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知识与道德等同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知识与道德等同论意即知识就是道德,道德就是知识。人们具有知识才具有美德,反之,缺乏知识就不具有美德,美德就是知识。知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美德的唯一标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8—前420)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这种理论。他把知识与德行完全等同起来,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是一种善,因此,美德是属于知识的。在他看来,一切恶行都来自愚昧、无知,“没有人有意作恶或无意为善”,故意去追求他认为是邪恶的东西。反之,人掌握了知识,就能明辨是非和善恶,就会有美德。苏格拉底把科学的真知和道德的真知都视为知识,视为善。但知识是善的整体,道德是善的部分。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德行即知识”的命题,把道德行为与知识等同起来。其目的是摆脱对道德狭隘经验的理解,使它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基础。他说,不论美德有多少种,“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53页),这就是知识。另外,他也是着眼于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服从神庙的神喻和传统的箴言戒命,把知识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强调道德上的言行一致,言行合一。这些无疑都是可取的。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影响。但这一理论命题的实质是为了把贵族奴隶主的道德要求变成全社会的行为习惯,不可能科学地揭示出知识与道德、德行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他夸大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否认两者之间的差别,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佩利William Paley (1743—1805) 英国神学家,道德哲学家。出生于乡村牧师家庭。曾在剑桥大学基督教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著作有《基督教证验论一瞥》、 《自然神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原理》等。佩利论述了道德义务的理论,认为道德哲学、道德、伦理学、诡辩术、自然法等,说的是一个东西,它们是教导人们履行义务的学问。认为道德义务的根源在于由外在的命令而形成的自愿的目的。道德义务本质上既是由自然的惩罚支持人自私,又是为了共同的善,是用善良的理性牺牲自己的快乐。快乐和功用是判断行为的道德标准,凡是符合神意的行为是快乐和善的。人的道德义务在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神意。德行就是造福于人,服从上帝的意志是为了享受永久的幸福。佩利所主张的神学功利主义,在英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