学提供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中获得巨大的效益。
高教与产业合作的新组织形式也层出不穷。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 “斯坦福工业园”,到今天成百个类似的 “科研园”; 在中国,大学举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相关的实业一起,成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